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媒时代信息传播的表面化和碎片化倾向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们的辨析与判断能力, 这种影响也渗透至审美判断层面。在这样的背 景下,我们有必要反思媒介变革对人们审美判 断带来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康德美学体系中 美的感知与判断机制如何随着时代而发生变 化,旨在推动康德美学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更 加鲜活的理论活力。
一、被表达的康德审美判断:具象化的审美共 通感
康德所阐述的感知美的过程,经由审美 判断再产生审美愉悦,在这一过程中,审美是 趋向于客观的。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类在遇到不 熟识的审美客体时,会本能地产生单一的感性 认知,若将其判断为美的范畴并体验到审美愉 悦,当再次面对此类客体时,就会据此经验做 出相应的逻辑判断,即认定该类事物具有美的 特性。人们对美的事物具备共通感,能实现超 越自身私欲的主体间的相互理解。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指出: “审美观 念生发许多思想而没有任何一种特定的思想, 即一个概念能和它相切合,因此没有语言能够 完全企及它,把它表达出来。”但随着互联网 的普及,当一个新的艺术作品出现时,审美判 断赖以支撑的核心从一种无形的、人们心中的存在,逐渐变成了一种符号化的、等级评分的 "产物。当个体对美产生认同和接受后,他们可 以借由星级评定、点赞、转发、评论与关键词 概括等形式与他人达成直观的共识,这使得审 美的共通感汇聚为一种更为具象化的实际表达, 为美的客观普遍性提供了更为直观的支撑。
美的判断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被某种星级或 评分概括?横向对比网络平台上电影和店铺的 评分,尽管同样是某种评判,人们对电影艺术 美的评判机制比对店铺的更为复杂,评判店铺 往往基于一系列客观标准,比如服务质量、卫 生环境等,而审美判断则不存在此类具体的、 可量化的标准,具有高度的主观性和多样性, 每个人对美的感受和认知不尽相同,但审美体 验所带来的情感与愉悦却是普遍存在的。当个 体对一部电影进行评分时,其背后往往包含了 个人的审美判断和情感体验,人们对美的共通 想象力并不能完全由星级或评分直接概括,但 这种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共通的对美 的追求和认可,这也是康德美学所强调的。
二、被演化的康德审美判断:信息化的审美经 验弥补
在康德的美学理论中,对美的追求所依托 的审美判断若能够跨越个体界限实现整体层面 的共通效果,那么这种对“和谐完善”的感知力并非单一层面的感性认知,而是感性与理性 之间的特殊综合判断。互联网自媒体以其庞大 的信息量和即时传播性,对认知的局限性进行 了有效的弥补,尽管过多的碎片化知识和概念 可能会干扰纯粹的审美判断,但网络为大众提 供了详细理解作品的更多渠道,为人们实现审 美的普遍认同起到了经验弥补的作用。
每当公众对某一新事物产生审美疑惑时, 自媒体平台博主会争先恐后地介入,对其背后 的艺术理念、技法、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 政治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这促使人们的 审美历程由单纯的“审美判断—审美体验”, 逐渐演化为更为全面、自我完善的“审美判 断—审美体验—审美反思 / 学习—新的更整体 的审美体验”循环。
社交媒体平台上高效的知识与信息共享, 为那些美学经验相对缺乏的群体提供了宝贵的 知识补充,并为审美判断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背 景和参照标准,能多元化辅助个体进行审美判 断,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之间的相互理解 与尊重。以解说类短视频为例,这种形式为不 熟悉某种美学体系的人提供了一种迅速而丰富 的视觉化信息。尽管短视频在信息呈现上具有 一定的碎片化和选择性,但其丰富的视听效果 和针对同一类型作品的集中呈现,为美学经验 提供了丰富的补充,缩短了大众获取美学经验 所需的时间。它打破了传统的对审美的长期、 单一的训练模式,为美学经验提供了更为多 元、突出美感的补充形式。
三、被重建的康德审美判断:精英主义倾向的 消解
