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线下数字展陈的传播运用研究

2024-12-31 00:00:00詹敏仪王健
大观 2024年7期
关键词:信息传播博物馆数字化

摘 要: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加速,中国博物馆的数字展览频率不断增加,展览形式愈发多样化。在此背景下,如何增强数字展览信息的传播力、拓宽传播渠道、提升传播效率,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对此,深入探讨数字媒介在博物馆信息传播中的核心作用,并结合最新的数字技术和创新的传播模式,提出优化博物馆信息传播体系的策略,同时探讨博物馆传播者如何通过提升观展者的个人体验和支持个性化探索来增强信息传播效果。

关键词:博物馆;数字化;信息传播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博物馆注入了新的活力。博物馆作为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既是历史的见证者,又是未来的珍宝库。它们早已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珍贵遗产。

2021年5月24日,我国发布《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了数字展览、文物保护及文化创新的重要性。这标志着技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也预示着博物馆在数字化浪潮中的创新转型。随着展览模式从传统的实物展示转向数字化访问,观众需求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特征越发明显。学者王潘盼认为,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交互设计中应用数字媒体设施,可以在提高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的同时促进观众与展厅互动,调动观众观展积极性。学者朱振宇认为,数字展示技术在提高博物馆与观众之间沟通交流的效果和展示质量方面能起到推动作用。本文从博物馆的数字化传播发展出发,解读当下的线下博物馆传播模式,旨在为其他的博物馆数字化传播优化提供参考。

一、博物馆的线下数字化展陈现状

(一)数字化媒介打破单一传播渠道

在数字化媒介尚未成为博物馆领域主导传播手段时,博物馆的信息传播主要依赖于静态的展览方式,并由馆内专业人员进行解说。这种传统的传播模式往往导致展示空间单一化、信息讲解模式化[1]。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三维建模、高清互动触摸屏等技术逐渐被应用到博物馆的建设当中,为博物馆提供了全新的展示手段。这种展示方式在传统的二维展示模式之上,实现了向三维立体展示的转变,将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将多种感官体验相结合,为观众呈现了一种多维度的互动观展模式。例如,湖南省博物馆的“国宝迷踪”VR体验项目使用了66台OptiTrack主动式红外摄像机,定位并1∶1还原了时空旅行中的12件文物,打造出现实版“博物馆奇妙夜”。此类媒介为博物馆参观者提供了一种创新且直观的体验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参观者的观展感受。

(二)数字化展陈拉近大众与文物距离

传统博物馆的展览方式中,文物与观者之间的信息传递不够直接,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双向互动性较弱。随着数字化技术逐渐被引入展陈设计,其通过提供互动性强、信息量大的展览体验,有效地拉近了大众与文物之间的距离,使博物馆从单向传递知识的场所,变成了一个参观者与参观者、参观者与文物互动交流、共同创造的平台。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不仅是在接受信息,还是在与博物馆进行对话和互动,共同构建对文物的理解和认识。例如,“‘纹’以载道——故宫腾讯沉浸式数字体验展”通过运用数字化手段,将故宫文物展览灵活“搬运”到距离故宫博物院两千公里之外的广东深圳,突破了物理空间上的限制,大大拓展了故宫文化的辐射半径。数字化展陈技术在缩短大众与文物之间的距离上发挥了关键作用。此类技术的运用,使博物馆转变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极大地促进了观众对展品的深入理解与欣赏。

(三)线下数字化展陈的挑战与制约因素

虽然数字化展陈为博物馆带来了新颖的展示手段和丰富的观众体验,但其应用亦不乏挑战。首先,高昂的维护成本对资金有限的博物馆构成了较大负担,维护和更新技术设备的资金需求巨大。此外,数字化设备的操作往往要求观众具备一定的技术知识。这对于不熟悉现代科技的老年人等群体来说,可能是一个较高的门槛。更有甚者,技术的过度依赖可能影响观众对文物本身的欣赏与思考,减弱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导致观众难以深入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价值。同时,信息的过载亦可能导致观众在面对海量资料时感到困惑。尽管数字化技术极大丰富了观众的感官体验,但目前的设计还过于依赖视觉和听觉,对其他感官如触觉、嗅觉的利用不足,限制了更全面、更沉浸式的体验。因此,博物馆在未来的数字化发展中,需要创新和改进技术应用,优化信息呈现,平衡文化内涵与技术表现,从而降低使用门槛,增强交互性,确保观众获得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二、博物馆线下数字化展陈信息传播的优化维度

