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视域下新媒体类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4-12-29 00:00:00熊玥唐洁田娇
新闻世界 2024年12期

【摘 要】在人类社会文明不断演进的推动下,知识生产模式Ⅰ、模式Ⅱ及模式Ⅲ相继出现。新知识生产模式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新媒体类课程建设提供了理论逻辑与进阶路径。遵循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逻辑诉求,新媒体类课程的教学实施应更注重协同性和开放性,价值取向更突出创新性和应用性,通过构建学科融合、资源融汇、平台融通“三融一体”,及调研实训、模拟实践、全真实战“三实并重”的教学模式,实现卓越新媒体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知识生产模式;新媒体类课程;课程改革;传媒教育

【基金项目】广西民族大学2021年度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全媒型人才培养的新媒体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1XJGY14);202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民族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四阶四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JGA164)。

知识生产模式是指知识生产和创造出来的方式,是解释知识形成和发展的框架。[1]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演进,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自20世纪起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从最初追求学术卓越的知识生产模式Ⅰ,逐步转向了更注重知识应用的模式Ⅱ和更强调协同创新的模式Ⅲ。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源于社会、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前我国已步入由智能媒体主导的数字技术时代,“知识不仅被赋予全球性、即时性、即地性,而且路径、形态也有了无限可能”,[2]这给新媒体人才的培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路径,也是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故有必要从新知识生产模式出发,重新审视和指导新媒体类课程改革。深入研究新知识生产模式的趋势,探寻与之相契合的新媒体类课程改革路径,对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媒体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知识生产模式转型驱动新媒体类课程改革

知识生产模式Ⅲ最早由埃利亚斯·G·卡拉雅尼斯于2003年提出,认为知识生产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形态、多节点、多主体和多边互动的知识创新系统,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创新网络和知识集群。[3]相较于传统知识生产模式,知识生产模式Ⅲ更注重立体化协同d311e1acbc908587b89efe4944bec6dd7b02a688f4876213f1cc0d9fcfaaa163,强调知识的创新性输出,体现了知识生产与社会需求的高度互动与融合。

高等教育承担着探究高深学问和知识生产的重任,必须遵循知识生产、演进和变革的基本规律。面对知识生产模式转型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新媒体类课程建设亟需与之紧密结合,积极促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双重革新,精准匹配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为培育出适应现代新媒体环境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一)教学实施:更注重协同性和开放性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引发了知识形式的变化,从点状、线性、非线性再到网状,知识之间的联系由于解决复杂问题的需要而日益紧密。[4]这种转变源于社会对解决复杂问题的需求,强调知识的跨领域融合与多主体协作。传统的新媒体类课程教学往往以单一学科知识为核心,教学模式相对封闭、单一,难以适应新时代对开放性、动态性和互动性的高要求。为此,新媒体类课程教学必须结合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特征,提升教学的协同性和开放性。

一是重视跨学科培育。知识生产模式Ⅱ与模式Ⅲ的兴起逐渐打破了学科边界,催生了跨学科、跨领域协作的教育需求。在此背景下,新媒体类课程应积极推动多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构建跨学科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系统性思维能力。

二是强化教学资源整合。新知识生产模式对教学资源的高效整合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媒体类课程建设应紧密围绕新媒体人才对动态社会知识的实际需求,紧随技术与行业的快速发展步伐,不断提升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与时代感。

三是优化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优化是适应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关键,应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在互动性和共享性方面的优势,深入融合信息化技术与课程内容,打造灵活多样的学习场景,强化学生的协作能力和知识共享意识。

(二)价值取向:更突出应用性和创新性

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知识不再局限于智力活动,而是进入了生产过程,并且在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再创造”。[5]知识生产模式Ⅲ的兴起逐渐模糊了知识与社会之间的界限,使知识生产的重点转向应用性研究与实际场景的深度探索。尤其是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媒体行业对人才的创作、创意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对新媒体类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既要优化教学内容,又需创新教学方法,以培养能够从容应对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浪潮的新媒体专业人才。

首先,在创作实践过程中,知识生产模式Ⅲ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推动知识的广泛探索和深入拓展。新媒体类课程在教学设计中应注重从问题提出到分析与解决的全过程逻辑,突出环节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在创新激发方面,新知识生产模式更加关注知识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及其社会价值的实现。新媒体类课程应充分结合理论与实际场景,聚焦具体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汲取灵感,激发创造力与创新思维。

最后,在创新应用层面,针对行业对实践能力和岗位适配度日益增长的需求,新媒体类课程需着力构建仿真度高、针对性强的应用场景,通过岗位模拟演练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新知识生产模式下新媒体类课程改革的创新路径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已成为新媒体类课程改革的核心驱动力,并为深化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支持。以广西民族大学面向新闻学和传播学专业开设的《新媒体传播概论》课程为例,在新知识生产模式的指导下,课程构建了学科融合、资源融汇、平台融通的“三融一体”,强化调研实训、模拟实践、全真实战“三实并重”的教学模式,加速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卓越新媒体人才。

(一)学科融合、资源融汇、平台融通“三融一体”

新媒体类课程教学注重知识的开放性、动态性和交互性。开放性意味着跨越学科边界,实现多领域知识的融合;动态性要求时刻关注现实问题,充分融汇各类教学资源;交互性则侧重多元平台的融通,强调教学过程的参与性和能动性。

