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网络访谈类节目的创新策略探析

2024-12-31 00:00:00赵书田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4年20期
关键词:发展困境融媒体时代创新策略

【摘要】融媒体时代,文化类综艺发展需找准发力点进行创新,才能在各类传播媒介以及各类娱乐性质综艺当中占据一席之地。本文研究了网络访谈类节目的发展现状,针对访谈节目内容较为局限、竞争力相对较弱以及受众圈层基本固定等困境,以腾讯自制访谈节目《十三邀》的成功破圈为例,从模式、内容和传播渠道三个方面的创新策略对目前网络访谈类节目的困境进行针对性改善分析。以期未来出现更多的优质访谈类节目。

【关键词】网络访谈类节目;融媒体时代;创新策略;发展困境

中图分类号:G241"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20.036

融媒体时代,随着信息技术与传播媒介的蓬勃发展,传统电视节目之外各类网络自制节目层出不穷,力求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访谈类节目作为一种特殊的节目类型,能够塑造与受众精神层面的深度联结,同时传播难度系数相对较大。现如今信息全球化使得泛娱乐化现象加剧,促逼传统、趋于同质化访谈类节目长期囿于低收视困境,而一批新兴网络访谈节目通过多维创新保证了其收视率。本文以网络访谈类节目《十三邀》为例,拟从“发展现状”“当下困境”和“创新策略”三个方面逐步探析当今时代访谈类节目应如何把控时代脉搏,突破出圈。

1. 访谈节目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电视访谈节目发轫于20世纪初。《鲁豫有约》《杨澜访谈录》《艺术人生》这些“访谈节目”在当时盛极一时。彼时互联网尚未普及,大众了解不同圈层生活的渠道匮乏,访谈节目为观众赋权,使其通过节目一期完整的对话了解公众人物聚光灯外的一面,同时也为明星提供了展示自我、拉近与观众距离的机会。访谈热顺理成章在文艺界蔓延。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各类传播媒介层出不穷,电视访谈节目乃至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日渐式微,进而各大视频平台开始着力于网络节目的制作。然而信息爆炸、信息茧房以及信息碎片化导致相对“冷”“慢”“静”且需要独立思考的访谈节目在互联网上同样收效甚微。

基于此,一些访谈节目开始关注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同时不断搜集观众反馈,深挖当今时代受众需求。传统访谈节目往往采用单向传播的方式,即主持人提问、嘉宾回答,观众则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这种模式在新媒体时代显得尤为落后,因为观众更希望参与到节目中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打破节目当中的封闭场域将观众纳入谈话场,真正实现“零距离”的思想碰撞。例如央视的《开讲啦》,主持人与嘉宾的交谈就在围坐青年观众之中进行,观众能够穿过“第四堵墙”,在现场不时抛出问题,与主持人和嘉宾面对面探讨交流,即时互动性遥遥领先于同类型其他节目。优酷独播访谈节目《圆桌派》通过邀请多位嘉宾围绕一个话题进行深入讨论,打破了以往访谈节目主持人与嘉宾二人一问一答、提前沟通核对问题、主持人只是问题的提出者而非参与者的形式。这档节目由主持人与嘉宾简单的问答转变为主持人与嘉宾以朋友的身份相互探讨某一主题,这种多人聊天的交流模式使得整个谈话场没有了明确的采访与被采访者,处于熟悉群体中的个体相对放松,谈话内容更易由浅入深。对观众来说,节目当中主持人与嘉宾谈话时的磁场决定了观众能否融入其中,相对日常的环境和松弛的状态能够很大程度上消解节目与观众的隔膜。融媒体时代,“人以群分”的情况更加普遍,面对节目讨论过程中不谋而合的观点,极易产生群体效应,拉高节目收视率。同时《圆桌派》官媒在每期节目结束都鼓励观众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自己对本期话题的理解和思考,促使观众完成了从旁观者到参与者乃至主要参与者的身份转变。此外,出圈访谈类节目皆在顶层设计环节对受众进行了全面分析。利用融媒体时代的便捷、依托大数据,了解当今时代受众主要需求,并且通过各类媒体平台进行精准推送。本文重点分析的访谈节目《十三邀》就从一个IP衍生出多个版本在不同平台依据观众不同需求进行推广,并且成效显著。

