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外部充满巨大挑战与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备受瞩目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此次会议首次以“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作为明年所有经济政策的总定性和总基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干字当头”“奋发有为”的奋斗场景和积极画面。
此次会议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正视多年罕见的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和经济压力加大的困难,明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释放出五个方面的超预期政策信号。
会议对明年经济政策的定调有两个“首次提出”,令人印象深刻。一是首次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表明对宏观政策目标的提法更为积极有力、方向清晰,标志着未来政策面将全面集中发力,以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二是首次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样双扩张的政策搭配,其中“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时隔十多年后再次提出,表明会议对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定调较以往有了重大变化和调整,预示着为“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的双重挑战,明年的政策力度将会明显加大,包括财政赤字的提升、财政支出的速度、财政发债的力度以及降准降息的幅度等,可能都是空前的和超常规的。众所周知,中国财政政策的定调自2008年以来都是“积极”、货币政策的基调自2011年以来都是“稳健”“适度宽松”只短暂存在于2008年-2010年之间。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排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前,意味着货币政策需配合财政政策。
面对明年可能的外需下滑和其他外部冲击,内需不足的问题会相对更加严重。怎么办?全方位扩大内需是“智取华山”的唯一出路,历史上我们有多次以内需的稳定性对冲外需的不确定性的成功经验。会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首先,对扩大内需的工作部署位于九大任务之首,且放在“科技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之前,表明政策的优先方向全面转向了“需求侧”,总量问题优于中长期的结构和转型升级问题。
其次,“大力提振消费”排在“提高投资效益”之前,意味着消费居于内需的主导地位。消费不足将导致投资的不可持续,消费疲弱将影响投资效益的高低,消费将成为扩大内需和逆周期调节的重中之重和核心抓手。11月再度疲弱的消费数据应该也是一个警醒。
第三,“提高投资效益”,强调的是提高投资重在效益而非盲目扩大规模、不讲回报,暗含着既要保持合理的政府投资力度、着重打造有助于激发消KTLp7lGZsN/TbwUdmXXXlg==费的基础设施,更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收益、严控低效投资和无效投资的工作要求。
第四,“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预示着后续支持促消费、扩投资的政策范围将有所加大、政策工具将更加丰富、政策力度也有望继续加码。
会议提出,“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短期经济主体预期的稳定更多依赖于财政和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而大幅持久地提振预期、持续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则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快落地。会议中强调的“守正创新,先立后破”,可以理解为主要针对改革而言。总书记曾指出,“守正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守的重大原则。”强调“守正创新”,就是要在“守正”的基础上,突出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大力推进各方面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列出了2029年之前要完成的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预计2025年将按照“守正创新”的原则,率先推动六大标志性改革措施落地见效,这将有助于支撑中长期经济增速、应对内外部的冲击挑战。
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是中国经济的两个重要“风向标”和“晴雨表”,不仅关系着居民的存量财富,更关系到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努力稳住楼市与股市,既有利于稳住居民的资产负债表,也有利于稳住消费和投资,还有利于更好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融资支持,更有利于稳住经济预期、激发内生活力。
9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努力提振资本市场”之后,部分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初步止跌,出现连续两个多月的明显回暖,股票市场也从3000点以下大幅反弹,市场活跃度明显提高,投资者预期有所好转。
但是,全国楼市止跌回稳的基础并不扎实,11月的各项数据较10月已有边际转弱迹象,政策效应亟待进一步强化;股市经过两个多月的上涨之后出现震荡滞涨的态势,市场进一步向上暂时受到政策完全落地见效和经济基本面全面改善的制约。同时,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于资产市场一个永恒的主题也凸显出来,就是在推动发展时始终需要兼顾防范金融风险和外部冲击。
因此,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住”的表述和要求更加明确和坚定,传递出决策层面既不希望楼市和股市再度惯性下滑,同时也不希望资产价格过快上涨、不能出现短期泡沫的清晰信号,而希望投资者保持必要的耐心和信心,通过楼市股市两大资产市场的持续改善,来带动消费和投资的反弹,推动经济主体预期转强,牵引实体经济企稳回升的政策意图。
对于明年的宏观调控目标,会议在传统的四大目标基础上,突出强调了“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同时,会议还指出,“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体现了中央对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视。当前,部分民生领域如就业、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生育、养老等方面的供给缺口还比较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也限制了相关商品和服务消费的扩大。因此,民生改善既关乎民众福祉,也影响经济增长,民生领域的相关支出和投资仍有很大的增加必要和增长空间。
在一揽子增量政策的驱动下,近期的经济数据开始出现好转,基本面正迎来边际改善。市场活力有所增强,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指数)从9月开始止跌,扭转了3月以来持续下行的趋势,11月PMI是连续三个月上升,并且是时隔半年第二次回到50%以上,达到50.3%,反映出近期企业对市场发展信心有所增强。服务业回升势头明显,特别是金融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景气回升。
“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了相关商品销售较快回升,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8%,比上个月加快1.6个百分点;当月同比增速连续第二个月反弹,是自今年2月以来最快增速。房地产销售数据也已经连续两个月出现大幅好转,10月、11月的新房销售改善,二手房交易明显增加,市场活跃度提升;价格方面,新房和二手房都出现企稳迹象。企业盈利边际有所改善,政府税收收入年内首次转正,10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0.0%,降幅较9月收窄17.1个百分点;10月一般财政收入增速延续正增,税收收入增速年内首次转正。
