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近年来,长安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动《关于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 深化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2023〕5号)落实落细,把实践育人作为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加快构建完善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格局的重要内容和抓手,用心用情用力深化实践育人,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贯彻“大思政”理念,完善实践育人机制。学校坚持以“大思政”体系建设和“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协同配合、院系具体实施、师生积极参与的实践育人工作机制,将“大思政”理念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全方位,促进教育制度、教学体系、教育管理、实践实训等有效衔接。学校贯彻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育人理念,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系统谋划、贯通育人链条,出台了《长安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实践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长安大学本科生课外实践学分认定实施办法》《长安大学本科生德育实践学分认定实施办法》等文件,强化部门联动、师生联动、校社联动,构建起“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新格局,健全包括实践育人在内的“十大育人”工作体系,将知识学习和思想修养紧密结合、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军人才。
统筹“大思政”资源,强化实践育人举措。学校统筹优质资源,以“四强”举措深化实践育人。强课堂,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学校课堂与社会课堂的有机融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交通强国》等行业思政示范课,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开展有组织、常态化的学生社会实践。强课程,建成多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精品课程,开设劳动实践选修课、艺术类课程,实施学科竞赛“一赛一课”项目,打造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强师资,培养国家中级以上职业指导师8人、教育部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导师27人,实施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强平台,以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为牵引,建设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大学生创客空间、校级专创融合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成数字思政展示体验中心,获批2个省级重点建设创新创业基地、3个省级创新创业试点学院和1个陕西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托举学生成长发展。
聚焦“大思政”特色,彰显实践育人成效。学校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三个深化”突出实践育人特色亮点。深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组织开展“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面向团员和青年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本科生德育实践成绩认定。深化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优化学生创新实践和学科竞赛体系,吸收学生早进团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近五年学生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100余项,获得国际、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2400余项、省部级以上奖项5100余项。深化学生劳动教育,立足行业需求、发挥专业特长,大力开展“劳动教育月”“三下乡”“返家乡”“雷锋志愿服务月”“七彩假期”等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组织学生在交通强国、“一带一路”、乡村振兴、宜居黄河等实践中长才干、作贡献,学校“生命之光计划——造血干细胞捐献”捐献人数达57人次,近三年获全国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等省级以上表彰8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