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郑板桥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十年(1732)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范县、潍县县令,政绩卓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在诗、书、画等方面造诣颇深,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他的诗画至今备受大家喜爱,其清廉人品官品更是广为人们所称赞。
郑板桥一生颠沛流离,历经艰辛。相传,郑板桥出生,其时家道已经中落,儿时生活非常艰苦。在他三岁时,其亲生母亲不幸去世,他只好跟随父亲身边拮据求学。但他天资聪颖,八岁时即能做对联应答,乡邻无不称赞。不幸的是,在郑板桥十四岁时,他又失去了继母郝夫人。但郑板桥没有因此消沉,而是愈发刻苦攻读。他20 岁那年,考中秀才。康熙五十五年(1716 ),郑板桥娶妻徐夫人,育有三个孩子,此时他的生活更加艰苦。迫于生活压力,三十岁以后的郑板桥不得已弃馆至扬州卖画为生。
雍正三年(1725),郑板桥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在京期间结识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雍正十年(1732),郑板桥参加乡试,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同年参加殿试,中进士。
乾隆七年(1742)春,在慎郡王允禧的引荐下,郑板桥为范县令。郑板桥任范县知县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郑板桥在范县任职时,做了很多利民爱民的善事,纪委干部黄守胜、史乃鹏在纪委监委网站撰文纪念郑板桥时,高度赞扬了郑板桥为百姓所想所念的廉洁事迹。
一是凿墙破壁察民意。让衙役在县衙的门墙上凿了许多大洞,面对人们的疑惑,他说:“出前官恶俗耳。”他经常到乡村徒步微服私访、体察民情,把为百姓办事视为为官之要。二是清正廉洁系民生。一次,山东巡抚向郑板桥索求书画,他画了拿手的竹子后,又题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言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衙斋萧萧的竹声,联想到百姓的困苦疾苦,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郑板桥对百姓的为民情怀。三是开仓借粮救民饥。在遇到灾荒时,郑板桥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还责令富户轮流舍粥供饥民糊口,他刻了一方图章明志:“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灾情严重时,他毅然决定开官仓借粮给百姓应急。
乾隆十一年(1746),郑板桥自范县调署潍县。但他一上任,即面对潍县先遇大旱又遇大涝的灾情,饥荒蔓延,民不聊生。《板桥全集》记载:值岁连歉,板桥乃大兴工役,招远近饥民,修城凿池,以工代赈,复劝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饲之。尽封积粟之家,责其平粜,有讼事,则右窭子而左富商。监生以事上谒,辄坐大堂,召之入,瞋目大骂曰:“驼钱骡有何陈乞?”或命皂卒脱其帽足踏之或捽头黥面逐之出。一时豪富咸惮之,而贫民赖以存活者则无算。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当时正逢连年受灾歉收,郑板桥积极开展抗灾救灾,招募远近受灾的饥民,修整受损房屋,开凿河道,以饥民工作代替对他们的救赈。又劝说城里的富裕人家,打开粮仓煮粥救济饥民,使饥民轮流得以饮食。对囤积居奇的粮商全部查封其粮仓,责令他们平价出售粮食。遇有诉讼的事件,则维护穷弱的利益而抑制富商。用钱捐的监生以事求见,郑板桥则立即坐在衙门大堂,召他们进来,睁大双眼怒斥道:“驮着钱的骡子有什么要说的?”或者命令衙役摘掉他们的冠帽踩在脚下,或者揪住他们头发刺击他们面部,然后赶出去。一时间豪绅富人都很害怕,而贫苦人民得以存活下去的很多。
郑板桥一生酷爱写诗作画,他以竹喻志的诗作更是脍炙人口。除了前述《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他还在《竹》中自述:“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其诗作《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题画竹》:“翠竹摇清影,绿云托素心。风吹千尺浪,月照一枝金。”无不透露出他以竹言志的理想抱负以及关心民生疾苦之深厚情感。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更是进一步描绘了竹子坚韧无畏、从容自信,无视环境压力的豪放气概,隐喻郑板桥自身百折不挠的刚劲风骨。
郑板桥颠沛了一生,但从不向封建社会的丑陋现象和各种黑恶势力低头,其性格高洁如竹、清廉如兰。但在当时黑暗的封建官场,郑板桥清正廉洁的品格和作为却为贪官污吏所排挤,乾隆十八年(1753),也就是郑板桥六十一岁那年,他因为民请赈得罪上司而辞官。郑板桥去官还乡时,当地百姓夹道挽留,并争相临摹他的画像悬挂于家中表达对他的敬仰之情。而郑板桥去官后,在风景秀美的扬州、兴化一带仍以卖画为生,与志同道合的文人雅士结交往来,其落笔之间仍然寄托着高洁志向和民生情怀。
郑板桥一心为民的勤政廉洁事迹和精神,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养分。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看重郑板桥这种为民请命、两袖清风的可贵品格。2012 年12 月29 日至3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革命老区考察扶贫工作时,就引用了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一诗,并强调:我们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更要有这样的情怀,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心,更多关注困难群众,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生活水平。
郑板桥曾在诗作中把范县喻为他的第二故乡,他的民本思想和勤廉思想至今仍对范县影响深远。近年来,河南省濮阳市范县充分挖掘以郑板桥为代表的本地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了板桥廉洁文化阵地系列品牌。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报道,该县先后打造板桥路主干道,并在道路两侧设置廉洁主题的宣传标语;打造清风板桥文化广场,建设板桥文化长廊、廉洁文化教育基地并专设郑板桥专厅,建成板桥实验学校,开展“纪念郑板桥”大型书画作品展、板桥文化艺术节暨荷花节、“印象板桥”有奖征文等系列创建活动,并拍摄电视剧《糊涂县令郑板桥》、制作电视专题片《清风板桥》,等等,有力促进了板桥清廉文化的厚植和传承。
郑板桥当年为官的潍坊市潍城区,深入挖掘郑板桥为民、勤政、清廉、担当的政德文化,建设打造了郑板桥政德教育馆。郑板桥政德教育馆以“一枝一叶总关情”为主题,设“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枝一叶总关情”“七载春风在潍县”“宦海归来两袖空”“新竹高于旧竹枝”为五大主题板块,展现了郑板桥“七载春风在潍县”的辉煌政绩、“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担当,教育激励党员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怀为民之心,担当作为、廉洁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