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艺术的社会本质

2024-12-31 00:00:00殷子添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10期
关键词:泰州戏曲文化

一、 引言

泰州文化作为通扬运河和里下河文化孕 育、发展的重要部分,同时,也可视作江南文 化突破地理界限、越江北上的代表之一, 自发 展以来地域色彩鲜明,本土气息浓厚。而明清 时期特殊的社会政治背景、经济条件、思想传 播和地理环境又进一步促进了当地文化的进步 与繁荣。本文以明清时期泰州戏曲文化为例, 从明清时期泰州海陵地区的社会经济基础、思 想基础、群众基础等方面简要阐述艺术的社会 本质。

自隋唐开凿北起涿郡、南至余杭的大运河 以来,拥有经济和交通双重属性的运河为苏中 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运资源和城镇化的发展机 会,也使得苏中通扬运河流域有了悠久的人类 文化进步史。北宋开始,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 移至江南地区。进入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社会发展更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经济和文化的双 重城市职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对于既不 属于严格地理界定下的江南地区,又与所属淮 扬地区文化差异较大的海陵地区而言,特有的 水运、盐税、思想流派等的发展促使该地区兴 起“宫陈俞缪”四大世家、“支管卢王沈”五 大家族及其他戏曲文化家族,推动了当地戏曲 文化的发展,使其成为地域文化的突出代表, 造就了隶属于江苏文化疆域的海陵文化的极为 厚重绵长的文化底蕴。

二、泰州戏曲文化在明清的经济基础

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不仅奠定了南京 较高的政治地位,稳定的社会局势也保障了江 南地区经济的较快发展,从而进一步带动了周 边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壮大,泰州便是苏中地区 三大受益城市之一。除此以外,尽管太平天国 运动使江南饱受战争之苦,然而此时的泰州,据传太平军因洪秀全昔日恩师李承霖在此,便 放弃了攻占泰州的计划,泰州也因此成了难得 的“甲戈未起之地”,出现了当时不多见的百 姓安居乐业、社会繁荣祥和的景象。随着社会 生产力的进步,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在不断 提高,明清时期的泰州地区,市民阶层不断扩 大,即使是普通民众,他们的文化消费意愿也 变得十分强烈,尤其是对于戏曲、曲艺之类的 综合性表演艺术兴趣浓厚,这样的社会群众基 础为当地戏曲文化的发展筑下了根基。

与此同时,泰州临江傍海的地理位置为其 提供了丰富、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人口的迁 移、城镇的规模化、盐粮的运输及当地资本主 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从各方面促进了苏中地区 运河网络的完善。明永乐二年(1404),当地 在宋代西溪河基础上进一步疏浚、开挖形成泰 东河,并全线贯通。明正统八年(1443),漕 运总兵官武兴、巡抚周忱疏浚泰兴北新河(今 两泰官河)。同时,明代泰兴境内还疏浚串 联了龙开河、小溪河向东到达如皋,此河道即 今天如泰运河的前身。这样的地域性优势,使 泰州能够直接受益于大运河漕运、古盐运河、 泰东河等水运交通条件,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盐 业的发展,促进了盐税经济的繁荣。也正由于 盐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盐业的大力发 展除了在泰州地区聚集了如云的盐商富贾,吸 引了运河沿线众多的文人墨客,在当地就任的 各大盐官也在促进本土文化经济发展方面起到 了一定作用,由此来源于各方面的力量形成了 泰州地区特有的盐税文化。明代的盐政改革为 当时的盐业从业人群提供了宽松的行业环境, 盐业官商在行业与生活中的频繁交流也为戏剧 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方面,由于 泰坝监掣官署的设立,大批盐商移居泰州或留 寓泰州,他们与本地文化世家的文人们诗酒酬 唱。而对于士人出身的盐官们,其本身大都具 有较好的文学素养和对艺术的热爱,不仅积极开展戏曲、戏剧相关文学的创作,也在当地士 农工商各市民阶层之间扮演着促进相互交流的 参与者、引导者的角色,进一步为泰州当地的 平民文化、通俗文化的传播奠定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由于榷盐制,在都持有盐引的情况 下,是否能够如期行盐,甚至先人一步,成为 众盐商保持竞争优势和商业利润的重要环节。 于是,为了获得足够多的行盐便利与利润,盐 商常以戏曲宴请来贿赂盐官,而这又在一定程 度上不可否认地促进了戏曲活动的出现与多样 发展。

