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正月的故乡,是忙碌着娱乐的氛围,炸丸子、酥肉,这是父亲的独门绝技,而舞龙则是我族的数百年的承传。
一进腊月,就盼望着过年,而离开家乡,到了腊月正月,也会回老家看望父母,到集市上挤一挤,听着那些吆喝,看着街道两边摆着的小摊,布匹、家具、猪肉、风箱、烧火的木柴、粉条、对联、冰糖、鞭炮。这些日常的东西,相对集中一个路段买卖,我看着这熟悉的场景,人声的鼎沸。人们说话付钱找零,讨价还价,都必须大着嗓子。这是冬天最冷的节令,有时有雪,但也挡不住过年的劲,大家忙忙碌碌一年,这时段,就像美学的空白,给乡村开了一扇窗户,大家可以顺畅地透气。
当然,吃是放第一位的。在冬天的集市,在冷哈哈的清晨,早早赶集的人们,冻得脸蛋、耳朵从生冷到麻木,要想找回周身暖的感觉,须得喝一碗我家的绿豆丸子汤。在集市的热闹的十字路口,无论从南到北,还是从东到西,你远远地,就能看见我家硕大如蘑菇一样的白棉布篷,下面能摆开一个架子车、一个丸子锅、几个条凳,那架子车上摆着一簸箩尖尖的绿豆面丸子,一溜摆着醋罐子、盐罐子、香油瓶子,芫荽、葱花,父亲自己炒制的肉丁甜面酱,几摞海碗。
这白篷下支着的丸子锅,木柴火旺,锅开水沸,白雾腾腾。这就是招牌,这大冷的天,就该喝碗丸子汤。你只要一坐在条凳上,父亲一句,来了?眨眼间,父亲大铜勺子就往碗里盛一勺汤,然后手抓葱花、芫荽往碗里一撒,沥少许米醋,再用小木勺挖一点酱,最后再滴上几滴香油,如文章点题,一碗热腾腾的丸子汤就上来了,芫荽是绿色的,金黄的是十几个大小均匀的丸子,在汤里浮浮沉沉,香油漂在上面,酱与醋改变了清汤,变成了琥珀。再配白瓷蓝花的勺子,只一勺热汤送到唇边,那寒气就被逼了出去。享受啊,享受。
回过身子,你再在旁边的烧饼炉子要两个烧饼,往丸子汤里一撕一丢,要两个白面的馒头也行,如法炮制。
这卖丸子汤的手艺,是我家的绝活,看似简单,却很难掌握,关键的节点是炸丸子。在乡村没有不会炸丸子的,但丸子要炸得大小均匀,不黑不糊,色堪黄金,同时还要省油、省柴火,并不容易。首先是用油,最好是菜籽油,这样才能保证炸出的丸子色泽金黄、香脆松软。丸子要用绿豆面,这不能含糊,绿豆面带点甜头,有黏度,炸出来的丸子煮不散,入口香甜。
其实,要使绿豆丸子好吃,里面松软,必须配青萝卜。先把青萝卜弄成丝,用水焯一下,去掉辣味,然后用纱布将焯水的萝卜丝包起,把里面的水分挤出,剁碎,然后在盆里和绿豆面一块和面。
该炸丸子啦。锅里的油快要冒烟,这时父亲左手抓起一把和好的绿豆面,大拇指和食指用力一挤,虎口处就出现一个球状的圆团,然后右手拿一把小汤匙一挖,于是挤出的丸子一条线坠入油锅。油温全是靠感觉。丸子下入锅中,能漂起来,这时的油温就刚好。一会儿工夫,绿豆丸子呈现了金黄色,就可出锅了。
乡里人赶集最会计算,因为丸子汤可以随便加,免费,有的赶集时候,在家里带上馒头,就要一碗丸子,然后把带的馒头泡进碗里,往往吃剩两个丸子就吆喝着添汤。有人要了两角钱的丸子,泡了三个馒头,续了7碗汤,最后要续汤的人不好意思,对父亲说,我加汤加得有点不要脸,不过,我再加最后一碗。父亲说,你不过,我还得过呀。
我不止一次地回味这样的对话,即使人续再多的汤,父亲也脸色如常。父亲对我说,这都是混穷的人,人要不是穷,谁舍得舍掉脸皮,一碗一碗再一碗地加汤呢?父亲知道,两角钱一碗的丸子汤,十个丸子,加上调料,算起来成本就到了一角五,加两碗汤就不赚钱了,要是加五碗,我们家就要倒贴一角钱。
父亲冬天卖丸子汤、夏天卖凉粉几十年,我们家一直在基本温饱上徘徊,顶多他比别人多喝一些酒。老家人说,小本生意怕吃,大生意怕赔。我不止一次在夜里听到父亲的叹息,小本生意难做,街坊熟人多,要两角钱的丸子汤,就会多放几个丸子。