2. 访谈节目发展的现实困境

2.1 访谈内容较为局限

很长一段时间高分综艺榜单里“访谈类节目”未能占得一席之地。究其根本就是内容没有突破口,同质化严重,不足以吸引观众。一些新兴访谈节目虽形式上作了创新,但内核仍旧是关注明星日常生活。虽然明星效应能够吸引来一批受众,但与节目本身的黏合度不高。抑或节目定位不明晰,内容宽泛,企图涉及社会热点的同时追求艺人光环、缺乏深度以及思维跃升的空间,文化属性与娱乐属性皆浅尝辄止,访谈内容呈现效果大打折扣,难以在各类媒体网站收获关注度和讨论度,热度难以维系。多数访谈节目风格大同小异,未能精确把控受众心理致使完播率低,吸引力弱。融媒体时代,收视率被各类综艺、卫视乃至自媒体分割抢夺,而相较于过去,如今明星更青睐于通过真人秀等各类综艺将自己的个性与生活化的一面展现给观众,而非参与相对而言没有收视竞争力的访谈节目回答大同小异的问题。

大多数访谈节目的嘉宾选择方面相差无几,故而导致内容的重合度较高。观众已审美疲劳,节目逐渐丧失了吸引力。然而对比目前较为出圈的几个访谈类节目,不难发现要想在内容思想性与影响力方面有所提升,嘉宾选择就不能局限在简单的某一个行业,而是各行各业都有所涉猎,有所聚焦。如《十三邀》每一季选择的十三位嘉宾都分别代表十三组社会切片,他们都在各自领域有所成就,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独特的见解,使得节目能够覆盖更广泛的话题和领域。访谈类节目主创人员应考虑到节目所面向的是全社会群体,广泛抛锚才能精准定位至更多受众的情感共鸣点,与观众建立深层次情感链接,满足观众需求,提高观众黏性。主持人是访谈类节目的“掌舵人”,需要拥有把控谈话场域大方向的专业能力,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精准捕捉发问点,循循善诱引导嘉宾松弛表达,主持人水平良莠不齐也是导致访谈类节目质量不一的重要因素。当访谈类节目主持人仅仅作为照本宣科的发问者,不能够与嘉宾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不能够抛出值得深挖的问题,不能够产生与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考,他们所谈论的内容大概率不会有打动观众的力量。访谈节目若不能把握时代脉搏,深挖观众心理,成为明日黄花是其必然结果。

2.2 泛娱乐内容抢夺关注

市场经济的运行往往使人们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追求物质利益方面,哪怕是精神文化生活也无法摆脱商业文化、消费文化一时的潜在影响,使得大众不自觉地选择贴近生活、喧嚣愉悦的娱乐综艺节目[1]。信息爆炸的时代,观众的注意力更易被各类内容分散,真人秀、游戏类、竞技类等综艺相较于访谈节目形式更加多元,种类丰富的游戏、挑战或任务增加了节目的娱乐性和观赏性。有些综艺将真人秀与竞技类综艺相结合,同时在题材上进行创新,真实性与互动性增强的同时有黄金时间与平台自身影响力加持,加之专业宣发团队为其造势,收视率居高不下,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除了各类综艺,快节奏时代人们更倾向于获取短时间碎片化信息,短视频平台通过精密算法进行针对性推送,使用户“上瘾”,短剧发展同样如火如荼,只要用户点开,就很难短时间退出……然而快消时代人们依然有更深层的精神需求,访谈节目还有较大发展空间。但在各类媒体厂牌抢夺资源的今天,访谈节目需要“因地制宜”找到发力点不断创新,如增强节目的节奏感与注重亮点的设计,才有机会突出重围吸引更多受众。

