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2022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实施方案》。方案提出,用5年时间培育一支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队伍,带动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夯实乡村产业振兴人才基础。着力打造一支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相适应,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队伍,推动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素质整体提升。辽宁省从2022年开始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沈阳农业大学与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共同列入辽宁省乡村产业振兴“头雁”项目培育单位。
为充分发挥“头雁”引领作用,总结辽宁“头雁”优秀经验,《新农业》开设专栏,对辽宁“头雁”优秀学员进行深入报道。
李兴旺,2022年辽宁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沈阳农业大学第一期培训班学员。2016年,他毕业于大连交通大学,毕业后曾在核电站工作。2018年,他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辞去工作回乡创业,创立辽宁优丰牧业有限公司,先后与黑龙江大北农集团、山东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进行育肥猪饲养。为了进一步提高养殖技巧和管理水平,他于2022年前往沈阳农业大学参加了“头雁”第一期养殖班,收获颇丰。
对于一个在城市长大的孩子来说,选择在农村创业是一个重大的决定,而他的爷爷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2018年,他回到家乡(辽宁省兴城市),考察了一些项目,但都不甚满意。他注意到,许多年轻人不再愿意回到农村,而是选择在城市中安家,这让他担忧农村未来可能会变得荒凉。一次与爷爷的深刻对话启发了他,使他将目光转向了农村。当时,很多人都不看好农村,导致农村土地价格极低,生产成本也不高,恰好符合他“资金不足但又想创业”的情况。确定了创业目标后,他开始寻找可行的项目,那时正是“公司+农户”模式兴起的阶段,经过一番详细考察和研究,他选择了实力雄厚的黑龙江大北农集团进行合作。
当他把回乡养猪的想法与家人商量时,爷爷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年轻人要有闯劲,有担当,要敢为天下先。”在爷爷的大力支持下,他回到家乡流转了人生中的第一片土地。那一刻,他感慨万分,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心灵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对未来的美好充满期待。
一开始他信心满满,甚至有些自负。可现实远没有理想中的圆满,猪场建设、资金短缺、猪崽生病、环保达标等形形色色的问题和困难让他时常愁眉不展,虽然已经提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可实际运转起来才发现一切并不简单。第一年又刚好赶上非洲猪瘟爆发,导致猪价暴跌,因此猪场收入十分惨淡,这对于初次创业的他来说无疑是一个严重的打击。
为了改变经营窘境并解决技术难题,他下定决心放手一搏。白天,他在猪舍勤奋工作;晚上,利用休息时间努力学习养殖前沿知识,并通过网络平台向养殖专家寻求指导。通过不断研究探索,他深刻体会到:“养猪这事,没有捷径可走,不仅要吃透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善于观察、总结,勇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养好猪。”因此,他选择在猪舍生活,日以继夜地工作,不敢有丝毫松懈。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和持续的研究,逐渐掌握了所需的养殖技术,一点点从“门外汉”变成了颇有经验的养殖人,并成功探索出一套较为先进的生猪饲养程序,温控系统、监控设备、干湿分离机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掌握猪场环境和猪的健康状况。
智慧平台摇身一变成为他的“养殖管家”。经过五年的创新发展,养殖场依托技术支撑和科学管理,慢慢有了起色。2023年,养殖场被确定为“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现育肥猪2400余头,年出栏5000头,连续五年被评为“科技示范主体”。
通过不断摸索和潜心经营,养殖场规模效益稳中有进。他秉持着“一个人富不算富,带着大家富才是真的富”的理念,吸纳周边农户5人就业,每年增收25万元;在过去的五年中,养殖场带动周边150多人就业,陆续创收60余万元;同时为周边30多个养殖户提供技术辅导,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他牢记着“深耕一行、造福一方”的初心使命,坚持将腐熟发酵后的猪粪免费提供给周边村民,用于农作物及果园施肥,不仅有效解决了生猪粪污和异味难题,还实现了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在未来,他也将不断探索种养循环模式,在资金回笼后扩大养殖规模,探索药材种植,进一步实现种养结合,在为农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为农业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心有所向,何须远方。他在东北这片热土上出生长大,受益于家乡滋养,更要用真情回报这片土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作为有技术、懂经营的新农人,他更要肩负起农业强国建设的时代重任,与有志青年一道,共同推进强村富民,促进乡村振兴,在绿色养殖中书写青春之歌,实现人生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