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量上估计,45%左右的总储蓄率里可能有3个-5个百分点用于对外投资。”
12月15日,在《财经》年会2025:预测与战略暨2024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现场,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就中国对外投资的优化给出建议。
周小川表示,从宏观经济恒等式来看,总供给必然等于总需求,而总需求=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其中总投资应该等于总储蓄。
据有关机构测算,中国2023年总储蓄率是GDP(国内生产总值)的44.3%。“这在全球来讲相当高。”周小川表示,“总储蓄过高也反映了需求有所不足,所以需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从历史经验来看,40%左右的总储蓄率如果能在国内充分投资好,一般来说是不容易的,因此偏多的储蓄必然有一部分需要变为对外投资。”
在周小川看来,扩大内需和对外投资并不矛盾。“我们国家在扩大内需方面,决心是很大的,但是过去我们这方面的经验并不丰富,目前还在摸索过程中。另外也要看目前内需缺口有多大,如果比较大的话,填补缺口也绝非一日之功。”周小川表示,“从数量上估计,45%左右的总储蓄率里可能有3个-5个百分点用于对外投资。”
“对外投资要想用好,就需要优化,要创造条件进行优化。”周小川指出,多年来,中国在吸引外资的优化方面经验丰富,而在对外投资方面经验相对较少,未来优化空间很大。
如何优化对外投资?周小川提出七点建议:
一是国别方向优化,更多选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过去很多机构比较重视在欧美投资,包括投资高科技行业等,但是我们要看到当前的国际形势,有些国家搞小院高墙、保护主义,使得中国的对外投资必然要更多地选择‘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对我们有很大的战略意义。同时从刚才所说的全球气候变化、绿色发展和能源转型等方面看,‘一带一路’投融资的空间也更大。”
二是产业布局优化。投资绿色能源发展和能源转型,是实现优化的重点。
三是优化对外投资的主体结构,包括所有制结构。
周小川表示,过去外汇储备和国家大型金融机构占比较大,而近10年、20年来民营经济对外投资增长很快,未来应该进一步制定好民营经济对外投资优化的政策。当然对一些有问题的投资领域也要研究如何进一步管理好。
四是融资结构优化,主要是优化股权和债权之间的关系。
过去中国的债权融资占比很大,因此要逐步有效地扩大股权投资,适当减少债权所占的比例。这方面已经有很多实践。除了大家常规理解的股权,还有些准股权类的投资形式,包括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运营-移交)模式,以及项目出问题后再转为BOT或者债转股等形式。
五是债权融资类别优化。
三四十年前,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债权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主,后来慢慢转向由需要资金的国家发债融资,特别是相当一部分是向私人投资者发债融资。中国在这方面已经有所尝试,比如部分国家发行熊猫债(境外机构在中国境内市场发行的人民币债券)融资。在发债的币种上,可以是人民币,也可以发美元债。
“为什么同样是债权,这两个是不一样的?原因之一是如果是以机构贷款的形式,在需要进行债务重组的时候,债权人所处的位置是不一样的,大家可以从最近的很多例子,像斯里兰卡、阿根廷的例子中都可以感觉到,因此这方面也有优化的途径。”周小川说。
六是“走出去”的机构结构需要优化。
过去中国“走出去”的机构以国开行、进出口银行为主,同时有少量商业银行,以及中投公司、丝路基金等机构。未来“走出去”的机构应该更加多元化,有更多的民营机构参与进来。此外,要更多用好区域性多边机构,比如AIIB(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NDB(新开发银行)。
七是币种优化,增加人民币使用。当前,中国已经有很多项目用人民币或者用混合币种进行对外投融资。随着人民币在整个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包括人民币在可兑换和自由使用方面进一步的提升,人民币未来的前景会更为广泛。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受传统习惯和惯性的影响,仍旧还有很多人一提起投资就说硬通货,就说美元。这种转换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做很多的工作,做很多的探讨,也需要搞好自己内部的改革和优化,因此币种方面的优化也是很有前景的。”周小川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