(一)用户沉浸感设计是激发互动参与的基础

在当前博物馆线下数字化展陈的实践中,用户沉浸感设计已被广泛认为是激发观众互动参与的基础,其核心就在于打造一种环境,使观众完全融入展览内容和体验,从而显著提升参与感和学习效果。

首先,沉浸感设计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环境的全面包围,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的综合运用[2]。通过营造真实感强的展览氛围,可深化观众对展品的理解和情感联结。其次,沉浸感设计提升了叙事的连贯性和观众的参与感。故事化的布局使观众自然过渡,逐步深入了解展览主题,使信息传递更为流畅,观众参与更为自然。最后,这种设计也可以通过个性化和交互性,增强用户体验。观众可通过触摸屏、移动应用或互动装置直接与展品互动,根据兴趣和节奏探索内容,有效提升参与度和满意度。实时反馈和用户行为分析也为展陈优化提供了数据支持,使展陈更好地适应观众需求和偏好。

(二)文化内容创新是提升教育内涵的关键

文化内容创新是指在传统展览模式的基础上,通过融入新的思想、技术和表现形式,对文化遗产进行重新诠释和展示。这种创新为观众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和更深入的理解,通过采用创新的叙事技巧和展示技术,提高了展览的互动性和参与度,从而能够显著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效果。当今时代下,数字化平台为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新途径,允许全球观众跨越地理和时间限制来接触和理解文化遗产。增强现实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使观众可以体验与展品相关的历史事件。这不仅提升了展览的教育价值,还增强了观众的情感共鸣,使文化价值的传递更加深入人心。然而,文化内容创新过程中,如何确保文化价值在数字化环境下得到尊重和准确传达,是提升教育内涵的关键,也是博物馆数字化展陈设计的核心问题。

(三)叙事性的增强是增强信息传播效果的途径

叙事理论在信息传播中占据核心地位,它强调通过故事来组织和解释信息。在博物馆线下数字化展陈的领域中,强叙事性的展陈设计具有丰富文化表达和增强信息传播的效果。麦克卢汉(Mclunhan)认为:“如果博物馆想在当今媒体饱和的世界向广大观众提供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那么就需要理解并接受21世纪的媒体技术。”[3]这表明媒体技术对于博物馆文化展览展示具有巨大潜力。故事的生动性与创新性的结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优化观众的参观体验,使参观本身成为一种知识性和感性并重的文化交流形式。而数字化技术,恰好可以通过建立对文物和对象的更深刻认知,加强情境空间的设计,进而提升博物馆文化叙事内容的质量和丰富性[4]。

三、博物馆数字化传播效能提升框架

(一)提升用户沉浸感,激发互动参与

沉浸感是指用户在与数字内容互动时感受到的完全投入和环境融合的体验。理论上,沉浸感可以通过激发观众的感官、情感和认知反应来增强。在博物馆展陈中,这种感受通常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的多感官刺激来实现。据此,提升用户沉浸感可分为以下两个关键方向。

一是多感官体验的设计。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道:“一切媒介都是人体的延伸。”人接触和接收信息,是通过身体的感官来进行感受的,相对于思考之后的相对理性的信息传递,直接的感性知觉更有优先性。展陈设计师可以通过整合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元素,设计全方位的体验环境。例如,通过模拟文物的质感、历史背景的声音、相关场景的气味等,来为观众提供更为丰富的感官体验。

