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2年版课标的颁布,数学教育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如火如荼地展开,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作为小学数学教育优秀研究成果荟萃之地,2023年度《小学数学教与学》(简称《小数》)共转载文章185篇,聚焦于小学数学教育教学重点、热点话题,旨在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推进新课改不断走深。本文从“如何阅读、如何与优秀作者面对面以及如何从优秀论文中汲取动能”三个问题出发,与读者一起共享优秀论文的核心要义,以增强课改意识、问题意识、成长意识,从而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提高“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的本领。
一、与《理论》版块面对面,从中撷取理论智慧,提高教学与研究思辨力
教育理论可以唤醒与启迪教育实践工作者,并增加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实践智慧[1]。《小数》的《理论》版块共转文12篇,从不同的角度展现数学教育的理论意蕴。
郑毓信通过对数学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思辨,使教师对“三会”中的数学思维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警醒数学思维应超越逻辑思维的局限性,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基础上,还应注意培育学生的数学直觉能力,以及通过多元表征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和培养学生辩证思维(郑毓信,《小数》2023年第4期。为方便起见,以下仅注明作者、期数)。有学者从HPM(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角度出发进行实践研究,以案例做补充指引教师认知HPM教学应该“做什么”到“具体怎么做”(岳增成等,第1期)等。在与12篇优秀论文面对面中可撷取理论智慧、拓展理论视野,提高数学教师教学与研究的思辨力,从而在理论的指导下更有力量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二、与《专题》版块面对面,从中聚焦教育前沿,提高教学与研究关注力
《小数》的《专题》版块关注数学教育前沿与热点主题。该版块设有12个主题,转文48篇,如图1所示,主要围绕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图1左部)与单元整体教学、教学评一致性等教学热点话题展开(图1右部)。
1.聚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
2022年版课标根据不同的学段对核心素养的表现及内涵进行了清晰的描述。如邵光华等对量感相关概念进行全面的辨析,明确培养学生量感素养的入手处,从而拓宽培养学生量感素养的策略面,进而能够以学生量感现实情况为基础,抓住不同类型量感的独特性与共性,逐步进阶地采取大概念教学设计策略(邵光华,第11期)。
2.围绕数学教学热点话题。
在《专题》版块,还有一个重要的视角,即对数学教学中热点话题的探讨,如单元整体教学、教学评一致性、课程思政等。在单元整体教学专题中,陶毓姗等以“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为例探究单元整体教学路径,使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以一个更大的视野实现教学的瞻前顾后,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陶毓姗等,第5期)。与这些热点问题研讨的作者面对面,可以让一线教师近距离地触摸数学教育前沿,找准数学教育实践变革的方向,掌握先进的理解和实践工具,以便解决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困惑,提高教学与研究关注力。
三、与《课程》《教学》版块面对面,从中汲取教育智慧,提高教学与研究智慧力
课程是学生学习的科目、参与的活动及其目标、范围与进程的总和[2]。课程与教学之间是相互联系、彼此作用的[3]。《小数》的《课程》版块转文13篇,其中《课改探索》栏目4篇、《教材分析》栏目9篇;《教学》版块转文55篇,其中《教学设计》栏目17篇、《教学研究》栏目28篇、《教学策略》栏目9篇、《课堂观察》栏目1篇。
1.《课程》版块。
新课程改革中,项目化学习是其关注的重点。周达等结合小学数学学科从项目本位、学科本位和整合三种价值取向出发,提出了教学建议,可以从中汲取如何设计与实施项目化学习的宝贵经验,从而更有力量地开展项目化学习(周达等,第5期)。课改探索与教材分析是一线教师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的基石,如有的学者对新课标中新增的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教材中的跨学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插图中的劳动价值等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对教学与教材提出建议。这些优秀论文从不同的视角对课改与教材中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度的解析,一方面深化读者对新课标、新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提高读者的课改意识和教材理解能力。
