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写意中的别样民居

2024-12-31 00:00:00李德才
大观 2024年7期
关键词:山水画

摘 要:山水写意是中国山水画的精神内涵与表现技法相融合的意境表达,写生是画者直面生活、阅读自然、感悟自然乃至表达个人情怀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写生能够发挥巨大作用。为了进一步加深人们对广西三江侗族民居写生及“漓江画派”的认识,以广西三江侗族民居写生为例,通过参考文献、历史名作,以及“漓江画派”的发展脉络,探讨山水写意中的别样民居。这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增进对“漓江画派”的认识,还可以为山水画创作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山水画;广西三江;侗族民居

近年来,广西三江侗族民居逐步进入诸多画家的视野并成为山水画的重要表现题材,吸引了一大批广西老中青山水画家积极探索和实践,在守正继承以地域山貌为符号的风格基础上,不断丰富以少数民族建筑为题材的写意表达。他们多次到三江地区实地考察侗寨建筑,了解侗寨建筑的结构样式和侗族的人文风情,通过山水写意表达,展现了侗族人民在地理空间中的独有生活方式,描绘了侗族人民在山水林田中的辛勤劳作智慧,勾勒出侗族儿女在乡村振兴中的美好生活愿景。

一、民居是山水画意境表达的“点眼之绘”

(一)民居在山水画意境表达中的“历史之问”

以九州山川锦绣、神舟自然风光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山水画形成于魏晋时期,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民居作为中国图式最早以岩画形式出现在《云南沧源崖画村落图》中,展现了先古对农耕定居的“家”的理解,距今至少3 0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民居作为中国山水画题材古来有之,相生相随。秦汉时期的民居图式多以殿堂宫室壁画的形式保留下来,以《庭院图》为代表,着重表达了士族文化和乡土文化相分离的意象,为山水画科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魏晋时期的民居轮廓“隐”于山水之间,意图表达“竹林七贤”等名士风范;隋唐时期的民居画作以《江帆楼阁图》为代表,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过程,尤其青绿山水画派采用工细的笔墨极力弘扬了盛唐时期国富民强的豪华与气派;宋代时期,如《四景山水图》注重民居的写实风格,《千里江山图》体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气息的交相辉映,在诗情画意中展现凝重恬静之美,尤其是《清明上河图》真实地展现了都城汴京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元代民居图景以《富春山居图》为代表,黄公望将平和与自由的“无我心境”融入山水树石舍浑然一体的“有我之画”,集中反映了文人失去精神家园后的人文追求;明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画派多样,画法新变,凡屋舍、桥亭、山寺,或写实,或虚隐,或勾勒,皆由画者欲抒之“境”而构;清代山水画在前代基础上延伸出多个画派,其中最为特别的是“四僧”,他们都是明朝遗民,抱有强烈的民族情怀,例如在《枯槎短荻图》中,弘仁用简陋茅舍、苍穹枯树、错落岩石和静止潭面抒写世事沧桑与抑郁之苦,寄托了对故国山川和明朝生活的挚爱之情,亦有袁江、袁耀以界画的方式表现园林和宫殿,其中的亭台楼阁与周围山水树木体现出山水境界的开阔,画面生机盎然。

综上所述,中国山水画中的民居图式因时代的变迁而发生了变化,因画者心境不同而各异,在题材、技法、构图上进行了革新演变。具体而言,民居在中国山水画发展中展现了人民群众在某一时期的劳动生活图景,烘托了这一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或社会主要矛盾,抒发了文人墨客彼时彼刻的心灵归宿和精神向往。

(二)民居是广西民族地域山水画中的“神韵之笔”

广西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而区别于北方。近代以来,徐悲鸿等老一辈艺术家倡导成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基础学校艺术师资训练班的国画专业,培养了一批以帅础坚、阳太阳和黄独峰等为代表的广西山水画家。他们在传承“岭南画派”精粹的基础上,取材于桂林漓江之大美,大胆突破传统绘画图式,将中国传统水墨写意技法与西洋水彩湿画法相融合[1],以全新的表现手法呈现层峦叠翠的峰林奇观,为“漓江画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种特色鲜明、以漓江山水为主要题材的国画样式被发扬光大,以黄格胜的《漓江百里图》为代表的一批表现桂林山水的画作精品问世,并在界内享有极高声誉[2]。从此,“漓江画派”开始活跃于中国画坛。作为广西人的黄格胜在桂林山水之间寄托了浓厚的家乡情怀,历时数年创作完《漓江百里图》后,又把目光聚焦到桂北少数民族民居题材上,他敢于革新画面布局,将传统山水画中作为点景的亭台屋舍放大,把视角从俯视转为仰视,并融入光影感、立体感等西方绘画元素,大大提升了民居的透视感和空间效果。至此,广西民族地域山水画中的民居便有了人间烟火的韵味,犹如《壮锦》一般气韵生动的“活绘本”。《壮锦》以山寨为创作主题,将广西壮、瑶、侗、苗四个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民居聚于一画,按照四个民族的居住习惯行笔布局,通过山形地貌、民族建筑的变化融通,把梯田坡地、鼓楼、风雨桥及壮苗侗瑶的民居特色融入笔端,生动展示了气韵生动的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家园场景。画家不仅创造了一种完全个人化的山水画法和一套独特的山水画艺术符号,还生动地展现了热爱家乡的赤子之心和对家乡人民的崇敬之情。

