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增生性肠炎是由感染胞内劳森氏菌导致的肠道传染疾病,又称猪坏死性肠炎、猪回肠炎、猪局部性肠炎、猪小肠腺瘤病等,该菌致病力强,在肠道未发育成熟的上皮细胞中生长繁殖,仅需1万个菌就可使猪只发病。该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是回肠、结肠隐窝内肠上皮细胞发生腺瘤样增生,造成病猪顽固性腹泻、生长缓慢,该病死亡率低,但会影响猪的生长速度,降低饲料利用率,对生猪养殖行业的危害较大。
胞内劳森氏菌为革兰氏阴性弯曲小杆菌,菌体两端尖锐,可呈逗号、弯曲、S型等多种形态,无芽孢、无鞭毛、无荚膜,无行动能力,但有三层膜,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常温条件下可存活1~2周,在低温环境中可存活6个月左右,该菌耐酸,可进行抗酸染色,胞内劳森氏菌对碘制剂和季铵盐类消毒剂敏感。
猪增生性肠炎可感染各个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白色品种猪更易感,主要发生于6~16周龄的生长猪。该病的传染源为病猪和带菌猪,其粪便中含有较多病菌,病猪感染后可持续排菌4~10周,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给健康猪,病菌可在鼠类动物体内繁殖,鼠类是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生猪受到应激后易发生该病,如天气突变、多次引种、多次接种疫苗、长途运输、饲养密度高、养殖环境卫生较差、湿度过高、抗生素和添加剂使用不合理等。猪发生猪沙门氏菌病、猪痢疾等肠道疾病后也会促发增生性肠炎。
猪增生性肠炎有8~10天潜伏期,临床上根据症状将猪增生性肠炎分为3种:急性型、慢性型和亚临床型。
3.1急性型
急性型的发病率较低,临床上少见,多发生于4~12月龄的成年生猪,病猪出现急性出血性贫血,病猪贫血、消瘦,皮肤和黏膜苍白,食欲减退,精神沉郁,喜卧,走路摇晃,排血样粪便或柏油样黑色稀便,短时间内死于虚脱,死亡率高达50%。部分病猪突然死亡,只可见皮肤苍白。孕期母猪发病后,会在出现症状的6天内死亡。
3.2慢性型
慢性型的猪增生性肠炎较常见,多发生于6~12周龄的生长猪,病猪精神萎靡,食欲缺乏甚至废绝,间歇性下痢,排水泥样粪便,其中夹杂血液和坏死组织块。病猪弓背弯腰,被毛粗乱、无光泽,生长发育迟缓,甚至在发病20天左右成为僵猪,导致猪群中猪只大小不一,病程较长的猪皮肤苍白,若未发生继发感染,1~2个月会逐渐康复,通常不发生死亡。
3.3亚临床型
亚临床型可见于2~20周龄的猪只,病猪临床症状不显著,只表现为轻微的下痢症状,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低,导致猪群延迟出栏10天左右,猪群均匀度较差,不易引起养殖人员的注意。
剖检病死猪可发现病变集中在回肠,小肠和回肠黏膜出现增厚、出血或坏死等病变,肠管直径增大,结肠内有血样粪便,小肠内有凝血块,肠黏膜水肿,皱褶肠黏膜呈枝状,严重的发生坏死性肠炎。坏死性肠炎的表现为肠壁增厚、变硬,呈斑驳网状,似橡胶管,肠管直径增加,肠道黏膜上有黄色或灰白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部分病猪肠道可见溃疡。腹腔内偶见血水,大肠和其他器官未见明显病变。
根据病猪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发病特点等可以做出初步诊断,但还需实验室诊断确诊。猪增生性肠炎与仔猪副伤寒、猪痢疾、小肠结肠炎症状较为相似,要做好鉴别。
5.1鉴别诊断
仔猪副伤寒:病猪体表有明显紫斑,排黄绿色稀便,病变主要发生于大肠,大肠呈纤维素性坏死样病变,肝、脾肿大,肝脏有坏死灶。
猪痢疾:主要发生于保育猪,病变部位集中于大肠,病猪排鲜红或略暗的稀便,肠系膜和肠壁有充血、水肿。
小肠结肠炎:病猪间歇性排出灰白色或褐色稀便,粪便中夹杂肠黏膜或黏液,粪便表面有红色或褐色的血液附着,有时粪便表面有一层油光发亮的灰白色薄膜。
5.2实验室诊断
显微镜检查:取病猪病变部位的肠黏膜或粪便制作触片,进行革兰氏染色或抗酸染色后镜检,观察到细胞内有弯曲、S型、革兰氏阴性杆菌可确诊。制作的触片杂质较多,会影响镜检结果,需要专业水平高的技术人员检测。
ELISA检测:ELISA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极强,可用于大批量的样本筛查,检测猪血清中是否存在胞内劳森氏菌抗体,但抗体通常出现在病原感染后2~3周,病猪发病期间检测可为阴性,主要用于筛选发病后的康复猪。
PCR检测:该方法采集猪的新鲜粪便、肠道内容物或肛门拭子,提取、扩增后进行检测。PCR检测特异性强、敏感度高,可检测出发病猪和隐性带菌猪。
发现疑似猪后应立即隔离,确诊后及时治疗。根据病猪体重在后海穴注射2.5%的恩诺沙星注射液或2%的环丙沙星注射液,每公斤使用0.1毫升;还可根据病猪体重每公斤使用0.1克泰乐菌素、泰妙菌素、替米考星、林可霉素或氟苯尼考等,以及0.3毫升的黄芪多糖注射液或双黄连注射液混合后肌肉注射,每日注射一次,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连续注射3~5天。病猪腹泻要注意补液,避免电解质紊乱,无法自主饮水的病猪通过静脉注射或腹腔注射补液,使用氯化钠、碳酸氢钠溶液和适量的维生素B12或维生素C。腹泻严重的病猪肌肉注射硫酸阿托品缓解腹泻症状。
7.1加强饲养管理
猪增生性肠炎主要依靠粪-口途径传播,所以,猪养殖过程中要做好粪便的清理工作,能有效降低猪增生性肠炎的发生率,垫料和粪便及时清除,并进行冲洗和消毒,交替使用碘制剂和季铵盐类消毒剂,在休养期和空栏期重复消毒,彻底杀灭病菌。根据猪的不同生长阶段饲喂营养均衡的饲料,不突然更换饲料,不饲喂霉变饲料,饲料中可适当添加益生菌,促进肠道菌群平衡,提升猪群免疫力。做好通风保暖工作,维持空气清新。养猪场内不要饲养其他动物,并做好灭鼠、灭蚊蝇工作,消灭猪增生性肠炎的传播媒介,避免病菌传播,降低发病率。养殖场做好出入管理,严禁外来人员入内,出入做好消毒和防护,车辆入内也要消毒,避免携带病菌。养殖场最好使用全进全出的管理模式,严格引种,引种后隔离观察20~30天才能混群饲养,此间可以饲喂1周的泰妙菌素、泰乐菌素和林可霉素等药物,杀灭肠道中的病菌。
7.2药物预防
林可霉素、泰妙菌素、泰乐菌素、金霉素等药物可以治疗猪增生性肠炎,母猪配种前每月使用1周,生产前饲喂一周,生产后饲喂1周,仔猪断奶后使用1周,能有效降低仔猪增生性肠炎的发生率,还能预防猪痢疾和部分呼吸道疾病。
7.3免疫预防
口服减毒活疫苗能有效减少猪群发病率,母猪免疫后可以为后代仔猪提供母源抗体,但在免疫期间不能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以免降低疫苗接种成功率。
作者单位:黑山县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