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观鸟:清秋燕子归何处

2024-12-31 00:00:00陈染戚译引
科学大众(中学) 2024年12期
关键词:家燕化生物候

“言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唐天宝年间,杜甫旅居夔州。时渐深秋,本应是燕子迁徙的季节,他却看见燕子仍未离开。眼前这一幕让杜甫不禁心生感慨,他想到自己本应为朝廷效力,却像这燕子一样在夔州漂泊。于是,杜甫在《秋兴八首》中写下了夔州燕飞的景色。

在很早以前,先民们就敏锐地观察到,燕子春分来、秋分去,精准地指示着四季的更迭。古人所说的燕子主要是家燕,也包括燕科和雨燕科的其他动物。相传在上古时期,黄帝之子少吴设立了中国最早的一套职官系统,其中就有玄鸟氏,职责是掌管春分和秋分,以正农时。这里的“玄乌”就是燕子。

尽管古人很早就知道燕子秋去春来,但是受限于当时的观察手段,他们不知道燕子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因而对燕子的生活充满了浪漫的想象。

与燕为邻,两无相猜

家燕在人堂下筑巢,与人亲近。古人普遍喜欢家燕,因而留下了许多关于家燕的观察记录。这些记录大多散落在浩瀚群书中,直到清代中期,才出现了第一部系统性的燕子观察记录——《燕子春秋》。这个书名显然是在“碰瓷”史书《晏子春秋》。不过,《燕子春秋》也可以说是一部史书:它是一部燕子的观察史,以一年十二个月为线索,记录燕子的迁徙、筑巢、繁殖、育雏、出飞、捕食、换羽等过程;它更是一部燕子的文化史,记录了人们对燕子的认知和想象。

《燕子春秋》的作者是清代训诂学家、农学家郝懿行,他是乾嘉学派研究《尔雅》的领军人物。不同于在故纸堆中寻章摘句的腐儒,他对文献中的草木虫鱼,都力求亲自观察,绝不臆断,时人对他的评价甚高。

《燕子春秋》全书虽不足两干字,却观察得极其细致。郝懿行发现,从每年农历七月开始,家燕逐渐安静,不再叫唤,随着天气渐凉,家燕不再早晚活跃,越来越难见到。他还观察到,在此期间,家燕的大腿逐渐丰腴,羽毛更换,为迁徙做好准备。不久后,大量家燕聚集在野外,就像在开会商量事情。不出20天,它们就消失不见。

燕燕于飞,书证时变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古人在诗歌中用离开的燕子衬托送别的氛围。但是,关于家燕具体迁徙时间的讨论,却反映出物候的古今差异。

成书于先秦时期的《礼记-月令》《逸周书-时训解》和《吕氏春秋》等文献记载,家燕迁徙的节气时间是白露。成书于战国到两汉期间的农事历书《夏小正》则认为,家燕迁徙是在农历九月大火星(心宿二)不再可见的时候,时间稍晚一些。

《燕子春秋》记录的家燕迁徙时间是农历八月社日。社日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分为春社和秋社,时间在春分和秋分前后,恰好与家燕的迁徙时间重合。家燕衔泥筑巢,与土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春社燕来相呼应,古人认为家燕在秋社离开,更体现出阴阳五行观念对物候观察的影响。

家燕的迁徙不是一夜之间就完成的,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物候现象。1962年起,中国科学院组织了全国性的科学系统物候观察。研究显示,家燕的始见期由西南向东北逐渐推迟,最早的四川盆地3月初家燕已经出现,最迟的黑龙江流域要到5月初才能看到家燕,而作为古代政治文化中心的中原地区,家燕始见期在3月底到4月上旬,相当于春分到清明期间。家燕的绝见期,各地的差异不大,内陆地区9月底已绝见,而沿海地区要到10月初,相当于秋分到寒露之间。

从先秦到汉代,再到清代及现代,记录中的家燕迁徙时间在悄然发生变化。一代代与燕为邻的人们,记录着家燕迁徙的变迁。

入海为蚧,衔草则蛰

秋天的燕子去了哪里,古人一直寻求着各种解释。其中流传最久的一种说法称,燕子在秋天变成了蛤蜊。这种观点在今天看来显得匪夷所思,但是在缺乏科学观测手段的古代,化生说反映了人们对动物迁徙的朴素认知。