2.3 受众圈层基本固定

高质量节目也需要有效的宣传和推广来扩大影响力,若节目自身风格特色较为平淡的同时宣发力度不够,则会导致其出圈困难。许多访谈节目受众被信息茧房所限制,受众圈层在播出后迅速固化,难以持续融入新鲜血液。究其原因就是当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往往会根据其个人喜好进行个性化推送,只有节目在顶层设计时将主题多元化,并将不同主题的高光部分依次投放至各类媒体平台,大多数潜在用户才有机会认识该节目,以至于被某个片段打动进而搜索全片进行观看。访谈类节目要实现意义建构,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为观众赋能。节目策划者应更多地将观众需求作为基本点向外延伸,提前做好市场调研。然而如今部分互联网访谈类节目在多项外部竞争的挤压下急于求成,未进行内容的提质升维而是选择刻意博眼球的方式“讨好”观众,抑或是内容太过局限导致节目大多数时间仅仅是自娱自乐。

3. 访谈节目的创新策略

横向比对现如今评分较高有一定传播力和影响力的互联网访谈类节目,不难发现各方面的创新是其能够出彩的根本原因。下文将以《十三邀》的出圈为例,着重从“模式创新”“内容创新”和“传播渠道创新”三个方面探析其出圈背后的创新巧思对现如今互联网访谈类节目的借鉴意义。

3.1 模式创新:“访谈+”模式探索

《十三邀》最直观的创新之处在于其形式,尝试将“访谈”与“纪录片”二者进行融合,而这样的“访谈+”模式恰到好处地中和了常规访谈节目相对单调的特性。《十三邀》突破了以往访谈节目在单一封闭的场域进行谈话,镜头运动也相较于过去的正反打和长镜头有所设计。例如在第一季采访罗振宇时,拍摄团队跟随罗振宇在办公楼穿梭,推开几扇门一步一步地进入其日常的拍摄场地。自始至终保持手持主观镜头拍摄,略微的晃动以及亦步亦趋探寻的有限视角具有强烈代入感。访问演员姚晨时,其工作还未结束,主持人许知远进入其工作场地到坐在沙发上等候,再到姚晨工作结束二人会面稍显局促的场景都被镜头捕捉并展现在正片当中。与贾樟柯交谈的地点是定在贾樟柯家乡山西汾阳的书屋,交流中途不时通过交叉蒙太奇展现许贾二人在街头散步、贾樟柯讲座片段以及一年前节目组拜访贾樟柯工作室的场景。可以看到《十三邀》至今为止七季中每一期的访谈地点都精心选择,传统访谈类节目固定的演播室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变更贴近嘉宾日常生活的环境。空间维度的创新使文化类谈话节目摆脱演播室地束缚,有意识地在流动的纪实空间中展开故事讲述,充分发挥节目空间在叙事话题驱动、人物形象塑造和谈话场重构等方面的叙事功能[2]。除场景的变换外,节目会对部分嘉宾进行多次访问,使整个访谈故事性与连续性增强。例如两次采访贾樟柯其思想发生的变化,以及两次拜访锺书河其身体状况的变化,嘉宾不仅仅是作为访问中的一环,他们同主持人、同这个节目、同节目观众建立了更为亲密的联结,他们的性格、思想乃至精神等被相对完整立体地呈现。细节方面也增强了节目的可看性,如节目将媒介生产过程变得可视化,主持人与导演就访谈内容进行交流,以及将主持人与嘉宾见面之前对其产生的好奇抑或是偏见被毫无保留地呈现,主持人与嘉宾互动时的交锋与尴尬局面也未被删去,主创团队对媒介生产环节的披露以及尝试打破了完美直面粗糙的真实感使观众参与度显著提升,消解了荧屏内外的分界线。以上创新结合了纪录片完整性、真实性、日常化以及随机性等特征,“访谈+”模式使《十三邀》热度趋于稳定,未被淹没在源源不断的新生综艺之中。

3.2 内容创新:内容延展性增强

“受众成员的需求不仅与他的性格、兴趣等个人属性相关联,而且受到他所处的环境或社会条件因素的制约[3]。”融媒体时代,人们在喧嚣之外同时渴求一份安静的心理疗愈,部分群体无法接受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中做沉默不语的大多数,他们需要不断接受新的思想为自身赋能,在浮躁的时代依然保持清醒独立的思考。《十三邀》就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自我疗愈、自我更新的渠道。内容方面,《十三邀》经由十三位“社会切片”发散至文化、艺术、心理、军事、经济等多个领域,打破了曾经以娱乐圈为主要访谈范围的局面。访谈过程中,主持人擅用发散思维提问,从微小个体拓展到宏大的时代群体,从当下延伸至过去及未来的文明。

