为了促进商品流通,适当包装是有必要的。但随着包装业的蓬勃发展,过度包装问题也日益凸显,一些产品夸大包装的功能,误导消费者,损害了消费者和社会利益,过度消耗了资源,使社会承担了过度包装的成本。
过去一段时间,一些商品过度包装的问题相对突出,存在包装层数过多、包装空隙过大等问题,个别商家甚至还存在使用贵重材料、混装低价值的商品等问题。这些现象不仅背离了传统文化本源,助长了奢靡浪费,对社会风气也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异化成为腐败的载体。
过度包装具有不少危害性。过度包装浪费大量资源。包装工业的原材料如纸张、橡胶、玻璃、钢铁、塑料等,如果用于过度包装大量使用,而没有有效地进行回收利用,就会造成很大浪费;再者,过度包装还导致了能源的浪费。在生产和回收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过度包装往往会污染环境,如消费者丢弃大量的包装废弃物,就会加重对环境的污染。过度包装产生的成本也相当惊人,而这些耗费大量资源的过度包装物,到了消费者手中,往往就变成生活垃圾。
过度包装还损害了消费者利益,消费者支付了必要的商品价值后,又被强加了额外的过度包装费。同时看起来“漂亮”的过度包装商品,也许在短期内会达到吸引消费者、扩大商品市场占有率的目的,但从长远看,这种做法也可能严重损害企业自身的信誉形象,也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过度包装之风形成了奢华、浮夸的奢靡之风,不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
过度包装可能暗藏腐败行为。“精致”奢侈的过度包装行为,不仅浪费资源,还可能助长奢靡的社会风气。这种现象与中华民族朴实、节俭的传统美德格格不入,也与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背道而驰。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的“天价”月饼、“天价”洋酒、“天价”保健品等,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某些人的奢侈之风,有悖我国国情;更有害的是,过度包装的节日礼品被有些人作为“遮羞布”,甚至暗藏着有价证券、贵重礼品甚至金钱,妄图遮人耳目行贿赂之实。
对此,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加大了执法监督力度,制定法律法规,限制过度包装的使用,加大过度包装的处罚措施及违法成本,并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过度包装危害的认识。各地扎实开展商品过度包装、“天价”月饼等问题治理工作,进一步规范节庆期间市场秩序,营造祥和、节俭、绿色、廉洁的节日氛围,就是各地市场监管局与纪委监委工作人员的举措之一。此外,还应进一步健全全社会大众参与反馈的监督机制,鼓励人们对过度包装的监督举报。
要从包装设计的源头上予以杜绝。随着《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国家标准的修改与实施,各地正在大力整治过度包装现象,各企业也在确保商品质量、包装符合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加大力度降低包装成本。笔者认为,目前包装的设计趋势有几个特点:不少商品以小规格包装盒受到欢迎;包装材质需求以回收再利用材料为主;用户对包装的环保要求更高了。
过度包装关系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对人们廉洁观念的影响。因此,对于过度包装的现象,要从包装设计的源头上予以杜绝,这就需要厂家、商家和社会大众都抵制过度包装现象,从而让过度包装失去存在的土壤。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共同对过度包装现象坚决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