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标从课程理念到学习任务群中都提出了具体要求。由于整本书阅读主要由学生在课外进行,加上阅读量大需要时间多,导致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效果不佳。对此,教师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设计多种阅读作业,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笔者以第三学段整本书阅读为例,探究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
新课标对第三学段学业质量提出的要求是“独立阅读散文、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能获取主要内容,能用文字、结构图等方式梳理作品的行文思路”,指向的就是学生对作品进行整体感知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情况,设计指向整体感知的阅读作业。
比如,六年级下册安排学生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整本书,教师根据整本书的故事特点,即以“历险”为核心,在一次次历险中让人物形象变得丰满,设计整体感知文本故事与人物形象的作业:一是结合书中的导读提示,梳理故事中出现的主要人物,适当分类后,以汤姆为中心,绘制人物关系图,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二是以表格的形式梳理主人公汤姆·索亚四次历险的故事。这两项作业以梳理为手段,用图表呈现结果,有助于学生把握整本书的内容与重点。在绘制人物关系图时,学生喜欢按照对汤姆·索亚“好坏”的标准进行分类;在设计表格梳理重点故事情节时,学生一方面理清了故事发展的脉络,另一方面把握了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
整本书阅读的阅读量大,信息多而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搜集与记录整本书中的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主张。实际上,这就是指向获取重点信息或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在整本书阅读中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有重点的阅读。因此,教师可以设计指向信息获取类的作业,帮助学生把握重点或关键信息。
比如,五年级下册安排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整本书,全书出现的人物非常多,有个性特点的也不在少数。教师可以选择以刘备为核心的“桃园三结义”,设计帮助学生获取相关信息的阅读作业:一是在书中找出涉及描写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出身、外貌、语言、动作、参与的重要事件以及使用何种武器的词句,填写在自己设计的表格中;二是分析梳理刘备、关羽、张飞的个人信息,结合原文内容,形成对“桃园三结义”的初步理解。
由于整本书内容繁杂,对同一个人物的描写有很多,学生可选择的余地很大,对某个人物形成的理解也具有个性化特色,容易以偏概全。因此,学生完成这样的作业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互相交流、互相补充,注意选择重点或关键信息,对人物进行深入理解。
在第三学段学业质量的描述中,强调学生在阅读中以圈点、批注呈现对重要词句、语段的品味和感受。针对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教师应该提出“适度留痕”的要求,设计对作品中重要内容“作出解释”的阅读作业。
比如,六年级下册安排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书中描写主人公鲁滨逊漂流到一个荒岛上后,独自生活了二十八年,在不断与各种困难抗争中依靠勇气、智慧,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这种冒险中的勇于斗争精神正是全书的人文价值的体现。为了帮助学生在阅读中逐步体会这种精神,教师可以设计相关作业,让学生解释鲁滨逊在荒岛上能够独立生活下来的原因,具体的作业有:一是梳理书中的不同情节,从中分析鲁滨逊能够在荒岛上得以生存下来的原因是什么,写出三条以上不同角度的原因;二是针对自己给出的解释,在学习小组中进行交流与讨论,明确哪些是解释鲁滨逊荒岛成功求生的关键原因,尝试进一步解释。解释原因是阅读中最常见、最基本的理解要求。在《鲁滨逊漂流记》中,一方面,荒岛求生是最关键的内容,也是指向人物形象理解的重点因素,教师以此为抓手设计“作出解释”的作业,直指整本书阅读中理解与把握关键内容的核心;另一方面,文本中有很多可以解释原因的内容,教师设计作业要求学生聚焦最关键的原因进行解释,进一步解释为什么这些原因显得很关键。
在新课标中,欣赏是阅读中的重要活动,在学段要求中明确列出,与阅读相并列;至于评价更是促进阅读的重要方法。在第三学段中,从学业质量的要求看,开展阅读欣赏与评价活动的要求有“能通过诵读、改写、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感人情境和形象的理解与审美体验”,能“积极向他人推荐,并有条理地说明推荐理由”。对此,教师可以设计以欣赏为基础的评价整本书阅读情况的作业。
仍以《汤姆·索亚历险记》整本书阅读为例,针对作者马克·吐温在书中采用幽默与讽刺结合的语言运用特点和所形成的艺术风格,教师可以设计整本书阅读方面的欣赏与评价作业:一是《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充满了马克·吐温式的幽默诙谐,你能找出几处,体会其独特的表达艺术吗?二是你能从作品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中,体会出有哪些好处吗?三是积累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读读马克·吐温的其他作品,比一比《汤姆·索亚历险记》有什么特别之处。这样的欣赏评价作业具有开放性的特点,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去完成。
总之,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通过设计阅读作业,引导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能够读起来、读下去、读深入,提高整本书阅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