由此可见,运河的河道水运和盐运的发展 在带来了大量财富的同时,也使得明清以来的 泰州戏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戏曲文化也 成为泰州地域文化的突出代表,运河经济和盐 税经济也一同成为泰州戏曲文化繁荣的源泉与 载体。可以说,在明清时期的泰州海陵地区, 若没有繁荣发达的水运和盐税经济,便没有在 当时日益兴盛的戏曲文化。

三、 泰州戏曲文化与本地思想流派的关系

明中后期的江南地区由于社会经济高度发 达,使得市民阶级不断兴起,思想方面也更为 包容开放,对于先前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 欲”“三纲五常”等约束、压抑人的天性的理 论,民众开始对其进行强烈地反对和批判。受 时代风气影响,王阳明此时的哲学思想也与宋 代“二程”等理学家的观点大相径庭。明嘉靖 五年(1526),王艮来到泰州安定书院讲学创 立了泰州学派,盐工出身的他熟悉民间的风俗 人情,大力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反对束 缚人性,高举“百姓日用即道”,进而鼓励满 足平民百姓对休闲娱乐生活的合理化诉求。这 个时期,泰州地区的众多文人在泰州学派的影 响和时代的驱使下,更为重视文学艺术作品中 的“俗”,将创作的重心放在具有民间性、日常性、通俗性的内容上, 以“俗文” 显“俗 趣”。

作为泰州学派著名学者罗汝芳的入室弟 "子,汤显祖则在他的创作实践中大力发扬了王 "艮所倡导的“百姓日用”之道,将“视百姓日 "常生活为第一性”的纲领作为创作的守则。他 "的代表作“临川四梦”就是在封建时代通过作 "品的主题和思想感情代替平民百姓呐喊出内心 "深处对社会黑暗压迫的反抗和对内心个人意 "识觉醒的呼唤,以及对红尘生活中美好情欲的 "追求,充分体现了泰州学派“为百姓所用”的 "思想。他的“临川四梦”,每一梦的实质都是 "他对现实社会的透视和诉求。以《牡丹亭》为 "例,杜丽娘出身官宦人家,聪明美丽,正值青 "春年华却从未被认真欣赏赞美过。当杜丽娘在 "梦中见到了柳梦梅后,如同久旱逢甘霖,长期 "囿于封建社会诸多桎梏枷锁下干枯萎缩的心灵 "由此舒展开来,她不仅仅是爱上眼前这个男 "人,也是爱上了这个男人眼前真真切切从未具 "有少女情感的自己。《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大 "胆追求自己的爱情,其实也是对自我价值的发 "现、认知和肯定,对所追求的事物释放真情实 "感。表面看故事的主题是男女之间情感的交 "融,但汤显祖将杜丽娘视作时代洪流中独立的 "个体,赋予的人物形象与思想超脱于当时社会 "的伦理纲常,表现了普通百姓对于美好情欲本 "性的追求。汤显祖的《牡丹亭》流传千古,影 "响深远,时至今日仍在舞台上展露不灭的光 "芒,为今日的观众带来极大的观看价值与思考 "空间,归根结底也是由于汤显祖创作的思想先 "进,深刻映照了泰州学派中的“为百姓所用” 的思想。

随着泰州学派思想的不断兴起,“王学左 派”对戏曲创作和传播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余 秋雨在书中提及,昆曲是中国古典戏剧的“最 高范型”。两座高峰屹立其中,一座是《牡丹 亭》, 一座是《桃花扇》。《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是泰州学派著名学者罗汝芳的入室弟子, 而《桃花扇》这部传奇剧本是孔尚任在泰州定 稿创作而成的,诸多的历史细节无一不在证明 着明清时期泰州地区的社会思想风气和戏剧联 系紧密,具有极高的文化魅力与价值。

