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晋江歌者

2024-12-31 00:00:00魏维
福建文学 2024年9期
关键词:陈芳长兴晋江

晋江作家蔡长兴出版了一部创作与评论合集《五店市的母语》,全书分3辑,洋洋洒洒26万字,书中内容始终指向一个地方:晋江。蔡长兴似乎沿袭了晋江人爱拼会赢的精神特质,在创作与评论中笔耕不辍,开拓进取,写出了一片晋江风情园地。

此书以《五店市的母语》为名,为全书的地方书写定下基调。《五店市的母语》是一篇微型小说,讲述了海外游子小杨学成后受邀陪同教育家麦克·帝鲁曼回到家乡梅岭街道,参与由新加坡华侨庄清泉出资兴办的心怡幼儿园交流活动的故事。五店市、石板路、润饼菜等激活了小杨的童年记忆。《巴女谣》中的两句诗解答了多重身份的现代人的语言困惑,在普通话与英语之外,他找到了方言母语的内蕴:家与乡愁。也正是这份内蕴,让蔡长兴从创作到评论都离不开晋江这一方土地。

蔡长兴的文章长短不拘,长篇洋洋洒洒,写得宏阔,短篇简约耐读,写得精细。《曾公亮的涛声》《重返“海上丝绸之路”的晋江福船》是“行吟散歌”里的大文章。《曾公亮的涛声》中作家开篇就深入历史的细处,从一场考试引出曾公亮的长兄曾公度与词人柳永,再以此引出主人公曾公亮。值得注意的是,曾公亮对于落榜才子柳永的态度:在情感倾向上,“他触摸到了一个男人细腻鲜活的内心世界,又感受到歌女虫娘的离愁别苦”;在理性选择上,“曾公亮更喜欢蔡齐的使命与担当”。家族责任、兄弟情谊、文人间的惺惺相惜、同乡间的促膝谈心、来自闽地涛声中生生不息的奋击力量,始终贯穿在曾公亮的一生之中。作者以此来解读曾公亮求学、为官、为民的一生,实则是走进了人,把握住了一地一人的精神特质。

2021年7月,在福州举行的第44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申报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顺利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的第56项世界遗产。我不知道这本合集中的《重返“海上丝绸之路”的晋江福船》是否是为此而作,但很难说二者之间没有关联。作者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芳财的故事说开去,讲述了一个平凡而不普通的老人陈芳财为了建造郑和宝船、重返“海上丝绸之路”的梦想而奋斗终生的故事。这故事里有陈芳财的个人奋斗史,但作者更关注的是情感与传承。从父子之爱到师徒之情,从古船的成功复原到造船手艺的传承,陈芳财的可贵之处是敢于打破传男不传女的旧习,以技艺为先的工匠精神,而这样的精神又在新一辈人的身上赓续。

这样的作品溢出了散文之外,与晋江纪事的纪实类作品在写法上形成互文,它们更像是当下的非虚构写作。在晋江纪事中还有一种以剧本的外部形式来呈现新闻故事的文体创新与探索实践。《一部科技文化大戏:晋江三创园与文创园的台前幕后》实则是一篇晋江三创园与文创园的采访报道,但画外音、历史回放、搭建场景、真实场景改造、剧本设计、演员嘉宾等几个部分构建出元剧本的形式,让读者跟着叙述者一起了解整个园区的建造发展过程,可谓匠心独具。作为地方的文学工作者,书写地方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如何书写才能跳脱形式的窠臼,写出新意与趣味来,是每一个写作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蔡长兴在这本书中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相较于气势宏阔的文章,我更青睐于小小的短篇。在一众别致的小文章里,我特别喜欢《菜园与校园》一文。作者以拟人化的儿童化视角展开叙事,将菜园里的菜儿们和校园里的孩子们类比起来,非常巧妙地呈现出农村教育的现状。叙事者的声音是轻快愉悦的。菜儿们的活力“我要……我要……”和刘新群老师的耐心安慰“再等等,再等等”共同构建了一个儿童式的自在乐园。在校园里种菜,如今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新举措,但刘新群老师的菜园并不是面子工程,而是因地制宜提升校园活力的应时之举。它显示的是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超前意识、人文关怀与管理智慧。

由此看来,无论形式如何改变,蔡长兴写作的落脚点始终是人。他们或是沉寂于历史长河中的名人,或是活跃在现实生活里的普通人。只不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定语:晋江。无论是行吟散歌,还是晋江纪事,抑或是观读感怀,都从这一方土地中生发而来。

蔡长兴孜孜不倦地讲述着晋江体育故事、红色故事、文学故事。读此书时,我总有一种地方文学工作者的惺惺相惜。我的身边就有许多这样的默默耕耘者、记录者。他们十年如一日,为地方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谈起地方,总是充满了来自内心的骄傲与认同,满怀热情地书写。他们又是观察者、思考者,对于地方还带有一份超然于外的视角。于是在请知名作家到地方采风时,有心人蔡长兴陪伴、观察、揣摩、记录、再书写。于是有了《文学名家写晋江的感悟》这样具有鲜活的现场记录性和即时的思考性的文章,“这些文章引发了我关于书写晋江人文的一些思考。作家的关注点在人,人文建设离不开人。虽然表面看到的是物,但想到的还是人。”从这一句我们可以看到蔡长兴创作的来路与思想内核。

全书的最后部分“观读感怀”,采用了观察者、思考者的写作姿态。蔡长兴以评论者的身份将目光聚焦在晋江籍作家这一群体上。写蔡其矫,他关注《南曲》里的海丝情愫,从《榕树》谈其诗歌意象与精神力量,从海洋系列专辑诗篇品读其爱国情怀。写久仰其名却无缘交往的李灿煌,从背影出发,用作品溯源,谈散文,读诗歌,深入作家内心。写诗人倪淼森,以铁路爱情开篇,用一件件具体而微的事细细描摹这位耕耘深沪山水间的“外乡人”的文学性格与教书风格。写许谋清,蔡长兴将其与蔡其矫类比:同是著名作家,走出晋江又回归晋江,不同的是,许谋清的回归是以晋江写作者的姿态出现。评论从作品出发,总结其写作阶段,思考其写作转向,梳理其写作线索,为作家的历史贡献做出总体评价。蔡长兴的每一则评论里,都或多或少地加入了作家与评论者之间的交往故事,我们这才明白,蔡长兴的评论同其创作相同,指向人,指向交往的文学。我想,这也是这位行走的歌者的魅力所在。

猜你喜欢
陈芳长兴晋江
松德刀具(长兴)科技有限公司
构造“等时圆”妙解经典题
Efficacy and effect on serum VEGF-C of mild moxibustion plus functional exercise for upper-limb lymphedema after breast cancer surgery
过时的暗号
民间文学(2021年11期)2021-03-31 11:07:46
晚霞如歌正飞扬
——福建晋江老年大学之歌
“晋江经验”之探啧:梳理及评析
韩永刚 陈芳 李忱 莫秀秀 作品
大众文艺(2020年5期)2020-03-11 07:56:50
长兴古银杏长廊之旅
在晋江发现“她力量”
海峡姐妹(2018年8期)2018-09-08 07:58:44
晋江奇迹,其他老区也要做到、也能做到
红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