主持人许知远与《十三邀》节目自身定位水乳交融,都未向时代妥协,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以往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得体温和的形象不同,许知远访谈时通常带着自己的偏见,毫不避讳与嘉宾产生正面交锋。正片运用蒙太奇将访谈与许知远对嘉宾的评价穿插进行,往往在许知远提出某个稍显犀利的问题后承接一段许知远的独白或看似与问题不相关联的画面,对观众来说有极强的观看驱动力,为寻找问题的答案而继续看下去。访谈过程中穿插的许知远对嘉宾的好奇抑或是成见也使观众不自觉被纳入到同一个思维场域,引导观众跟随许知远的访问探寻偏见是被打破还是被再次印证。

节目为避免观众审美疲劳,每一期都根据嘉宾设置了不同的叙事风格,如访问导演、作家张艾嘉一期,在节目的开头运用默片的呈现方式,同时叠加抽帧的剪辑技巧,以极富趣味与艺术性的手法向观众概述了许知远与张艾嘉从相见到访问的全过程。而访问自媒体从业者papi酱时则是运用其短视频风格展现其日常工作环境。这些创意使得节目有效避免了同质化,形成独特的自身风格。

3.3 传播渠道创新:多渠道融合传播

有效传播的前提是明晰主要受众。受众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和运用已经成为媒体竞争的关键风口。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让以往“模糊”的受众“清晰化”,让过去以少数人为测量目标的“扁平化”测量方式变得全面和立体[4]。微博白皮书显示,《十三邀》主要受众群体为20—40岁知识分子群体。《十三邀》将复杂的观众群体进行分众化定位,将总的用户标签定为人文领域的精英小众群体,再由此细化出多个“支线标签”,通过支线标签深耕垂直领域,努力将精英文化与通俗娱乐相结合,打破文化圈层壁垒[5]。明晰受众圈层之外,《十三邀》以矩阵式营销多平台进行传播,且针对不同媒介特征各个平台剪辑有所侧重。如在微信公众号发布访谈无删减完整版,供有精力追求内容完整性的用户选择。微博上则剪辑访谈当中最具有话题性的片段配合相关连词条引流。抖音传播时遵循碎片化信息传播模式,将每一位嘉宾访谈内容分割为片段,加之不同话题扩大传播范围,同时将片段置入作品合集,点开某个视频就会自动连续播放。融媒体时代网络访谈类综艺需要将眼界拓宽,视频平台之外利用各类媒介渠道进行传播,才能将优质内容传送至千里之外。

4. 结束语

融媒体时代,竞争与机遇并存。互联网访谈类节目只有在优质内容的根基之上加以包装,打开思路多维度创新,才能够抓住转瞬即逝的流量,用实力和诚意吸引并且留住观众,借着时代的浪不断向前。

参考文献:

[1]鲍海波,薛晨.感性追逐还是理性选择——对\"电视娱乐热\"的冷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05):151-153.

[2]王韵,张叶.重构谈话场:我国文化类谈话节目叙事空间的纪实性转向[J].中国电视,2024(3):53-59.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67.

[4]孙新军.互联网思维在访谈节目中的应用[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12):113-115.

[5]黄梓淇.\"使用与满足\"理论视域下网络纪实类访谈节目《十三邀》的创新之道[J].新媒体研究,2022,8(07):99-101.

猜你喜欢
发展困境融媒体时代创新策略
融媒体时代如何培养记者的创新意识
融媒体时代,广播如何挖掘音乐节的声音价值
中国广播(2016年11期)2016-12-26 10:03:35
新课改视阈下我国小学英语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宁夏回族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武术研究(2016年7期)2016-12-15 09:29:29
大数据时代下免费手机软件盈利模式探讨
基建投资预算贴合工程造价控制阶梯化管理研究
经济师(2016年10期)2016-12-03 12:03:00
融媒体时代电视画面的剪辑研究
融媒体时代三网融合下电视新闻网建设的思考
今传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2:37:01
互动与互补:《新周刊》微博传播策略浅析
新闻界(2016年11期)2016-11-07 21:32:35
关于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思考和浅谈
时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1:5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