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市渤海米业智慧种植典型案例

2024-12-30 00:00:00杨杰关玲玲王春蕾
新农业 2024年10期
关键词:精准水稻加工

1 基本情况

营口渤海米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4月,法定代表人杨杰,注册资金3000万元,主要从事水稻种植、收购、加工及副产品的加工销售。公司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拥有4.6万吨国家标准化仓储设施、4000余平方米标准化生产车间、国际先进生产加工流水线两条,日生产精米能力600吨,年生产能力可达15万吨。公司先后被选定为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国好粮油加工企业、全国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省级粮食应急加工企业。公司现有Ⅱ类知识产权38项,包括软件著作权4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外观设计专利14项。2021年公司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023年被评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23年,公司销售收入24377万元,产值16058万元,利润总额393万元,利税总额428万元,具有强大自筹配套资金能力。

2 主要做法

2.1实施背景

在资源利用方面,传统农业生产因缺乏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支持,导致水资源和肥料等资源的过度消耗与浪费,其水肥消耗率显著高于智慧农业,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在生产效率方面,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依赖于人工劳作和经验管理,难以实现高效和精准的生产。相比之下,智慧农业通过引入先进信息技术,能够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并降低人力成本。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传统农业生产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对土壤和水源等环境造成了污染。而智慧农业通过实施精准施肥和节水灌溉等措施,有效减少了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通过发展智慧农业,利用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将加速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扩大农业发展空间,进而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2主要内容

在软件建设方面,公司建设了全标全溯源农场,以水稻溯源体系为抓手,以耕、种、管、收、储、运、销全程可视化为依托,依靠MAP“品种+全程种植技术方案”、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和设备,实现全程标准化种植及全程可视化管理,为订单企业提供全程可追溯的优质原粮或成品,为消费者搭建“从田间到市场到舌尖”的信任。公司坚持研发高投入,以智慧农业为切入点,推进“互联网+农业”云管理模式,开展土地托管、收益托管、耕地监管、环境监测、农机调度等一系列云在线服务管理,实现粮食从种到收,加工以及包装全自动化生产,保障质量安全。通过数字技术提升大米加工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升水稻资源的利用率,增加成品米产量,增加大米加工经济效益。

2.3主要技术

公司应用智慧大屏,采用O2O模式,在线下各个农业产区布局技术服务中心,在线上提供智慧农业服务。在智慧农业地图上,可以动态查询实时数据情况。针对大米加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过度加工造成水稻资源浪费等问题,公司率先提出并研发智能抛光控制系统、智能原粮检测系统、成品米智能在线检测系统。利用现代化装备与信息化技术,提升大米加工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升水稻资源利用率,增加成品米产量。

公司在农业遥感应用、精准气象、精准植保、品控溯源方面均实现突破性进展,智慧农业技术在农业种植服务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一是开展覆盖全区的遥感监测服务。建立遥感一张图,3~5天即可生成一张遥感分析图,直观查看全域农作物长势情况,对于分析全域农作物长势、非粮化监管、农机调配等具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二是开展面向全域的农业精准气象服务。提供面向农业生产的公里级精准气象服务,包括2小时短临降雨、48小时和15天预报,以及针对不同农作物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在电子地图上点击任意点位,预报栏内即可显示该位置天气信息。三是开展精准植保服务。基于天气触发条件和安装在田间的物联网设备对害虫开展监测,建立病虫害环境适宜性模型,实现对病虫害易发性的有效预测。通过智慧化手段,实现对域内物联网监测设备和农机的实时管控。对于物联网设备,可以实时查看设备的统计概况、安装位置、实时数据、在线状态等信息,设备管理维护实现一目了然。通过在农机和农具上安装监控终端,可以了解农机的统计列表、实时状态、作业轨迹、作业质量等信息,还可以通过轨迹回放,核实农机作业过程,为落实农机补贴提供参考依据。

2.4运营模式

公司坚持“带动农户,促进共富”的发展理念,惠及广大水稻种植户,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基地带动水稻种植户的优质米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新格局。成立营口渤海米业产业化联合体,累计吸纳11个成员单位,经营耕地面积5000余亩。公司在大石桥市水源镇和沟沿镇建立4.6万余亩水稻专属种植基地;在大石桥市水源镇建立1900余亩绿色水稻种植基地;在五常市拥有2300亩有机水稻种植基地。以智慧农业为切入点,推进土地托管、托管收益、耕地监管、环境监测、农机调度等在线管理服务。

3 经验效果

3.1经济效益

优化加工与资源:大米通过精准控制抛光过程,减少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提高了水稻资源利用率,降低了加工成本。成品大米智能在线检测系统对加工后的大米进行实时检测,产品质量稳定性提升至99%。该系统将生产检测效率提升20倍,降低了质量管理成本,减少了因质量问题带来的经济损失。

提升生产效率与减少停产:通过运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公司显著提升了大米加工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通过构建企业数字孪生模型,公司实现了全生产过程的可视化和可控化,生产计划准确性提升至90%。借助高效的设备维护系统,因设备故障导致的整线停产天数减少80%,设备维护有效率提升至95%,设备使用寿命预计延长一倍以上。这些改进措施不仅确保了生产线的连续运行,还减少了维护成本和设备折旧。

提升产量与销售增长:通过优化生产管理和加工技术,我们不仅增加了成品米产量,还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得益于全程品质溯源平台的应用,公司生产的大米因其透明的生产过程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从而推动了产品销售的增长。

3.2社会效益

推动行业智能化升级:通过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成功示范,公司向行业传递了先进的加工和管理经验,促进了整个大米加工行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升级,带动了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增加就业与提升农民收入:公司通过农业合作社方式锁定优质水稻种植基地,在各产区大规模推广水稻种植。不仅为当地农民提供了稳定的工作机会和收入来源,还通过集约化管理提升了农户的种植技术水平和收益。

3.3生态效益

减少环境污染:运用智慧农业技术,公司实现了精准施药和肥料管理,显著降低了化学品使用量,减少了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基于物联网设备和病虫害环境适宜性模型,应用精准植保技术,在病虫害暴发前采取预防措施,避免过度依赖农药,保护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避免资源浪费:通过应用智能抛光控制系统和智能检测系统,公司有效避免了大米加工过程中的资源浪费,提高了水稻资源利用率,减少了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和环境负担。

3.4对智慧农业建设的参考借鉴意义

通过智慧农业的示范应用,推广先进经验,有效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提升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快了区域现代农业建设进程。

作者单位:

1.营口渤海米业有限公司

2.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精准水稻加工
什么是海水稻
认识“超加工食品”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08-24 02:36:10
后期加工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军事文摘(2021年22期)2021-11-26 00:43:51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 08:14:36
一季水稻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2
水稻花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9:00
精准的打铁
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 09:29:22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6:48:02
精准扶贫二首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