父亲去世后,我就告别了吃丸子,即使在故乡的一些大酒店里,那些丸子,无论汆丸子、鱼丸子、牛肉丸子,他们都做不出父亲的那些手艺里乡愁的味道。
到了珠海,吃到了能像乒乓球一样弹起来的潮州牛肉丸,我才算又恢复了对丸子的手艺的尊重与味蕾春天的新刺激。
其实,丸子汤,在老家饭桌酒席上极有讲究,往往是最后上,丸子汤一上,大家就知道,酒席要结束了。人们戏谑,丸子汤一上,就是滚蛋丸,客走主安。丸子汤,也是醒酒汤,特别是在乡间的婚丧宴席。那可是一个村的大事。父亲在的时候,常被村里和附近村里的人请去做酒席,一般负责拌凉菜和丸子汤。老家把乡村的厨师叫焗匠,这是一个古雅的说法,还保留在乡村。焗是一种古老的烹饪方式,和炒、煎、贴、烹、炸、熘、熬、烩、焖、烧、扒、氽、涮、煮、炖、煨、焐、蒸、卤、酱、熏、烤、炝、腌、拌、啫、煲一样承载一种文化。焗,是用砂锅,利用食材本身的水分,将食材以高温蒸汽烹饪至熟,同时,砂锅的高温,能够使食材充分吸收调味配料的滋味和香味,令菜肴既不失原汁原味,又能够获得上佳的口感。这种方法在珠海这里还存在,砂姜焗鸡、砂姜焗鱼。广东这边,将“蒸桑拿”说成“焗桑拿”,真的形象,就如人在砂锅,水汽升腾氤氲。
焗匠在乡村十分受人尊重。乡间的丧事,那孝子会磕头来请,事情终了,就给焗匠两瓶好酒一条香烟和一块四四方方的红烧肉。
村摊上那事,有执事的大宾吩咐各人组成不同的行当,孝子只管出钱,只管哭,别的万事不管。如果孝子在村里人缘不好,或不孝,这时,乡村的伦理老规矩就使上了,故意让孝子多花钱作为惩罚,孝子有口难言。
置办丧席前,大宾指使半大孩子,挨家挨户去借案板、桌子、盆、木盘、筛子、酒壶等用具,并用漆在用具的底部做一记号,方便归还。几个壮劳力,就搭一个简易的席棚作为临时的伙房地,焗匠来了,指导大家用砖和土,盘灶、支锅。
那时候的酒席,大多是蔬菜席,炸丸子、酥肉块、醋熘土豆丝、凉拌菠菜豆芽,再来个红烧鱼和肘子,就是大席了。那时时兴三八席,就是24个菜,这里面包括凉菜热菜和汤,酒与香烟另说。
那酒,喝的是散酒,冬天有专门温酒的。即使是丧事,那些父老乡亲也仍然吃得有滋有味,喝得昏昏沉沉,大呼小叫,猜酒划拳。有一次,父亲带我开眼界,跟着他帮厨,剥葱剥蒜,瞅着间隙,父亲会给我一块酥肉。我偷偷地避开人,小小地咬一口,不敢张开嘴大嚼,那香啊,一下子冲到了脑门,我就飞到了幸福的云端。当时半个村子的人都忙活起来,倾巢而出,学生也不用上学,就想着坐席,能吃点香的,吃不到,遛逛一圈,用鼻翼猛吸那做菜煮肉的香味,也会在味蕾留下记忆。
男人到井台打水,院子里劈柴,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那架起的大锅,煮着的红烧肉,咕嘟咕嘟冒着热气。那些焗匠,都是挽着袖子,案板上剁肉的切菜的,叮叮当当,噼里啪啦。半个村子都在这种气氛中,好像缓解了孝子们的悲伤,那些孝子哀戚的脸上,也像涂上了一层油汗。那些玩耍的儿童,围着做菜的周围,打呀杀呀,钻桌子跳板凳,那些焗匠嫌碍事,抓起一把丸子,哄他们离开。
我记得有一年,村子里有人家举丧。出殡结束了,孝子家就想大家吃完早早结束。到了酒席开始,每个桌上四瓶酒,刚一打开,有人一尝,啥酒啊,辣味,随即把桌子上的酒就泼到地上。别的桌子也是一样,好像一个口令,每个桌上的四瓶酒,一口没喝,就倒在地上。随后开上有档次的酒。那香烟,也是刚点着,就熄灭扔掉,整个院子白花花的,像铺满了一层雪。
再后来,还有发酒疯的,掀桌子的,砸碗的。孝子一个劲地跪在院子里磕头,大家怒目而视。孝子哭着,我爹一辈子没过一天好日子,他把我们姊妹三个拉扯大,老了,到我们谁家,我们都不管,我们推来推去,我们不是人啊。
