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葫芦籽的功效逐渐被人们所认可,籽用葫芦的经济价值稳步上升,塔城地区籽用葫芦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成为塔城地区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1.1主要病症
白粉病在塔城地区主要发生在籽用葫芦生长的中后期,一般从7月上旬坐瓜后开始在大田零星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和茎蔓。发病初期,在植株下部叶面或叶背及幼茎上产生白色粉状霉点,霉点不明显,以叶正面居多,如果田间条件适宜,叶片上的白粉会迅速扩大,整个叶面布满稀薄的白粉,若控制不好,一直到收获期都有发病。籽用葫芦对白粉病菌比较敏感,一般发病后受害部位很快萎缩,病部以上叶片萎蔫下垂,而后很快枯死,造成籽用葫芦大面积死秧,并且传播速度极快。
1.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白粉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或菌丝在被害寄主植物上或温室植物上越冬。翌年,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此病菌繁殖速度快,一般气温高、播种早的地区发病较早而重;气温低、播种晚的地区发病较晚而轻。尤其当高温干旱与高湿条件交替出现时,极易导致流行。
1.3防治措施
第一,加强监测。籽用葫芦白粉病的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防重于治”的原则。发病始期及时防治是防止白粉病大面积危害的关键。一般乌苏、沙湾区域6月下旬开始进行药物预防,塔城盆地区域于7月上中旬开始进行药物预防。第二,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底肥,合理密植,根据田间长势,增施磷、钾肥和微量元素,促进植株健康生长,增强籽用葫芦自身的抗病力。及时中耕,适当控制浇水,减少田间相对湿度。第三,药剂防治。发病初期,亩用20%氟硅唑微乳剂23~30克或30%己唑醇悬浮剂8~12克,或20%四氟·肟菌酯水乳剂13~16克,或300克/公斤氟唑菌酰胺悬浮剂20~30克均匀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4次,各种药剂交替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
2.1主要症状
又称疫霉病,在籽用葫芦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侵染籽用葫芦的根和根颈部,有时也可危害蔓、叶、嫩茎节部和果实。塔城地区一般7月底至8月初发病。根茎部发病后,皮层开始呈现暗绿色水渍状,后变黄褐色,并逐渐腐烂或缢缩成细腰状,全株枯死。茎蔓受害时,颜色为暗绿色,形状犹如水渍,出现凹陷病斑,后环绕缢缩,导致发病位置以上的叶蔓干枯、萎蔫。
2.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籽用葫芦疫病是由辣椒疫霉和德氏疫霉侵染引起的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籽用葫芦疫病在高温多湿的条件下有利发病,病初侵染源主要是田间土壤和植株病残体上的卵孢子。越冬后卵孢子在条件适宜时,借助风雨或灌水传播,造成侵染。大雨或暴雨后天气突然转晴,气温急剧上升,病害易暴发流行。从调查情况来看,黏土发病较重;重茬、迎茬以及与其他葫芦科作物轮作,发病较重;早晚灌水比中午灌水发病轻;中耕次数过多及施用未经腐熟的有机肥也可增加病害的发生。
2.3防治措施
基肥要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根据土壤、作物需水特点、天气状况等进行科学灌溉,防止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减少发病条件。合理轮作可减少土壤中的病菌,不能重茬、迎茬以及与其他葫芦科作物连作,与非葫芦科作物轮作时间应不少于4年。合理密植,防止茎叶郁闭。此外,及时进行药剂预防也是控制籽用葫芦疫病的有效措施。药剂防治每亩可选用70%乙铝·锰锌可湿性粉剂75~100克,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150克,或40%烯酰·异菌脲悬浮剂1000~1500倍液。喷药防治可以结合叶面肥进行,增加植株抗病性。疫病潜伏期短,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不断蔓延,所以需提前喷药,尤其是6、7、8月份经常下雨,雨后更要及时喷药。
3.1主要症状
无论是苗期,还是结瓜期,均有一定概率发病,其中发病最严重的阶段为开花结瓜期。出苗后发病,子叶和叶片均难以保持正常状态,表现为萎蔫。若病害扩散至整株,瓜秧的生长将受到显著抑制,长时间内仅能观察到微弱的生长迹象。在病害初期,叶片会逐渐失去水分,尤其是在中午时分,这种水分流失现象更为显著。3~5天后,植株开始萎蔫。
3.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籽用葫芦枯萎病菌属于半知菌类镰孢菌属的真菌,近距离(局部)传播比较常见,传播途径是播种带菌种子,或在耕作、灌溉等因素的影响下,导致田间中心发病,并影响到附近区域。该病在8~34℃都有可能发生,其中发病可能性最大的温度范围是24~28℃,较高的温度可以为病菌生长提供有利条件。此外,土壤也是病菌生存的关键环境,随着病菌在土壤中的聚集程度不断提升,籽用葫芦枯萎病的严重程度也会相应增加。
3.3防治措施
第一,加强栽培管理。选用抗病品种,忌与瓜类作物连茬种植,轮作3年以上。施足腐熟的有机基肥,氮、磷、钾肥配合施用,不偏施氮肥,这样可以有效解决抗病力不足的问题,降低病害的发生概率;在收获期间,应彻底清除那些受病害影响的叶片,同时对表现异常的果实和茎蔓采取科学处理,如焚烧或深埋。此外,大雨前后不要灌水,田间尽可能呈现干燥状态,避免病菌大范围传播。第二,药剂防治。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开始进行药剂防治。每亩可用5%氨基寡糖素水剂75~100克或10%混合氨基酸铜水剂200~500克喷雾防治,也可在田间滴灌时用98%噁霉灵可溶粉剂50克或21.4%络铜·柠铜水剂30克于停水前1小时滴入,每隔5~7天喷药1次,连续防治2~3次。
4.1主要症状
病叶皱缩,叶面上生深绿色泡状突起,或者出现花叶、黄化症状,局部褪绿,叶片畸形、坏死,果实畸形,染病株生长缓慢,植株生长及果实发育受阻,甚至导致提前拉秧。
4.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由病毒汁液摩擦传播,也可由蚜虫等传毒。
4.3防治措施
第一,人工拔除。发现病株时,要及时将其拔除并进行焚烧或深埋处理,以防病原体传染到其他健康植株上,造成病害的蔓延。避免与瓜类作物连茬种植。第二,药剂防治。发病初期每亩用0.5%几丁聚糖100~200克或0.06%甾烯醇微乳剂30~40克或宁南霉素600倍液,隔10天防治1次,连续2~3次。及时防治蚜虫,可在发生初期,亩用20%啶虫脒2000倍液或20%吡虫啉2000~3000倍或7.5%氯氟吡虫啉悬浮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也可在田间滴水时,亩用70%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0克,于停水前1小时滴入,可有效防治蚜虫。
作者单位:塔城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