四、 泰州戏曲文化与明清的社会文化生活

钱穆指出: “守仁的良知学,本来可说是 "一种社会大众的哲学。但真落实到社会大众手 "里,自然和在士大夫阶层中不同。但从这一点 "讲,我们却该认泰州学派为王学唯一的真传。” 尽管王阳明与泰州学派都提倡以“愚夫愚妇” 为施教对象,高度重视以小说、戏曲为主的通 "俗文学,但与小说相比,在百姓识字率极低的 "封建时代,以舞台表演为载体的戏曲作品无疑 "是最贴近下层百姓“里耳”的,是平民大众最 "为喜闻乐见的文艺样式,可谓“俗之又俗”的 "典范。随着明清时期以来泰州地区地方盐业、 "沿途水运经济的发展,城市工商业的逐渐繁荣, "以及泰州学派的影响,百姓的思想也在逐步解 "放,市民阶级不断壮大,社会风尚也发生了巨 "大变迁,人们开始越来越追求娱乐上的消费和 "享乐。

在此背景下,百姓逐渐摆脱原始农业生 活状态,在物质需求得到初步满足后,也在寻 求精神世界上的富足。这个时期的戏曲文化不 像之前过多地对文学形式、内容进行要求,而 是更为注重描述市民的日常生活和现实社会。 除了前文提到的汤显祖的“临川四梦”,还有 孔尚任在泰州创作的《桃花扇》,清初泰州如 皋籍著名戏曲家李渔创作的《闲情偶寄》等作 品,都创新了戏曲的内容,反映了对爱情的歌 颂赞美、对社会黑暗的批判、对贪官污吏的讽 刺等一系列极具世俗人情风味的主题。贴近群 众的作品往往更能引起共鸣,上述那些作品也 因此赢得了市民阶级的欢迎,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泰州地区戏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打破了长 期以来三纲五常和“尊卑贵贱不得僭越”的封 建等级制度的束缚后,百姓也开始逐渐追求衣 食住行上的奢华。这种崇尚奢华的理念风尚的 盛行某种程度上大大促进了戏曲文化的繁荣发 展。一方面,从普通百姓到富商大贾,在当时 普遍追求时兴,认为听曲唱戏是一种高尚生活 的体现,同时也能显露自己的身份和财富;另 一方面,戏台也成为当时社会人士结交权贵的 场所,甚至技艺高超的艺人、戏班子也成为当 时豪绅社交公关的工具。由此可见,明清时期 宽松的社会制度、奢靡的社会风尚、追求享乐 的社会文化生活切实促进了戏班子的扩大,对 戏曲数量、质量的提升都起到了无形的促进作 用,从而推动了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

艺术能够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或者说, 艺术是全面的社会生活的反映。首先艺术作为 一种意识形态是反映经济基础的,明清时期泰 州地区的戏曲文化高度发达也正是由于其所在 的江南地区条件优越,拥有丰富的盐税和水运 资源;其次,之所以说艺术是全面的社会生活 的反映,是因为它既可以反映经济基础,又可 以反映宗教、哲学等其他形而上的领域,同时 能反映出百姓在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实际变 化。泰州地区的人们在泰州学派的思想传播影响下,对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的功用,更是 给予了前无古人的高度重视。

五、结语

明清时期泰州地区的戏曲文化繁荣兴盛之 景象虽已成历史,但正如黑格尔所言,历史是 灰烬,然灰烬深处有余温。时至大众传媒、新 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很少人会再关注传统戏 曲文化,但文化带给人们的除了可以珍藏的历 史底蕴,还有大量可供挖掘的财富。一直以来, 研究江苏地区文化的学者们,大多关注经济更 为发达的环太湖地区或是苏锡常等地,也普遍 认为经济的高度发达意味着当地的艺术活动也 更为多元丰富,而对于一江之隔的泰州地区却 大多予以忽视或是作为南通、盐城等周边地区 文化研究的附属一带而过。本文从艺术的社会 本质入手,从明清时期泰州地区的经济、思想、 社会三方面初步论述了泰州地区戏曲文化的发 展,验证了其在中国戏曲文化史中不可或缺的 地位。

[ 作者简介 ] 殷子添,女,汉族,江苏无锡人, 天津师范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戏剧影视 文学。

猜你喜欢
泰州戏曲文化
Taizhou Stinky Tofu泰州臭干
泰州行吟
中华诗词(2023年7期)2023-02-06 09:00:10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幸福水天堂——泰州
华人时刊(2022年1期)2022-04-26 13:39:32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海峡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2:44
谁远谁近?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0:39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人民音乐(2016年1期)2016-11-07 10: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