尽管如此,我们也要认识到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政策效果的渐进性。毕竟,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的积累是一个长期过程,解决的过程和方式的转变也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近两个月出炉的各项经济数据已经展露出曙光,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经济最困难的时刻正成为过去,现在最需要的是向前看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态度,“干字当头”、充满信心则前途光明。
当然,我们也要正视2025年中国经济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逆风。例如,特朗普的“回马枪”可能导致中国对美出口大幅走弱,其负面冲击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任何宏伟的构想都需付诸具体行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为来年的经济工作描绘了清晰美好的蓝图,当下应尽快把这些已经确定下来的“更加积极有为”的各项政策落实好、执行好,把“干字当头”的理念和态度转化成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与发展合力,提高政策整体效能,这将决定着中国经济能否尽快持续回升向好。
“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预计将侧重“两重”“两新”、民生和“化债”。
从常规政策工具来看,地方专项债的额度将从今年的3.9万亿元提高到4.5万亿元,继续加大力度盘活现有国有资产。从超常规政策工具来看,中央政府将继续加杠杆。预计赤字率将至少提高1个百分点至4.0%左右;除既定的超长期特别国债1万亿元、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再融资专项债2万亿元和补充国有大行资本金1万亿元外,预计中央政府可能再发行1万亿-2万亿元特别国债,用于支持“两重”项目和“两新”政策实施,特别是支持提振消费和房地产收储。
从具体的支持方向来看,预计增量财政资源将重点用于以下十大领域:加快房地产收储,加大并完善“以旧换新政策”,加大消费券发放的力度,增加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投入,增加离退休人员、低收入群体、基层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及一线产业工人的工资,提高农村老年人养老金标准,发放生育补贴,降低企业五险一金缴存比率,为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就业地城镇提供廉租房、公租房,地方政府化债其中特别是资金优先偿还对民营企业的应收账款,补充公务员工资等。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预计将更好地服务经济增长、更加关注物价回升。
从常规政策工具来看,预计将实施更大力度的降准,存款准备金率有望继续下调1%-1.5%左右,以释放更多流动性;预计将实施更大幅度的降息,政策利率继续下降40个-60个BP(基点),引导5年期LPR下行60个-100个BP,推动社会融资成本持续下行,为政府发债计划的顺利实施和经济复苏创造更好的环境。从超常规政策工具来看,预计财政和央行将更紧密配合,央行将继续在二级市场大规模购买国债、以买断式逆回购方式进行流动性注入;央行新创设的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工具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有望加力提效;平准基金等更多创新型工具也有望创立,以便为股市提供流动性支持;此外,市值管理、并购重组、中长线资金入市等支持性政策也将逐步落地推进。
同时,未来央行将“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推动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为此,2%应作为未来若干年货币政策的“锚”或下限,即在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增速达到2.0%之前,货币政策都将持续保持“适度宽松”的扩张态势;就2025年而言,应力争使GDP(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这一更重要的物价指数尽快回正,以减轻对名义经济增速的拖累和对财政发力空间的约束。
提振消费预计将多策并举、多方发力。
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离不开增量财政资源对“两新”政策和惠民生支出的支持、离不开楼市股市的企稳回升、离不开居民收入预期的改善等多个方面。具体来看,大力提振消费的主要政策选项有:
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仍将是2025年扩大内需的重要着力点,并将延长时间、加大力度、扩大范围。时间上预计将持续两年-三年,规模上有望扩容至5000亿元左右,范围上有望从家电、汽车的基础上拓展至消费电子、小家电、家具、建材、家居等耐用品,同时对生育、养老、文娱、家政等服务消费的财政支持也可能在明年试点性落地。
此外,提振消费很大程度上“功夫在诗外”,预计明年促消费、惠民生、扩就业和推改革相结合的政策有望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通过大力改善就业从而持续增加居民收入,从根本上提振消费;通过加大社保医疗、生育养老支持力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国内有效需求的持续性改善;通过稳住楼市股市,使居民财富效应得以适当修复,从而促进消费复苏;通过较大规模的债务置换计划来减轻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从而释放社会集团消费潜力。
房地产政策预计将持续用力、更加精准有效。
为更好、更快地解决房地产行业困境,尽快实现中央“止跌回稳”的要求,2025年支持房地产市场的相关财政、金融、税收政策仍有进一步优化和放松的很大空间。
财政支持方面,为加快推动房企保交楼、去库存、债务重组和地方收储存量房和存量土地等,数万亿元级别的财政资金支持恐怕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可通过发行1万亿-2万亿元特别国债设立“房地产稳定与发展基金”,作为稳住楼市的超常规政策工具。
税收政策方面,更大力度的税收减免有望出现。例如,房地产交易各个环节的相关税费仍有必要继续降低,除了已出台的契税和增值税,还包括维修基金、物业管理费、所得税、印花税和手续费等等;在房地产行业上行期出台的增值税率预征率的下限有可能被彻底取消;全部契税税率继续无差别地下调0.5个百分点也很有必要。
金融支持方面,常规政策仍可有所作为,继续降低房贷利率、减轻购房者负担依然有一定空间。特别是,考虑到商贷低于公积金贷这种利率倒挂现象,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也势在必行;在债券、股票发行等方面也有必要加大对房地产商的融资支持力度。
一批标志性改革举措预计将重点突破、更快落地见效。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前进中的问题,不是单单靠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可以轻松解决的。长期来看,还需要通过改革开放,通过持续打造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发展环境,来逐步恢复投资者的信心,改善经济主体的预期。
推动改革需要久久为功。二十届三中全会为今后五年到十年的改革开放指明了清晰的路径和光明的前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明年需要着力推动并落地见效的六大标志性改革举措。在笔者看来,应坚持放权让利、放松管制,激发市场活力,改善价格信号,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探索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切实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全方位破题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启动“居民收入倍增战略”;毫不动摇地坚持扩大开放,融入全球经济。
(作者为华泰资产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编辑:王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