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逊漂流记》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外国文学名著阅读单元“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的整本书篇目之一。该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就是《鲁滨逊漂流记(节选)》,其中还出现了全书的内容梗概,学生对整本书的内容架构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作为一部经典冒险小说,学生在阅读中仍然会面临诸多困难。因此,教师仍然需要充分利用学生此前阅读整本书积累的经验,结合《鲁滨逊漂流记》自身的特点,适时引入学生熟悉的提问策略,帮助学生顺利开展《鲁滨逊漂流记》的阅读活动。
在学习过的提问策略中,学生掌握了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让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深入的方法,这一方法可以有效地运用在《鲁滨逊漂流记》的阅读活动中。该书内容丰富,作者从冒险精神出发,描写鲁滨逊的言行举止,学生阅读起来自然会遇到许多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语言、写法、启示等角度提出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深化理解整本书的内容。
1.针对阅读过程提问
阅读过程指读前、读中、读后三个具体阶段。在读前提问中,由于学生已经在课文中学习了节选的部分内容,所以学生会避开针对作者、主要人物等内容的提问,直接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预测提问、重点提问。比如,鲁滨逊为什么要坚持去航海?书中所写的故事是不是真实的呢?这样的读前提问,能够为学生找到自己关注的阅读重点和方向。在读中提问时,学生可以针对预测内容从书中寻找验证的依据,进一步针对情节发展提出问题。比如,鲁滨逊在荒岛上独自生存为什么不患严重的疾病?鲁滨逊救下野人星期五和他养羊的用心和作用一样吗?这是针对书中一些重点情节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思考、探究、交流、讨论解决这些问题。在读后提问中,学生可以总结阅读的内容,思考自己的阅读收获。比如,鲁滨逊能够在荒岛上生活28年后回到英国靠的究竟是什么?鲁滨逊此后还会不会坚持去航海冒险呢?这些问题能够让学生掩卷深思,有强化整本书阅读收获的作用。
2.针对阅读对象提问
阅读对象看上去是一本书,实际上包括文本、作者。在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词句、段落、情节、人物进行提问。比如,鲁滨逊在岛上采用刻痕记日的方法是为了什么?此外,学生对作者进行提问,通常是针对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方法进行提问。比如,作者为什么采用第一人称写《鲁滨逊漂流记》?与作品内容中哪些因素有关?哪些形式和内容得到了突出?
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阅读进度方面的要求,而且要重视学生阅读质量方面的要求,全面体现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对于小学生来说,《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显得主题复杂、隐晦,学生能够提出的问题多停留在表面。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针对阅读重点进行提问,采用多种策略进行分析与理解,让整本书阅读活动得以扎实推进。
1.有效筛选出指向重点的问题
无论在哪个阶段,学生针对整本书阅读能够提出的问题都不少。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筛选这些问题,删除那些无关紧要、零散的问题,留下指向阅读重点和关键内容的问题,作为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抓手。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学生关注的重点是鲁滨逊流落荒岛28年独自求生中所体现的冒险精神、实干精神和开创精神。明白了阅读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学生就能够顺利地删除与重点内容无关或联系不紧密的一些问题,提高阅读效果。
2.以整合形成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对问题的筛选后,还需要对留下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类,重新组合,形成有价值的问题。比如,鲁滨逊为什么不听劝告坚持航海?鲁滨逊是什么样的人?鲁滨逊救星期五的目的是什么?鲁滨逊独自生存能力为什么那么厉害?鲁滨逊在荒岛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是靠什么坚持下来的?教师可以用“鲁滨逊在荒岛上是怎么生存下来的”作为主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整合,深入阅读整本书。
在整本书阅读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学生进行多角度提问、多策略分析后,还需要以主问题为抓手,在深入探究中解决问题,促进整本书阅读走向深处。
比如,针对“鲁滨逊在荒岛上是怎么生存下来的”这个主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不断与文本进行对话,从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经历和处理的重点事件中,概括出荒岛生存必需的信念、决心、意志、理性、生产工具、动手能力、情感寄托等方面的内容,再对这些处于分散的内容进一步分类与概括,从四个方面来解答主问题,即超强的生存能力、理性精神、乐观坚定的信念、丰富的物资储备。
又如,有的学生提出“鲁滨逊的冒险精神到底值不值得我们学习”,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鲁滨逊漂流记》从问世就得到了西方主流社会的重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冒险精神契合了那个时代人们对财富梦想的追求。但是,时代是发展的,当下的小学生是否需要学习这种冒险精神呢?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发表自己的观点。
总之,在整本书阅读活动中,教师引入提问策略,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进整本书阅读,能够有效提升整本书阅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