在那一刻,我觉得这些人和孝子无亲无故的,为何这样做,做的道理是什么呢?年少的我,只是觉得解气。而孝子请父亲做菜的时候,父亲说了句,看着逝者的份上,去吧,不能不入土啊。
现在,我明白了,故乡有故乡的末日审判,这不是对亡者来说,而是对生者来说,死去的人不再有死亡、悲哀、号哭、疼痛,他们的经历已经过去,但活着的人若不义、败坏、堕落、自私,故乡的人就会在这一天,惩罚他们,让其背负自己的耻辱。我觉得,这是我的故乡的伟大,他们的乡间伦理维系这乡村的尊严,也许,这是乡村的灵魂。
我不知怎样的文字,才能探察到这些宝贵的乡村伦理,这些被遮蔽的父老,应该被照亮,应该被褒扬。
我到珠海的第五年,老家堂哥在电话里告诉我,县里给了指标,我族的龙灯,政府要资助,你替我们的龙灯填一下表,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那表格,对老家的人来说,就是一头雾水。我们的龙灯该有500多岁了吧。一到正月初二,就在大太阳下晒龙皮,收拾木头和竹子制成的龙节龙骨,描画龙头,红绸子包裹褪了色的龙引珠。一过初五,那就蛟龙出水,先是街道、店铺、天主教堂,然后广场、树林子,那些参照物,就是波涛,就是水纹,衬托出见龙在田的亢奋。还有就是到周边的集镇村庄,或县城,或州府曹州,那叫亮龙,也就是表演、巡游,给压抑了一个冬天的父老乡亲和土地带来蛰醒提示。蛟龙腾翔,振作懒骨头。我族的龙灯,到了哪个地方,都是最高的礼遇,村头、家庙、祠堂、路口,人们摆上香烛、贡品。那托盘里,封着鼓鼓的红包。龙灯进村,盘桌子,亮武花,钻树林,首尾咬合,龙嘴开合,吐出祝福,在锣鼓喧天里,在人群的惊叫中穿梭。那引龙珠的童子,嗖地跨到龙身上,扶着龙角,在人们惊异的眼神里,一个跟头翻身下来,无一丝破绽,十分灵动。
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在珠海,已是多年没有回到故乡,亲自钻到舞龙的队列中热热身了。在疫情过后的这个春节,我族的龙经过三年蛰伏,开始巡游了。故乡的小辈发来我族的龙巡游的视频,我在自己的视频公众号一发,结果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我看到父老乡亲舞动几十米长的龙,真的是气势非凡。龙头龙皮都是新绘的,那种神采啊,真是迥出尘世。那金色的龙牙,那赤红的龙须,那银色的龙角,那祥云纹的龙身,那不怒自威的灯笼似的眼珠,都在夜间发光。龙身是赤金一样的高贵黄。在锣鼓的激励中,龙出水了,抖擞了,虬曲盘旋,腾挪跳跃,祥光万道,满天云锦。这才是民族的图腾啊,真正的神兽。
我们是个5000多口人的大镇,有四条街,有苍龙还有银龙。苍龙是东街的,属于我族的龙,通体金黄,乡亲们俗称其为老黄龙;而银龙属于北街,通体雪白,是别家的龙。不过,说来也都是老街坊,从明朝一直到现在,平常都是互相来往,和和气气,叫叔的叫大爷的,可以合作做生意,可以一块喝酒打牌。但是一进了正月,只要锣鼓一敲,大家都为自家的龙而战,会比较两条龙在巡游时父老乡亲的叫好声、观众的数量、外面村子请的次数,到县里到曹州表演的先后顺序等。
有一年的正月十五,准备晚上苍龙与银龙闹元宵的时候,苍龙正摆在街头,忽然,有人发现,在眨眼间,苍龙的胡须,被人用剪刀剪掉了。这还了得,龙的长须,正如马与狮子的鬃毛,那是一种力量与雄性的象征,特别是舞动起来,龙须如瀑布在风中摇摆,壮阔无比。
一条龙没有了胡须,这下炸锅了。这一定是北街的银龙干的。这时,我的一个堂兄拿着一把剪刀跳起来,风一般来到北街摆放银龙的地方,那些北街的街坊还没醒悟过来。
剪刀锋利地杵到银龙的眼睛上,随即一搅,一个眼珠掉了下来,接着又是一剪子下去,另一个眼珠也被剜了下来。