其一,学科融合,拓宽内涵深度。当前,新的知识生产模式日益凸显知识整合与跨学科的重要性。因此,课程以传播学为核心,强调多学科知识融合,将市场营销、数据分析、视觉设计、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知识融入教学,为学生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创造条件。在思维训练方面,课程注重抽象与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从多角度洞察新媒体技术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例如在“新媒体用户”一章,课程不仅介绍了新媒体用户的需求与特点,还通过实际案例和数据分析工具,指导学生挖掘用户数据的深层价值,理解用户行为背后的逻辑和动机;在“社会化媒体策略”一章,结合市场营销相关理论,引导学生全面分析社会化媒体的发展特点与未来趋势,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社会化媒体策略,培养更高层次的策略思维能力。通过多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学生不断拓宽跨学科视野,形成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

其二,资源融汇,强化内容广度。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对资源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迫切需要将不同领域和平台上的资源进行高度整合,建立更全面深入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课程充分整合各类资源,融入新媒体领域新理论、新案例和新趋势,提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团队持续关注新媒体行业的实时动态和热点事件,在教学案例中引入最新的技术概念和应用实践,确保教学内容紧跟技术发展趋势。例如在“新媒体技术”一章中融入AIGC的最新应用实例,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人工智能应用与影响的理解;同时组织关于虚拟偶像等主题的辩论赛,激发学生对新媒体发展趋势的深入思考。其次,邀请在新媒体领域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开设讲座,并组织专题研讨、学术沙龙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术志趣。通过教学资源的深度拓展,课程有效提升了学生对新媒体发展趋势的洞察力和敏感度,提升了他们的专业素养。

其三,平台融通,提升互动力度。在注重知识创新的新知识生产模式下,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课程积极推进信息化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深度整合,利用各数字平台协助实施翻转课堂、探究式教学、项目式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模式。例如,利用“微助教”平台开展讨论、抢答、点答等互动活动,发布练习作业、自测习题、拓展阅读等课后任务,激发学生在教学中的深度参与,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创建课程QQ群,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新媒体传播现象,在交流中持续构建和优化认知结构,更好地实现知识与思想的创新。此外还引入腾讯文档、石墨文档等在线协作工具,提高学生的协作效率与质量,构建互通互促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平台融通,课程为师生拓展了人性化、智能化教学空间,使学生能够全面感知并深度参与新媒体传播的各个层面,进而加深对新媒体规律的理解。

(二)调研实训、模拟实践、全真实战“三实并重”

在新的知识生产模式下,知识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日益受到重视。基于这一趋势,新媒体类课程的教学不仅注重学生理论素养的提升,更着重于挖掘和提升其创作、创意和创新能力,以培养全面适应并引领行业发展趋势的新媒体人才。

其一,调研实训,激发创作动力。课程将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创造性教学,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各类调研工具,通过实际操作更深入地领悟相关理论知识。首先,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可视化传播”这一章节,安排学生以团队合作形式在校内外开展专题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创作相关可视化作品,这一过程既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又提升了学生数据分析与创意能力。其次,为有效提升学生的创作水平,组织学生到当地博物馆、美术馆等场所开展研习活动,通过深入观察和体验创作相关图片、视频与动画等作品。再次,引导学生深入调研各自家乡农产品并为其制定新媒体推广策略,充分利用专业优势服务地方社会,在讲好家乡故事的过程中增强使命担当。这种调研模式推动了更广泛、更深入的知识探索,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自觉运用新媒体理论进行思考与创作。

其二,模拟实践,挖掘创意潜力。课程依托各类专业竞赛和新媒体平台,以应用为目标,以实践贯穿始终,为学生构建贴近实际的新媒体工作场景。教学团队指导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学科竞赛,在赛事任务驱动下,学生创作出音频、视频、H5动画等各类新媒体作品,近三年来在相关专业竞赛中荣获奖项超过100项,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高度衔接。同时,课程还鼓励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创建和运营个人账号,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富有吸引力和传播力的内容,持续提升内容质量与创意水平。通过将理论、实践、应用和技术相互交织与渗透,学生不仅深入理解新媒体的内涵与逻辑,而且更加关注新媒体领域的前沿技术动态,在问题情境与应用情境中逐步实现能力增值。

其三,全真实战,提升创新活力。课程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的优势,与企业联合实施实战项目,实现新媒体人才培养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有机衔接。如与广西会展时空信息科技公司、广西梧州双钱实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设立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市场调研、内容创作、视觉设计、网络直播、活动宣传等多维度、多层次的专业实战机会。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教师团队也能实时掌握行业动态,灵活调整教学内容,进一步增强课程的创新性与实践性。此外,教师团队还指导学生运用新媒体传播相关知识,为学校及学院的官方公众号、微博、抖音号等提供优质内容,并根据作品数据总结运营策略,提升传播效果,最终实现知识创新与学生能力提升的目标。这种多层次的实战教学模式,将教学与学生的实践认知和体验紧密结合,循序渐进地培育学生在新媒体领域挖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从而切实保证应用型复合型新媒体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结语

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大背景下,新媒体类课程建设应进一步深化“三融三实”的教学改革理念,注重知识与技术、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积极探索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水平,从而培养出能够适应并引领新媒体行业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注释:

[1]黄瑶,马永红,王铭.知识生产模式Ⅲ促进超学科快速发展的特征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37(06).

[2]曾白凌.大模型、大数据、新精英:数字技术对知识生产的征服与全球性重构[J].现代出版,2023(06).

[3]Elias G.Carayannis, David F.J. Campbell.Mode 3 Knowledge Production in Quadruple Helix Innovation Systems:Twenty-first-century Democrac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for Development [M]. Springer New York,2012.

[4]马廷奇,许晶艳.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学科建设模式创新[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02).

[5]杰勒德·德兰迪.知识社会中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熊玥,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讲师;唐洁,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田娇,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讲师)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