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网秦皇岛供电公司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瞄准引领性前沿科技,深耕人工智能领域,下好先手棋,并注重创新工作室建设及创新人才培育,营造人人创新氛围。如今,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让一张更加智能的电网在港城逐渐铺开。
打造“数字空间”| 实现智能保供
7月2日,秦皇岛市迎来持续降雨天气,在秦皇岛北戴河保电中心,保电值班员工杨永旭点击屏幕,启动“一屏监控”功能,对降雨量最大的区域内各个站室最低点监控视频集中到一个屏幕上,随时查看现场防汛状况,保障的设备可靠运行。
依托“优秀北戴河”建设行动,今年,秦皇岛公司归集保电所有设备和业务数据,打造了“数字空间”保电系统,实现电网信息“一张图”、设备巡检“一条链”、运维抢修“一盘棋”、综合保障“一个网”。
“我们通过接入天气数据、微气象数据、城市积水数据,构建了防汛一张图。应用地区3D地图,按照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不同颜色来划分电网设备的防汛等级,并按照雨前、雨中、雨后三个阶段进行防汛。”秦皇岛公司数字化部主任王慧斌说。
同时,北戴河数字空间系统还具备设备自动巡检功能,可以不间断地为供电设备“体检”并生成报告。目前,自动巡检功能已在北戴河区电网全面应用,巡检内容包括5个专业的数据、33项关键指标、236个监控点位,大幅节约了保电值班员工的查询、处置操作时间,提高了保电工作效率。
此外,“数字空间”还会向保电值班员工自动推送电网设备异常预警信息,自动发送隐患处理及抢修工单。
“‘一张图’让值班员工可以在系统上直观查看500千伏变电站到0.4千伏低压台区等各电压等级电网设备的运行信息。”王慧斌说。今年,该公司首次运维500千伏线路和设备,保电范围覆盖0.4千伏至500千伏电压等级。高效智能的“数字空间”助力该公司做好电网运维,让保电更有底气。
搭建创新平台 | 培植创新沃土
4月16日,在220千伏杜庄变电站2号主变压器改造验收现场,“秦电创客联盟”创新团队成员陈静使用自主研发的“遥信安全传动装置”进行重要信号传动。“以前,我们用短接线的方式开展传动,存在需多人配合、易传动失误等问题。自从有了‘遥信安全传动装置’,我们传动时再也不担心传动失误了,真是省心省力又安全。”她说。
为加大班组创新项目推广力度,秦皇岛公司依托郭宏伟劳模创新工作室、高会民劳模创新工作室、张庚喜劳模创新工作室等13个创新工作室和创新孵化基地组建“秦电创客联盟”创新平台。
2024年是“秦电创客联盟”创新平台成立的第七年,成员从最初的90人发展到300多人,技术骨干从5人发展到26人。该平台充分发挥劳动模范和工匠在科技创新、转型发展中示范引领作用,围绕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
“不仅各个工作室能单独搞创新,工作室之间也能开展合作,至少每月进行一次技术交流,联合攻关创新技术难题,共同推敲创新方案、优化工作流程、改进检修工具,创新的渠道更通畅了,技术力量更强大,创新平台也更广阔了。”输电运检中心检修二班班长高会民说。
秦皇岛公司研发的高空作业检修梯、高空接线钳、端子排试验接头等创新工器具的应用在节省支出的同时,缩短了检修工作时间,减少了安全隐患,提升了供电可靠性。截至目前,秦皇岛公司累计取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0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09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29项。
强化人才培育 | 激发创新热情
“公司的‘师带徒’机制,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我们一定要珍惜创新的机会,为公司高质量发展贡献出青年力量。”7月3日,秦皇岛公司变电检修中心电气试验一班解赛在班组“互教互学”课堂上分享经验说,“有一次我在研发基于电磁暂态仿真软件(PSCAD)的消弧线圈成套装置运行状态检测及故障诊断系统时,需要从消弧线圈控制器二次回路采集各种信号,有的超出我们专业的操作权限和实施能力。我向‘师傅’郭宏伟请教后,不仅帮着我理思路,还协调各专业配合相关工作,受益匪浅,最终该系统研发成功,还获得了2023年‘创青春’大赛河北赛区二等奖。”
“互教互学”课堂是秦皇岛公司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训的一个亮点。该课堂打破常规本岗位培训培养方式,组织不同专业的1至2名青年员工上台讲授创新知识,并安排由各专业技术能手组成的专业导师团队对讲授内容进行点评。
科技创新百花齐放,关键是要培育一批创新型人才。近年来,秦皇岛公司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持续开展“师带徒”工作,按照创新项目和人才培养计划,量身订制“培养套餐”,定期组织开展技术比武、青年训练营、创新经验交流座谈会等活动,并对青年创新人才进行不同层级、形式多样的培训,精心培育培养科技创新的“接班人”,从而带动全公司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和业务素质的全面提升。
自2020年以来,秦皇岛公司已累计举办和组织各类创新培训120余次,培训员工3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