这可是事关荣誉与尊严的大事,这是这片土地上,人们的血性与胆气。一股血气上来,就不管不顾,生也好,死也好,哪会红口白牙在那里评说论理?我们那一带,就是隋唐响马和北宋水浒好汉的家乡,要么喝酒,要么出手。斯土斯人啊,至今,我的血液里的奔涌,也是源于这片土地从小的教化,虽然历经了诸多的世事,但有时还是压不住一腔子的热血与火气。
可想而知,堂兄被北街的人围住了,赔礼道歉不止,还要摆上香案,对着银龙下跪。山雨欲来,已经和平共处了数十年的苍龙和银龙,又到了一个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斗龙”时刻,不叫你挨几十棍舞龙的那些白蜡的木棍棒打,你就不知道锅是铁打的。
双方的舞龙者,都一人拿着一条白蜡的木棍。这本是支撑龙节龙骨的两米左右的木棍,如水浒里董超、薛霸的水火棍。一排20个是苍龙的精壮汉子,另一排20个是银龙的精壮汉子,堂哥站在对峙的中间,如双方的人质。
双方都有会首,都是长者,一改平时的慈眉善目,怒目逼视,坚定、勇毅。苍龙的会首说,街坊,你们把我们的老黄龙剪掉胡子,失礼在前,我们剜掉龙目在后,这是公平生意,互不相欠,两讫的事,各自安抚,各自修理。
但银龙的会首不接受这城下之盟。那苍龙的会首说,那没办法了,按祖宗留下的规矩,排杠子,也叫养龙,苍龙和银龙,每个队出一个人对阵,每人拿着一根水火棍,互相对击,每人三下,不能击头,不能击裆,也不能躲避,这三下过后,就是自由打,混打,谁怯阵了,谁求饶了,谁下跪了,谁就输。
苍龙喊,好。
银龙喊,好。
谁低头谁是娘们。水火不容的势头。这个场面我没见到,当时正在外地工作,想等有空闲再回来看父母。父亲说,苍龙和银龙打起来了。双方锣鼓对锣鼓,只听见棍子响和喘息声。混打时,背翻,扫堂腿,黑狗钻裆,鲤鱼打挺。两边的会首,吸着烟,看似悠闲,其实他们的颜面就在这一群排杠子的小伙子身上。
势均力敌,苍龙的人倒下一片,银龙的人倒下一片,都是自己舔着自己的伤口,不能打了,就骂,气也出了,力也出了。最后会首说话了。
喝酒。
刚才还混打的青壮汉子,这时拼到了酒桌上。用酒盅喝,用茶盅喝,用海碗喝,对着坛子喝。父亲说,这一打,会平静十年八年。
父亲去世多年了,苍龙和银龙握手言和,再也没有打。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找出我填写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表。为了记录我家乡的历史,我把主要的内容放在下面,让大家透过这些没有水分的文字,还原那些年正月的热闹。
其一,是项目介绍,我填写的文字是:
什集东街龙灯流传于山东省鄄城县什集镇,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舞龙艺术。
什集东街龙灯流传沿袭久远。据《鄄城县志》记载,明代山西商人在什集开当铺,闲暇时把制作龙灯和舞龙的技术传授给东街村民。如今已有500年历史。
什集东街龙灯分为龙头、龙身、龙尾和戏珠。龙头硕大,隆额,凸眼,竖耳,阔口,角如珊瑚,龙须长3尺。龙身13节,身长64尺,节下有木柄,长3尺,为舞龙者持用。各节用绳索串联,罩衣棉布制的龙皮。每个节内,装有可转动的铁丝,可插蜡烛,现在变成电灯,为夜间舞龙的光源。
戏珠单独一个,是圆形,有木柄,一人在龙前招引。伴奏乐器主要是大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镲等。