(三)广西三江侗族民居是山水写意的“别样之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十年成就非凡,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生活越来越和谐美好。广西艺术学院作为该区域的主要研学基地,培养了一批中青年骨干画家“新星”,并组织师生采风写生团,深入考察广西三江侗族民居,在继承“漓江画派”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守正创新,推动广西少数民族地域山水民居的表现更上一层楼。新一代中青年骨干画家在布局、造型、人物、点景等方面寻求突破,多变求新,“全覆盖式”的侗寨构图、“笔墨+物象”的寨楼造型、“侗寨笙歌式”的民族节庆、现代化元素的点缀装饰等均凸显了山水写意中的别样意境。一是“全覆盖式”的侗寨构图。新侗寨写生中出现了仅以侗寨为构图元素的作品,不再局限于画卷的中下部构图或部分构图。这种以侗寨为全图的构图方式,让人深深感觉到画者对民居建筑的热爱与尊崇。二是“笔墨+物象”的寨楼造型。“好的笔墨技巧是看不出技巧的,它与物象紧密相连,不分彼此,因此不要刻意地脱离物象去追求笔墨,否则容易显得做作。”[3]在寨楼新造型方面,要用书法笔墨与物象线条相结合的绘画技法,原汁原味而又妙趣丛生地展现古朴无华、参差错落的侗族民居特征。三是“传统+现代”的点缀装饰。山水田野旁明亮的路灯、朴质乡道上穿梭的小汽车、寨楼造型中勾勒的二维码等新元素出现在侗族民居写生展品中,与时俱进地体现出侗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成效。四是“侗寨笙歌式”的民族节庆。作为新作品的“别样”之一,“全覆盖式”的侗寨图式下部出现了侗族人民适逢喜庆节日欢笙载舞和丰年陈谷的图景,凸显了新时代侗族儿女的美好生活情状。

二、广西三江侗族民居山水画写生风格新论

任何画派的创新发展都离不开对一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画家思想及其绘画风格的梳理与研究,将其作为继学者和开拓者认知与进步的阶梯。笔者就“漓江画派”的新生代中青年画家在广西三江侗族民居采风写生时产生的新思想、新图示、新作品,并根据自己熟悉的画家,尝试探讨山水写意中的别样民居。

钟涛教授作为漓江画派学院院长,他认为首先要提升以民居为创作题材的思想意识。一是探究“怎么画”的学问,构建“新思维”。换而言之,钟涛教授在下笔成画之前,脑海里已经构思了新作品的大体画面,考虑怎么打破人们对侗寨形象的思维定式,让人眼前一亮,成为“怎么画”学问的研究核心。二是处理好“笔墨”与“物象”的关系,勾勒“新造型”。钟涛教授指出,山水画的笔墨虽有审美价值,但不能孤立地运用笔墨,要同物象相结合,以更好地为绘画对象服务。特别是在民居造型的创新方面,要考虑到书法用笔的趣味性,创造笔墨线条与物象轮廓高度契合的新的表现技法。三是艺术家成熟的标志是形成“新图式”。钟涛教授强调民居题材的作品价值在于风格的独创与唯一。画者付出的辛劳与思索,集中体现在“新图式”的形成上。因此,为了开拓新思想、创作新主题,有必要践行采风写生。其次要夯实以民居为创作题材的实践基础,不断打磨新的绘画技法,持续产出新作品。钟涛教授笔下的广西三江侗族民居,或干栏式建筑依山环水、虚实相生,或“全覆盖式”侗寨错落有致、结构鲜明。他常说:“拥有一个好的构图是作品成功的第一步,一幅好的作品,构图与主题上要新颖。”这便是南朝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从钟涛教授的山水画中可以看出,一画一法,一画一世界,作品构图新颖,别具一格,远看有气势磅礴,近看有故事内涵,笔笔皆有情,不同的绘画表现形式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情感。可见,钟涛教授对画面构图的研究是独到的,对于描绘侗寨题材,他能够自如地进行创作。其画面中的鼓楼巍然耸立、气势磅礴;吊脚楼翅角飞翘、飞阁垂檐;风雨桥青石砌墩、栏外挑檐、长廊相连,青瓦白墙、青砖灰瓦、高大宽敞,质朴民风与古朴建筑相得益彰,带领观者渐入画境,流连忘返。

