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县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年平均昼夜温差15~16℃,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海拔1200~3100米,年均气温为8.1℃,无霜期为150小时,年蒸发量为1996毫米,平均降水量仅为112毫米。据记载,早酥梨于20世纪70年代在高台地区已有栽植。经过长时间的推广,早酥梨已成为本地区梨园的主要栽培品种,其抗寒抗旱、果品质量和产量稳定。由于本地区特有的气候条件影响,本地区早酥梨果品糖度、酸度适中,口感脆爽,经济价值高。但由于本地区早酥梨种植大多为农户小规模经营,未形成特色经济林产业集群,栽植成活率低,水肥管理粗放,导致产量低和质量差。本文从良木选育、栽植、水肥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有害生物防治等方面作了详细地介绍,旨在提高本地区早酥梨产业质量和经济效益。
分析区位于高台县骆驼城镇果树村,地势平坦,坡度﹤5°,平均海拔1390米。土壤为荒漠气候带的地带性土壤,分布着灰棕荒漠土和风沙土,土质有亚黏质、壤质、砂壤质和砂质,土层厚度2~5米。原生植被以沙生植被白刺、蒿草、冰草为主,地类为宜林地,栽植面积18.8公顷,初植密度840株/公顷。
经过五年的数据统计分析,早酥梨在本地区能够表现出良好的生长。在栽植第3年,早酥梨长势稳定,越冬成活率高,抗寒抗旱,表现出较强的地区适应性。
2.1林木良种选育
选择本地种性优良、生长健壮、抗逆性强的杜梨作为砧木,通过成熟的营养繁殖技术,利用优良性状集中的枝条嫁接,从而使优良性状完整地遗传到子代中,并扩大植株数量。
2.2科学栽植
该地区易受晚霜冻灾害影响,因此栽植地块尽量选择四周防护林带完整的地块,造林前对造林地进行整地。因河西地区大部分地块受盐碱侵蚀,采用沟灌结合滴灌的方式,便于灌水、节水,按设计行距机械开沟,再在沟内按设计株距挖栽植穴。林带造林整地,依据地形、坡度,分段整地,按设计株行距打点挖穴。采用水平沟整地和穴状整地的方式,水平沟深0.25米,沟口宽0.8米,沟底宽0.6米,沟长随地形而定。早酥梨栽植穴规格为0.5米×0.5米×0.6米,株行距为(2米~3米)×4米。早酥梨栽植数量与授粉品种皇冠梨的混交比例不低于4:1。
2.3水肥管理
第一,灌水。根据多年经验,结合本地区气候干燥、蒸发量大、土壤碱性强、抗旱能力弱的特点,建议在栽植前采用沟灌方式,在水平沟内充分灌水;在3月中旬至4月,采用滴灌或浅灌的方式进行一次灌溉;在5月中下旬至6月,进行1次沟灌,并根据气候条件决定是否需要额外的滴灌;在生长后期,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彻底的灌水;入冬前,再进行一次沟灌,以确保水分充足,确保全年的灌溉次数不少于8次。
第二,施肥。果实采收后,应及时清园,使用开沟机在距树干1~1.2米处挖0.5米深的沟,施入已腐熟的有机肥,本地区有机肥以羊粪为主,使用量控制在40~55公斤/株,追肥不可距离植株太近,以防烧苗。根据生长状况及时追肥,花前灌水时施入尿素0.3~0.4公斤/株,果实膨大期结合灌水追施磷酸二铵混尿素0.2~0.3公斤/株。果实采收前,施加3克/公斤磷酸二氢钾溶液,以促进枝条及果实生长。
2.4整形修剪
除正常冬春修剪外,对于上强下弱的树体,应采取降低树高措施,剪除树体上部枝条,去除顶端优势,促进养分分散,提高树体的结果率,提高质量。对于盛果期的枝干,应及时做回缩修剪,促进枝体更新,增加结果枝。
2.5花果管理
第一,霜冻预防。晚霜是高台地区重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根据本地区多年的预防经验,主要采取烟熏法和点火法。烟熏法是在晚霜发生前1~2天,将杂草、秸秆、羊粪等沿梨园周围及机耕道堆放,并配以一定比例的硫黄锯末等混合成的烟雾弹,在梨园四周堆放大柴堆,在梨园放置测温装置,待气温低于1℃时,根据需要及时点燃烟熏,使近地面轮罩一层烟幕,以提高贴地层温度,达到预防效果。晚霜来临前,向开花期的树体喷洒3.5克/公斤的磷酸二氢钾,以增强其抗寒性。
第二,疏花疏果。进入盛果期的早酥梨树体,需要科学控制其产量,花后7~10小时及时疏花疏果,留果间距控制在15~20厘米,留2果。当间距过大和果量不足时,可适当留3果,疏除病虫果和畸形果。蔬果后及时套袋。
2.6病虫害防治
梨园病虫害防治是保证梨树果实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在针对性防治和普及套袋技术的基础上,果实采收后,要对梨园进行全面消杀,可使用35%多菌灵和5%戊唑醇的混合液。在冬季,将园内的落叶等进行集中焚烧或者掩埋,避免病原体的繁殖。春季发芽前,及时喷洒石硫合剂等,综合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方法。结合化学防治进行梨园病虫害的有效防治,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作者单位:甘肃省南华生态建设管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