二是技术无缝整合。确保技术应用与展览内容无缝对接,增强而非替代传统展览元素。首先,选用的技术必须直接支持展览主题,如通过增强现实增加互动性而不干扰原有展示。其次,确保技术应用易于操作,界面直观,让所有观众都能轻松使用。最后,设计时考虑技术对展览空间的影响,避免破坏展览的视觉和空间布局。适当的技术应用应便于使用且不过度干扰原有的展览体验。

(二)创新文化内容,提升教育内涵

在博物馆环境中,传统的展示方式往往局限于物理空间和静态展示,这限制了观众的参与度和信息吸收效率。文化内容的创新,可以极大地拓宽观众的知识视野,同时增强展览的互动性。通过这种方式,博物馆不仅能够传递传统文化知识,还能够促进观众对文化遗产的深层次理解和价值认同。具体而言,文化内容创新涉及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跨学科整合。结合艺术、科学、历史等多个领域的视角,创造全新的展览内容。例如,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重现历史场景,或者将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作品相结合,为观众提供独特的视觉和知识体验。

二是秉持人本主义的设计思想。包豪斯提出,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因此在博物馆的线下数字化展陈这一领域,也应当抛弃“以物为中心的”展陈设计,转向“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只有真正考虑到观众的需求,才能做到更有效的信息传递。数字化技术应被用于充分发挥展品的教育价值,而不仅仅是提供视觉冲击。在数字化展陈时,应确保技术应用服务于教育目标和文化传播,而非单纯的技术展示。

(三)增强展览叙事,丰富文化表达

在博物馆线下展陈的数字化传播中,增强展览叙事和丰富文化表达是核心优化策略之一。利用数字技术增强故事叙述的连贯性和吸引力,可以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展览叙事的增强关键在于利用故事元素来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展览体验。具体优化方向有以下两点。

一是多媒体和交互技术的融合。视频、音频、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叙事环境,观众可以在几乎完全模拟的环境中体验故事。这种技术可以支持详尽的历史重现或未来设想,使观众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

二是叙事的层次性和个性化构建。数字技术使叙事可以具有多层次性,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节奏选择探索路径。通过构建连贯且引人入胜的故事线来提升用户的情感投入。此外,数字化传播还能够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根据观众的背景和偏好调整内容和深度,提供更贴合个人需求的教育体验,确保文化价值的有效传递[5]。

四、结语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博物馆的展览方式正经历深刻变革。博物馆需与时俱进,将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与传统展览相结合,以增强观众的沉浸感和互动参与度。数字化技术不仅提升了展览的叙事力和文化表达的层次性,还显著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6]。然而,面对技术应用门槛、维护成本等挑战,博物馆需要从观众的角度出发,优化技术应用,创新展览形态。展望未来,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关键空间,应通过创新的数字展览手段,提供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和理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本土与全球的文化纽带。

参考文献:

[1]汤新星,张蓉,王健,等.信息时代智慧博物馆动态服务系统研究:以湖南省博物馆为例[J].湖南包装,2018(6):73-76,80.

[2]汤新星,涂耘,王健.中国博物馆教育功能实现中的五感体验设计重要性研究[J].湖南包装,2021(5):134-136.

[3]丁薇.博物馆陈列展览数字化建设的思考[J].文物天地,2024(3):47-50.

[4]王海智,彭心.服务设计视角下挪威石油博物馆用户体验创新研究[J].设计,2020(1):110-112.

[5]马馨.基于传播学理论的博物馆传播模式研究:以青岛啤酒博物馆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2019.

[6]张冰妍,高颂华.博物馆数字交互展示中信息传达有效度评估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1(7):49-51.

作者简介:

詹敏仪,长沙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视觉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王健(通信作者),长沙理工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视觉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艺术产业管理。

猜你喜欢
信息传播博物馆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博物馆
小太阳画报(2020年4期)2020-04-24 09:28:22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30
全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教育建设的思索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28:14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5:18:35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20:52:33
如何进行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
人民论坛(2016年27期)2016-10-14 13:09:41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