审美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容易受到阶层、权 威代表的影响,这不可避免地使传统审美的话 语权趋向于集中在那些被认为具备高级审美能 力的精英手中。而当今社交媒体上,大众的自由表达、寻找共通美和真相美的过程,逐渐消 "解了传统审美判断中的精英主义倾向。这种消 "解一方面表现为无论是俗的艺术还是雅的艺术, 都能在同一平台上获得展现,被广大受众所认 知。按照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赋予不同阶层 的文化艺术与美同一发表权限,便为不同的艺 术赋予接近的平等性。这使得大众喜好成为提 升作品热度的关键因素,即便是小众作品也拥 有被更多人发现的潜力。这种圈层之间不同审 美趣味的融合,削弱了精英审美标准的绝对性。 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匿名性也使得对美的认知 "与赏析不再受限于身份地位,而是依据言论的 "合理性、全面性来获得认同。这种趋势使审美 判断的过程向一种更接近普遍美的标准靠拢。 "只要对一种美的评判或宣传具备充分的合理依 据和全面清晰的视角,便可能重建公众对这种 美的认知和判断。
自媒体冲破了美学判断的传统条件限制, 摆脱了地域、时间等方面的局限,也消解了身 份地位的界限。自媒体的形式日趋多样化,包 括私人日志式的第一视角记录、数字化的建模 绘制和高清拍摄等多种手段,这使得美的客体 能够以更优美的姿态展现在观众面前,观众无 须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美的识别与判断,通过 网络传播与媒体平台就能自由地感知美,放大 审美带来的愉悦体验。
四、再反思的康德审美判断:警惕与回归
当今审美客体的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为 娱乐商业与美学建构的共同体,部分电影、音 乐等作品迎合大众的“速食”审美需求,其中 不乏单一追求感官刺激的作品,而这类作品所 引发的原始感官刺激与快感是否真正符合审美 的核心要义,是需要我们审视与反思的。
媒介对思维判断的影响不可忽视,尼尔·波 兹曼认为媒体所倡导的娱乐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们的思考能力,当媒体信息交换日 趋碎片化时,人们面对复杂问题往往难以深思 熟虑,更倾向于追求即时的满足感。新媒介在 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们反思与沉淀的过程,同 时放大了个体对自身身份认同感的追求。人们 是否依旧坚守客观标准,还是仅仅源于个人情 绪感受的冲动,抑或受到舆论的裹挟,急切地 表达自己对美与丑的判断,这些问题已难以产 生定论,这使得美之普遍在一定程度上不再保 持客观。大众对美的多样性的自由表达与呈 现,易陷入主观主义的误区,削减了对美的深 入思考与判断。尼尔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 中指出,巨大的信息量会拖延人们的实际行 动,令人对现实感到麻木。人们很难在信息过 载的时代里建构起理想的二元审美判断过程, 其正逐渐被缺乏理性的即时决策所代替。
网络社会的审美过程已非单纯个体的思考 赏析,而是受到舆论与大多数声音的诱导,导 致审美判断在纷杂的声音中可能受到干扰甚至 戛然而止。当美的事物遭受批判,我们往往很 难再全然沉浸于美的世界。大众媒体在赋予人 们分享自由与传播权的同时,亦不可避免地带 来了信息的杂音。网络社交媒介虽然为康德意 义上的审美体验提供了弥补与协助,但真正的 美仍依赖于与美本身的直接接触与切身体验。 大众媒体所呈现的多元美,是对现实美的折 射,若仅以社交媒体上的美为标准,则易陷入 信息茧房等认知局限。流行文化可能会过分放 大感官体验,而美的本质并不因情绪或感官刺 激而改变,辨别有目的的美与被塑造的美,是 实现合理审美体验的关键。
人工智能正逐渐成为新的时尚,人们日 益认同人工智能在美与创造力方面的表现。然 而,当人工智能似乎能够替代人类进行美的觉 悟与创造时,我们必须正视一个现象,正如陈海静在《人工智能能否成为审美主体》一文中 指出的:人本来具有相对于人工智能的、源于 "智能生物本身的天然对美的感知力和审美优势。 当人类自身的审美判断存在动摇与复杂混沌时, 这种优势便会减少。在这一背景下,康德美学 "的回归与重塑的重要性进一步显现,对美的无 "利害、合目的性的追求与自觉变得更为关键。
五、结语
康德美学中的审美判断在众媒时代依旧符 合人们认识美的过程,美之愉悦的产生离不开 对美的分辨——由特殊性向普遍性的认识。而 网络媒介为康德美学的审美判断提供了更具象 化的审美共通感的美学判断依据,以更多元的 信息化形式弥补了审美经验的局限,也削弱了 审美标准中的精英主义倾向。自媒体平台发挥 了将美学判断引向普遍性的作用,促进人们在 网络空间对美的探求,对美学经验的提升,完 善了康德美学理论的不足,最终回归康德所阐 述的美之认可美的过程,而这正是在众媒时代 人们以另一种形式追求美的普遍性的体现。
在审美过程中,我们应当警惕过度追求短 暂的娱乐快感,避免不假思索地以机械地浏览、 点赞、转发等行为替代对美的深入认识。美具 有启迪心灵、缓解压力和愉悦身心的独特功能, 而辨别美、欣赏美则需要全面的认识和深入的 思考。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提康德美学,它至 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因为生活中处处蕴含着美 的元素,在众媒时代,保持对美的认知和欣赏 能力,是我们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素养。
[ 作者简介 ] 刘了箬,女,汉族,北京西城人,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