2.《教学》版块。
《教学》版块转文按新课标四大学习内容领域进行分类(未明确学习领域或涉及多个领域的视为其他类别),其转文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教学》版块的核心是教学研究,需要细心体悟作者的研究风格和意境,从中汲取教学能量,如徐伟以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展开图为例,在结构化视域下探究数学有序课堂的构建(徐伟,第9期)。此外,在《教学设计》栏目转文中,不同的学者对不同的课时教学做出了精细的设计,如有的学者以“数字与信息”为例呈现项目化学习的教学设计,并在与传统课堂的比较中指出项目化学习的独特之处(陈一叶,第5期);在《教学策略》栏目转文中,有的学者通过分析幼小衔接时期儿童的思维特点与教学特征提出四点教学策略(齐胜利等,第11期);在《课堂观察》栏目转文中,有的学者对课堂观察记录表进行设计并对如何使用进行阐述,基于记录表探究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进阶(陆燕,第1期)。品读这些优秀论文,可助力数学教师教学力的提升。
四、与《教师》《学生》版块面对面,从中丰富教育智慧,提高教学合作力
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版块转文14篇,从教师发展特征、教师专业素养、教师教育培训与协作教研等角度探析了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之道;《学生》版块转文19篇,从学生培养、学生研究与学法指导等不同角度点亮学生的成长之路。
1.《教师》版块。
不同教龄的教师有不同的发展特征,所关注的教育教学主题也有所差异。崔文闰、廖运章通过对数学新任教师的发展特征的调查研究,使新任教师尽快度过早期关注生存阶段,将关注集中于教学实践与学生发展(崔文闰等,第1期)。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既需要个体的独立学习,也需要群体的协作教研,有学者对数学协作教研路径做了实践性探索,为教师发展提供新路径(居海霞,第9期)。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与《教师》版块面对面的交流中,要深度地反思优秀教师成长的路径与历程、形塑自己的专业发展路径,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能力。
2.《学生》版块。
“双减”是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何杰与韩瑜提出创编探究式绘本作业的指导策略以响应国家的“双减”政策,从而拓展数学作业的形态以及布置的思路,感悟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数学作业的独特魅力(何杰等,第6期)。细心品读《学生》版块的优秀论文,引导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数学阅读习惯的养成、作业与错题的分析、AI时代对学生的学习影响等重大问题。无论如何,要把研究“学生”作为数学教师的看家本领,只有在通透理解学生的情形下,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地促进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感悟教学的生命意义。
五、与《评价》版块面对面,从中反思教学成效,提高教育评价力
评价是教育共同体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小数》在《评价》版块转文16篇,《命题研究》栏目与《评价研究》栏目各转文8篇。
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以往总结性评价受到的关注度较高,但总结性评价无法全面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状况,形成性与诊断性评价可以很好地弥补总结性评价的不足。表现性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杨宏以一年级“寻找生活中的加减法”为例,使读者对课堂表现性评价有明确的、可供参考的路线图,为实施表现性评价提供了模板和路径(杨宏,第1期)。
评价不仅具有诊断功能,而且有激励功能,品读《评价》版块转文,意在提升教师的评价力,促使教师评价胜任力,特别是试题命制能力的提升。如有学者对量感这一核心素养表现在测查时遇到的困境进行分析,进而划分量感水平层级并设计测查的方法,基于此提出了一些有效策略(许倩雯,第7期)等。阅读此类优秀论文对数学教师评价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阅读优秀论文就是与不同的作者进行对话,在对话中不仅形成共识,而且要产生质疑和争鸣,在质疑与争鸣中产生激情的涌现,在涌现中制造希望、产出作品、改进教学、滋润教学,进而与优秀论文的作者一起,重构自主教学新体系,建构数学教育新天地,寻觅成人、成事新意义。
参考文献:
[1]彭泽平.对教育理论功能的审视和思考[J].教育研究,2002(9):9-13.
[2]潘洪建,陈云奔.课程与教学论基础[M].2版.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20.
[3]徐继存,徐文彬,孙宽宁.课程与教学论[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