在中国文化中,化生说是对物候变化现象最早的解释。“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古人相信,在雷霆风雨、四季日月的变化下,生物与生物,甚至是生物与非生物间能够发生转化。苍鹰可以化生为大杜鹃,腐草可以化生为萤火虫,田鼠可以化生为鹌鹑,甚至风也也能化生成虫。

古人认为:鱼(包括贝壳)和乌有许多共同之处,它们都是生于阴而属阳,都是卯生,鱼游于水与乌飞于天很相似。所以,鸟类到了冬天会飞到海边,化生为蚧,也就是贝类。不同的鸟会化为不同的贝类,1000岁的乌会化为牡蛎,100岁的燕子会化为蛤蜊,老蝙蝠会化为大蚶(古人认为蝙蝠也是一种鸟)。

另一种流行的解释是蛰伏说。蛰伏就是冬眠,古人观察到很多冬眠的动物,自然地认为燕子也会冬眠。这种说法并非臆测,历史上有数次挖掘燕子的记录,其中最有名的一次发生在东晋“永嘉之乱”期间。当时,名士郗鉴率领乡人到山东峄山避难,由于缺少食物,郗鉴等人只好挖掘藏在河岸土坡里的野鼠吃,却不经意地挖出许多燕子。古人一向认为燕子肉不可食,但是这时候也顾不上了,他们将燕子分而食之,渡过难关。

这种蛰伏在河岸边的燕子就是崖沙燕。崖沙燕在陡直的河岸或土坡上掘洞筑巢,相对不容易见到,所以古人对崖沙燕的认识较少,进而认为燕子在冬天会在土里或井里挖洞冬眠。《燕子春秋》还认为,燕子冬眠的时候会用土将洞口堵上防寒,并且会寻来蛰草(传说中一种不会枯萎的草)衔在口中,100天都不会感到饥饿。无独有偶,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也认为燕子会在池塘底下冬眠。

跨越山海,再续传奇

关于燕子的迁徙,第三种说法是渡海说——秋天的燕子会渡海回到自己的国家。宋代志怪故事《乌衣国》正是基于渡海说演绎的。这个故事十分浪漫,但是在古代并不占主流,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毫不客气地批评渡海说是“谬谈”。然而,这种说法却最接近燕子迁徙的真相。

为了查明燕子迁徙的真相,古人曾进行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西晋时期有人剪断燕子的爪作为标记,宋代有人在燕子腿上缠红丝,他们都证实燕子每年会回到同一个地方,却无从得知燕子去了哪里。18世纪,瑞士巴塞尔城的一位鞋匠也对这个问题感到好奇,他在纸条上写了“燕子,你在何处越冬”,然后把纸条绑在燕子的腿上。春天燕子回来的时候,他发现燕子腿上换了张新纸条,上面写着“雅典,在安托万家越冬”。

现在,科学的环志方法揭示了燕子迁徙的秘密。一项日照地区的环志研究证实,燕子从山东出发,到达马来西亚越冬,两地的距离足有3960千米。而北京师范大学赵欣如团队运用微型光敏定位器对北京雨燕进行追踪,结果发现北京雨燕每年7月启程,经过蒙古、中亚,飞过红海,穿越非洲中部,最终到达越冬地南非高原,全程14733千米,用时111天。

科学的研究纠正了古代关于燕子迁徙的错误认识,但是《乌衣国》的浪漫传奇仍在继续。每年春天,科学家和志愿者依旧在北京的颐和园、天坛等区域监测雨燕数量。保护这些长距离迁徙的鸟类,更需要迁徙路线上的各个国家通力合作。

猜你喜欢
家燕化生物候
海南橡胶林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物候特征
家燕
幼儿100(2021年14期)2021-05-26 05:42:58
从阴阳气血化生浅议熟地黄的临床使用
幽门螺杆菌对肠化生胃黏膜Cdx2和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的影响
不幸的小家燕
不幸的小家燕
‘灰枣’及其芽变品系的物候和生育特性研究
5种忍冬科植物物候期观察和比较
约旦野生二棱大麦在川西高原的物候期和农艺性状分析
美蓝染色联合放大胃镜技术对不同类型胃黏膜肠化生的诊断作用
山东医药(2015年14期)2015-04-04 14: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