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在低年级语文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意义,值得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与追求。这种趣味并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简单地乐一乐,而是要求教师把趣味与学生学习需求、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紧密联系起来,贯穿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乐学中变得会学,越学越有味,越学越有劲,越学越有追求。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具体学情,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学习特点,树立陪伴、影响、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的理念。
1.以学生需求寻觅适切之趣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最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的教学,才能真正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比如,教学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也是一个具有经典意味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进入语文课堂,怎样教才能切合学生的需求呢?如果教育学生做事情不能像小猴子一样丢三落四会显得浅,教师教育学生一辈子不能像小猴子一样,两手空空来还是两手空空去,学生又不知所云。因此,笔者让学生读课文后,站在猴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如果你是小猴子去玉米地里掰玉米棒子会怎么做。有的学生提出小猴子为什么不带上篮子或者小拉车去掰玉米。这样的思考反映了学生不喜欢小猴子一无所得的故事结局。有鉴于此,笔者这样引导学生:“第二天,小猴子又向玉米地跑去,这一回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他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教学就教在了学生的需求上。
2.以学生发展追求突破之趣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容易在某一知识的学习上,把学生都当作零起点,导致不少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重视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抓住学生中有共同需求的内容重点教,然后再注意解决班级学生中存在的高与低两个层面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比如,教学一年级下册《小青蛙》,教师围绕“青”字开展一系列形声字教学,即根据“青”加上的偏旁理解包含“青”的生字的意思,就是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自主学习其他的生字。针对学习基础偏差的学生,教师还要指导他们注意包含“青”的生字在读音上的区别,正确区分“晴”与“睛”等生字。这样一来,不同的学生在《小青蛙》的识字教学中,都获得了突破,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字词句的学习是主要内容,有些教师一味要求学生多读多写多背,让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枯燥乏味。对此,教师要挖掘文本字词句中的新鲜意趣,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1.于汉字意蕴中得趣
识字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而汉字作为表意文字,音与意之间缺少直接联系,学生学习汉字常常需要一个个地去认、去记、去写。这样的识字方式容易让学生感到单调、枯燥。对此,教师需要挖掘汉字中蕴含的意趣,找到汉字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让汉字学习变得趣味横生,促进学生主动地去追寻汉字中的意趣。比如,教学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乌鸦”是本课的生字,值得注意的是“乌”与“鸦”中的“鸟”字旁很相似,只差了一点;而“鸟”字中的一点是指眼睛,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乌鸦本身是一种鸟,为什么“乌”里面没有了代表眼睛的一点呢?而且学生在写字时,容易出错的地方或者是给“乌”多加了一点,或者在写鸟字旁时却少了一点。对此,笔者提醒学生思考、理解“乌”字里面为什么没有“点”的问题。有的学生指出,乌鸦全身的羽毛是黑色的,这样眼睛就不容易看见了;笔者在肯定学生的说法后,告诉学生:“乌”单独理解就是“黑色”的意思,这样的鸟儿,远远地看它的眼睛自然就看不见了;所以“乌鸦”的名字很有意思,它的眼睛因为羽毛的黑色而看不见了。教师指导学生采用这样的方式学习生字,学生就不会把生字写错了。
2.于探寻秘妙中得趣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看似读懂了某个句子,实际上却没有理解句子表达上的秘妙。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探索句子表达上的秘妙,让学生在破译秘妙中获得茅塞顿开的快感。比如,教学二年级下册《雷雨》,课文中有描写下雨的句子:“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这个句子很有特点,笔者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________________。”如果不加指导,学生往往会把原句中的“树”“房子”换成雨中另外的对象,显然没有理解原句表达上的秘妙。于是,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表达秘妙:“往窗外望去”,明明是在看下雨的情形,而后面的句子中没有出现“雨”字,却能够让人感受到雨下得很大。这样的破译与发现,一下子催生了学生表达的兴趣,找到了独特的表达对象。有的学生说屋檐像挂上了一道帘子,有的学生说鸭子在院子里有了游泳池。
低年级语文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通过教师采用有趣的教学方式来实现,达到以趣引趣、以趣激趣、以趣增趣的效果。
1.在呈现方式上求趣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采取直观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投入学习之中,强化对学习对象与内容的理解把握。教师可以设计表演道具、准备操作材料、借助多媒体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学活用,趣味也就在学习中自然生发出来。比如,教学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笔者让学生上讲台演示乌鸦向瓶子里放小石子,让水升上来。在准备了装水的瓶子、小石子之外,笔者还用黑色卡纸剪了一只乌鸦,背面装上橡皮筋套在手上,用拇指与食指配合演示乌鸦的嘴巴。教学到“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时,笔者让多名学生上前依次演示,学生用手拿起一颗小石子放进瓶子里就离开了。之后笔者用上乌鸦道具,提醒学生注意看:乌鸦是怎样拿、怎样放小石子的;乌鸦把石子放进去后还有什么动作。学生看明白了乌鸦是用嘴巴夹住小石子,小心地放进瓶口,然后注意看看瓶子里的水。笔者追问:“乌鸦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原来瓶口不大,乌鸦如果随便放小石子,小石子可能掉在外面了;乌鸦放进小石子就看看水位升到哪里了,是想早点喝到水。之后,笔者问“还有谁想来做一回乌鸦”,学生的操作兴趣就更高了。
2.在内容整合中显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看学习的对象,通过内容整合,获得有趣的认知。比如,教学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课文最后的表述是:“小朋友,你们猜猜,我是什么?”学生通过课文学习,都能猜到答案是水。但是,教师不能满足于此,可以提示学生:“你最喜欢水的哪种样子和称呼,为什么?”学生会从课文中水的多种样态中进行比较与选择,然后说出喜欢的理由,实际上是对课文内容的一次整合,而学生喜欢的理由中就含着各种各样的趣味,学生说起来显得趣味十足。
总之,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开展趣味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驱动学生投入学习实践活动,还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因此,教师需要从低年级学生的学情出发,探索适合学生进行趣味学习的途径,让学生能够津津有味地学习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