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细菌性斑点病是由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导致的一种叶斑病,能够造成大豆叶片提早脱落、产量降低、改变籽粒颜色,通常可减产10%~20%,发病严重年份可减产30%~50%,在东北、黄淮和南方大豆产区均有发生。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在大豆的整个生育期内均可发生。病菌在种子和病残体上越冬,对土壤中微生物的拮抗作用敏感,仅可在土壤表层存活,土壤深层的病残体腐烂后,病菌就会死亡,深度越深、湿度越大的土壤中病菌死亡越快,所以在南方病菌不能在病残体上越冬。病菌生长温度为2~35℃,在47℃条件下10分钟就会死亡,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4~26℃,在病残体上常温条件下可存活7个月以上。病菌可通过雨水迸溅和田间作业传播,在多雨的季节发病较为严重。病菌从气孔侵入叶片,在叶片组织间生长,病菌分泌的黏液和组织间的汁液充满空腔,使病变部位呈现水浸状。不同的大豆品种对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抗性不同,发病程度也不同,抗性强的大豆植株发病后症状主要为过敏性坏死反应;抗性弱的大豆植株叶片发病严重,病斑连接成片。如果田间管理较差,大豆植株养分不足或排水不良都会导致大豆长势弱、抗病能力差,易被病菌侵染。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主要危害大豆植株叶片,也可危害幼苗、茎秆、叶柄、豆荚和籽粒,叶片染病表现为叶片生成退绿色、半透明、水渍状斑点,逐渐变为黄色至深褐色、多角形病斑,直径为3~4毫米,病斑中间干枯,周围有黄绿色晕圈,田间潮湿时,病斑背面溢出白色黏液,黏液干燥后形成有光泽的膜,严重时病斑连接成片,病斑破碎,植株下部叶片脱落。茎秆和叶病发病生成褐色至黑褐色、水渍状的条状病斑。豆荚发病后形成褐色的圆形病斑,逐渐扩散为纺锤形,病斑多发生于豆荚合缝处。种子发病会导致病粒萎缩,生成不规则褐色病斑,表面覆盖一层细菌黏液。幼苗发病子叶上生成半圆或近圆形、褐色至黑色病斑,周围为水浸状。
3.1种植抗病品种
优选高产、抗病的大豆品种进行种植,还要经常更换,不可长期种植一种抗病品种,在无病田上留种。挑选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进行处理,播种前使用杀菌剂进行消毒,再使用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拌种或使用大豆种衣剂进行包衣,消灭种子上的病菌,避免苗期发病,
3.2减少菌源
大豆应与禾本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的轮作,不要与其他大豆田邻作,以减少田间菌源数量。秋收后需清除田间病残体,整地时需耕深20厘米以上,将病残体和病菌翻入深层土壤,促进豆株枝叶腐烂,杀灭病菌,减少越冬的菌源数量。
3.3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密植,提升田间透气性,降低田间湿度,雨后及时排水,干旱时及时灌溉。科学施肥。合理配比氮磷钾,不偏施氮肥,避免植株徒长。
3.4药剂防治
植株一旦发病,要将患病植株整根拔除,带离田间深埋,并喷洒多茵灵、代森锌、波尔多液、农用链霉素等防治大豆细菌性斑点病。
作者单位:辽源市西安区农林水利工作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