王雪峰是“漓江画派”传承人之一,他继承并发展了黄格胜的创作理念,认为首先要将乡土情怀的真情实感融入山水写意。他总是饱含深情,视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楼一桥皆为大自然的清新诗意。那清澈溪流、雨后新茶、漫山春花、美丽村寨,皆是童年的美好回忆,是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也是创作灵感的源泉。其次要研习中国传统山水绘画理念,将人的主观情感和自然景物融为一体,致力于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4]。他指出,终身汲取优秀传统中国山水画作品之精华是每个广西现代画家的必经之路,“漓江画派”传承人必须推动中国山水画走向世界,使中西文化互碰,与现代文明接轨。同时,国外先进绘画理念也值得借鉴,将它们进行结合能够促进创作理念的革新。王雪峰将传统经典与现代笔墨相融合,逐渐形成独树一帜的山水民居绘画风格。他强调,“绘画是自我心性的体现,我越来越遵从内心了,喜欢什么,能画什么,从画中便了然相知了”。他的广西三江侗族民居绘画作品如其人一样朴实清丽,画面明净秀丽、清气盎然;葱茏的晕染、茂密的描绘,弥漫着南方气候的湿热特性和山水氤氲的写意诗风;一辆水墨汽车、几抹青绿山水、质朴的侗族民居、依山的蜿蜒道路,在浓醇古典美与现代美的山水世界里游弋,表达了对中国山水画现代化发展的孜孜以求和墨客文人的文化自觉,寄托了王雪峰的心灵和承载了他的情怀。

吴伟林,号墨林居子,是一名青年画家。从2013年开始,吴伟林便定居三江侗族自治县,致力于研究和探索侗乡山水画近十年,深入湘黔桂各乡侗寨实地描摹写生,并创作了多幅作品,不间断地参展和举办个人展。另外,他还坚持学术修养与艺术精神齐头并进,以气韵生动和物象写实为第一要义,所绘画作意在展现广西侗族人民的美好生活和自然山水。吴伟林的作品均以侗寨楼阁或侗族人民为主体,画作背景鲜活、笔法刚健、用墨厚重、色调和谐、文化醇厚,是为天成佳作,人们可反复品味。他喜欢在“全覆盖式”的侗寨布局之下加入侗族儿女的节日欢笙和谷物丰收图式,在“半覆盖式”的侗族民居之上轻描山水,为劳顿纷繁的现代化生活带来别样的视觉冲击和精神画语。从中不难看出,这位侗族青年艺术家对绘画技法的传承与探索,和对当下生活的真挚热爱与诚实描绘,都是对家乡自然美学的体悟和崇高追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广西三江侗族以其独有的地理环境、独特的民族风情、传统的建筑样式,为“漓江画派”的老中青画家代表营造了实地写生的好去处。他们以浓烈醇厚的乡土情怀、融合创新的艺术视角、含蓄而又生动的表现技法,在山水写意中彰显侗族风情和旖旎风光,创新发展了广西山水画的图式风格,这里成了部分画家挚爱故乡的风景,充满了诗情画意。写实化的侗寨图景、具象化的侗族生活、现代化的乡村建设,使人们共同憧憬着侗族人民的美好未来。

三、结语

在广西山水画发展中,经过老中青三代画家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三江侗寨已经成为广西山水画的重要题材。他们通过实地考察写生的方式,推动了山水画的题材拓展、构图创新。以山水画写意的表达展现出侗族儿女的辛勤劳作与生活智慧,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阳山.广西山水文化生态与地域山水画风格形成研究[J].美术界,2011(5):66,68.

[2]潘琦.论漓江画派的形成与发展[J].美术,2003(8):102-103.

[3]钟涛.民居对当下山水画创作的启示:以广西桂北民居为例[J].美与时代(中),2014(10):11-12.

[4]王雪峰.乡土情怀意绘山水画[J].艺术评论,2014(8):73-76.

作者单位:

柳州画院

猜你喜欢
山水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幼儿画刊(2023年6期)2023-07-18 07:02:30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国画家(2021年4期)2021-10-13 07:32:02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艺术品鉴(2020年7期)2020-09-11 08:05:42
中国山水画大观 从隋唐到明清
艺术品鉴(2019年11期)2019-12-27 09:06:40
烟雾溟漠——“迷远法”在傅抱石山水画中的应用
收藏界(2019年3期)2019-10-10 03:16:40
论山水画中符号衍生的利弊
收藏界(2019年3期)2019-10-10 03:16:34
雒红强山水画作品
艺术评论(2018年1期)2018-05-09 09:29:51
室内山水画最养人
新传奇(2016年20期)2016-12-01 04:27:12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老年教育(2016年10期)2016-11-23 08:5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