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羊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羔羊口膜炎在养殖场中呈现出大规模蔓延的趋势,因此养殖人员必须对羔羊口膜炎给予高度重视。羔羊口膜炎主要影响2~6个月龄的山羊、绵羊,此传染病由副痘病毒引发。患病初期,幼羊的嘴角会出现腐烂现象,逐渐蔓延至整个唇部,伴随口腔肿胀、疼痛和严重溃烂,这会导致幼羊无法进食。此病发病率较高,死亡率可达15%。本文旨在介绍羔羊口膜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主要临床症状以及防治策略,以期减少羔羊口膜炎对养殖户造成的经济损失。
羔羊口膜炎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羊和隐性病羊,其中病羊的痂皮能长期携带病毒,成为最主要的传染媒介。该病是一种高接触传染病,可通过黏膜伤口和皮肤接触传播。羔羊口膜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外伤极易引发原发性口膜炎,继发性口膜炎多发于患有羊痘、口蹄疫、过敏反应、口疮和营养不良的羔羊。如果健康羔羊与病羊直接接触,或接触被污染的圈舍、饲喂工具、饮用水以及牧场等,都可能受到感染。我国多地均发现此病,西北地区、东北地区与华北地区尤为常见。羔羊口膜炎全年都可能发生,但春季的发病率尤其高。一旦羊群中有病羊出现,易呈现流行趋势,且持续多年;成年羊不易患口膜炎,且呈散发性。
羔羊口膜炎的潜伏期一般为一周,一旦感染,疾病会在羊群中迅速传播。发病初期,幼羊精神不振,食量轻微下降,身体逐渐消瘦。若未能及时发现并治疗,这些丘疹会发展成水疱或脓疱,最终溃烂,破裂后形成黄色或棕色的结痂。在病情较轻的情况下,结痂会逐渐增厚、变干并转为黑色。疣状结痂脱落后,羔羊可恢复正常。然而,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唇部的结痂处会形成新的溃烂,溃烂面积可能扩散至整个唇部。携带病毒的结痂脱落,导致圈舍、饮用水、饲料和饲喂用具等被再次污染。患病羔羊会出现流涎和采食困难的情况,部分羔羊的体温可能升高至41℃。严重时,羔羊的整个面部会受到感染,伴有出血的情况,结痂下长出乳头状的红色肉芽组织。患病羔羊的唇部会严重肿胀,出现外翻的现象,形成3~5毫米厚的桑葚状的突起,导致无法采食,身体极度消瘦,最终因身体衰竭而死亡。此外,患病羔羊易引发化脓菌和坏死杆菌等继发感染,造成羔羊机体组织出现坏死性病变。如果染病的羔羊尚未断奶,口膜炎可能会传染给母羊,导致母羊乳头肿胀和疼痛,无法正常哺乳,进而使得羔羊无法获取必要的营养物质,免疫力下降。
3.1初诊
羔羊口膜炎可以根据具体的临床症状进行常规诊断。
3.2鉴别诊断
羊痘、羊口蹄疫和羊口炎等疾病在临床症状上具有相似性,因此,进行精确地鉴别诊断至关重要。首先,羊痘的临床表现与羔羊口膜炎有显著差异。感染羊痘的羊只,其全身会遍布丘疹和红斑,并且早期即表现出高烧症状。相比之下,口膜炎的高烧通常出现在疾病中后期,并且继发感染的病羊会表现出更严重的高烧。其次,羊口蹄疫的脓疱和丘疹不仅出现在口唇部,蹄部也会出现类似的症状。该病在初期就会导致体温升高。最后,羊口炎不具备传染性,通常是个别羊只发病。感染羊口炎后,病羊的口腔黏膜会出现水疱或溃烂,但不会出现结痂现象。
3.3实验室诊断
脓疱皮炎病毒为羔羊口膜炎的致病毒。通过染色镜检进行观察,可以识别其特征,从而确诊此病。采集样本时,应选择病羊唇部的新生硬痂皮,经过清洗和软化处理后,进行离心分离,并使用磷钨酸进行染色。染色步骤完成后,通过显微镜检查病毒粒子的形态。若发现病毒粒子呈螺旋状结构且形状为椭圆形,则可确诊为口膜炎。
4.1西药治疗
羔羊口膜炎极具传染性,严重危害羊群,因此,应早发现、早治疗,结合病羊的实际情况,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若患病羔羊的临床症状较轻,建议采用蛤蜊油与敌百虫溶液开展治疗,混合比例为3∶10。每日早、中、晚各进行1次,分别擦拭羔羊患病部位,连续用药2~3日,即可改善羔羊口膜炎临床症状。
若患病羔羊的临床症状较重,建议采用注射药物的方式开展治疗。使用利巴韦林制剂与地塞米松进行肌肉注射治疗,此外,对于羔羊唇部溃烂结痂部位,应擦抹外用药物,加速伤口愈合。首先,对患病部位的损伤面进行彻底清洁,以促进痂皮自然脱落。使用镊子仔细清除病羊患病黏膜上的痂皮,对于那些较硬且顽固的痂皮,可以使用剪刀小心地将其移除。随后,使用75%的酒精对创面进行消毒处理。接着,将冰硼散均匀涂抹于患病黏膜处,每天2次,早晚各1次。在此基础上,为了减轻对受伤皮肤的刺激,可以在患病皮肤黏膜处涂抹3%的碘酊甘油和2%的碘松石。
若羔羊发生了流涎的情况,建议使用2%的硼矾水冲洗创面,每日冲洗2~3次。此外,为提高羔羊的机体免疫力,采用肌注维生素B12,每日3次,剂量为2~3毫升/只,连续注射3~5日,治疗效果良好。
对于发生继发感染的羔羊,建议采用链霉素与青霉素联合治疗,剂量分别为100万~150万IU/只、160万~200万IU/只,稀释后,进行肌注治疗。另外,选择肌注2~4毫升阿尼利定进行治疗,连续注射5~7日,治疗效果良好。
4.2中药治疗
方剂一:将黄连、黄柏、薄荷、青黛、黄芩、冰片、桔梗、明矾等研成细末。使用高锰酸钾溶液对病羊口腔进行冲洗,在整个口腔内喷洒本药,每日3次,连用3~7日,治疗效果良好。
方剂二:将焦三仙、白芷、川黄连、焦槟榔、天花粉等药材加水煎煮2次,充分混合药液后,给患病羔羊灌服,连服3~5日,即可痊愈。
5.1加强清洁管理
为了确保羊舍的卫生和预防疾病传播,应定期进行彻底的清理工作。在高温环境下对羊粪进行发酵处理,可有效杀灭其中的病毒和细菌,之后可将其作为有机肥料进行循环利用。同时,定期对垫草进行更换,避免垫草过于潮湿。由于该病毒能在自然环境中长期存活,需要对出现羔羊口膜炎的羊舍进行全面消毒。使用火碱溶液对墙壁、地面进行喷洒消毒,确保地面充分湿润、墙壁出现挂水现象。此外,使用来苏水对饲养工具进行消毒。为了彻底消灭病毒,使用甲醛对整个圈舍进行熏蒸,剂量为30毫升/平方米,消毒时长超过24小时。
5.2严格控制养殖密度
若圈舍内养殖密度过大,羔羊易发生“亲密接触”,导致病毒和细菌的传播速度急剧加快。
作者单位: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