舞龙者必须是青壮年,身体精壮,体力充沛,机灵乖巧,有一定武术功底。表演内容讲究阵法套路,不出差错,有出有进,有进有退,高低左右,盘绕迂回,绕旗钻阵,各有定式。基本套路有盘桌子、戏水、戏珠、盘龙、钻大厦、钻树等。表演时,采用民间打击乐大号、大鼓、双钹、双铙、铜锣等。龙灯在表演时以鼓振节指挥,表演起来人数众多、淳朴豪放、气势宏大、大开大合、震撼人心,从而形成催人向上的积极作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品位。
什集东街舞龙从明朝开始,沿袭至今,久盛不衰。龙的置办由什集东街村民出资。然而,目前什集东街舞龙,一些颇有造诣的舞龙队员有的谢世,有的年事已高退出舞台,面临严峻的传承困境。
其二,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我填写的文字是:
鄄城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黄河南岸,南邻菏泽市牡丹区,东邻郓城县,西、北与河南的濮阳、范县接壤。总面积为1032平方千米,属黄河冲积平原。这里一年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是中华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是上古时期人类宜居之地。鄄城历史悠久,中华先民们在此写下了辉煌的篇章。据《太平御览》载,人文始祖伏羲诞生于雷泽。《吕氏春秋》载,帝尧葬于谷林。《孟子》《史记》载,帝舜生姚墟,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雷泽、谷林、姚墟、历山、河滨,以上古史地名均在鄄城县境内。什集就坐落在鄄城县南部,是一个古老集镇。
什集龙灯发源于山东省鄄城县什集镇。龙灯以什集镇为中心辐射菏泽牡丹区、巨野、郓城等县市,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是鲁西南经久不衰的民间风俗和大型广场娱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春节、元宵和一些重大喜庆节日,有多处地方就邀请什集东街龙灯去表演,家家倾巢而出,人流如潮,热闹非凡。
其三是龙灯的基本构成内容,我填写的是:
此舞为集体舞,龙灯以民间打击乐器鼓、锣、钹、镲等作伴奏。构造上,由龙头、龙身、龙尾和戏珠四部分组成,由14个人撑起而成游动的龙灯。用棉布制作龙皮,进行涂色。龙身长13节,龙头重四五十斤,整条龙重几百斤,加上引珠1人。老艺人们把蜡烛放在龙身里,用特别工艺保证蜡烛的稳固,同时还要保证其在舞动中不被熄灭。
每年正月的舞龙灯,让人们充分感受到广场民间舞蹈气势恢宏、刚强柔美的特征,在锣声、鼓声、口哨声震天,喝彩声此起彼伏的氛围中接受和领悟娱己娱人的生活习俗和敬天顺人的民众信仰。一条龙就是一个艺术综合体,它集书法、绘画、剪纸、刻花、雕塑艺术和扎制编糊工艺于一体,熔体育、杂技、舞蹈于一炉。游动起来的龙兼有粗犷、细腻、奔放、严整的风格。通过这种激情娱乐教化合一的舞蹈,人们得到了感官和心灵的双重满足。什集东街龙灯是地道的百姓文化,广场性、广泛性、惊险性为其主要特征,其参加人数之多、活动场地之大,在同类形式中实属罕见。
我在珠海,非常喜欢这里的醒狮。这醒狮的气势和动作,和我家乡的龙的彪悍如出一辙。我看到了这里面活着的灵魂和文化。在这些舞者身上,你能读到,无论人生多么苦重,一样要砥砺前行,即使千疮百孔,即使泪流满面,只要锣鼓一响,那就是你的人生的登场。
所谓的龙,也许在世间没有,也许在世间真的有,对这个问题,我有时是恍惚的,但我觉得,我们的先人把它作为一种信仰,这是值得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