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移动优先,内容为王”的全媒体时代,各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同台竞技”,媒体竞争愈发白热化,媒体生态环境已然发生巨变。因此,新时期记者出镜报道不再只是电视媒体的“专利”,随着短视频新闻和网络直播等传播场景的流行,媒体新闻记者的出镜报道概率大大提升。本文对出镜记者的类别和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结合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规律,重点分析了当前出镜记者所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出镜记者;专业素养
在传统媒体时代,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是一种能够快速提升新闻报道现场感和视听体验的常态化方式,可以说是电视媒体提升竞争力与传播力的“杀手锏”,很好地满足了受众日益多元化的信息需求。这一报道方式对新闻记者的要求高,通常只有一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记者或现场感和交流感较强的主持人,才会在譬如国家领导人出访、全国两会报道、神舟飞天、北京奥运会等重大场合、重要活动或重大突发性新闻事件报道中出镜,他们手持话筒,面对着直播镜头娓娓道来,在他们绘声绘色、情真意切的鲜活讲述中,新闻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大大提升。这种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形式,更易打动和感染受众。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中,全媒体传播已经常态化,出镜报道不再是电视新闻记者的“专利”。不管是传统社会主流媒体的新闻从业者,还是网站、新闻App等新媒体的新闻从业者,当报道需要时,他们都应当能够面对镜头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地对新闻事件娓娓道来,与受访对象侃侃而谈,从“播”新闻变为“说”新闻。在“移动优先、内容为王”的新媒体时代,具备出镜能力是一名融媒记者适应媒体环境变革的需要,更是新闻从业者职业综合素养的体现。
一、出镜记者的类别
何谓出镜记者?业界还没形成统一的定义,归纳业界人士的论述,通常是指在新闻采访和新闻报道中出现在镜头里的记者和主持人,他们既需要完成现场的采访,又需要上下串联,推动新闻报道进程,[1]从他们的工作内容来看,兼具新闻记者和节目主持人的双重身份。在新闻报道中,出镜记者分为以下几类:
(一)消息类新闻出镜记者
消息类新闻又称动态新闻,这种新闻一般时长较短,类型多样,信息量大,传播迅速,覆盖广泛,影响力大。消息类新闻报道是记者出镜报道最频繁的一种,不仅可以有效增强消息类新闻的信息量,而且可以提高新闻的现场感和表现力,体现新闻真实性。
(二)评论类新闻出镜记者
评论类新闻是全媒体时代一种备受关注的新闻报道形式。置身于信息过载的传播语境中,受众并不缺乏浅层次信息报道,往往会对错综复杂的新闻事件缺乏科学的认知和判断,难以形成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出镜记者在评论类新闻中,就是以鲜明的态度对新闻事件发表意见和建议,直击事件本质,表明新闻立场。出镜记者在报道中依据新闻事实发表观点,有理有据,一方面以新闻事实为主导,让评论有佐证;另一方面,出镜记者的论述也让报道的舆论引导力更强,能够对受众产生正确的引导,体现报道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三)专题类新闻出镜记者
专题类新闻是对新闻事件或新闻现象的深度挖掘与报道,一般是基于一种新闻现象,用联系和发展的方式将新闻事实向纵深挖掘,对新闻事实的前因后果、深层次影响进行阐释。在这类报道中,出镜记者就是一名“拓荒者”,[2]深挖新闻“背后的新闻”,在新闻现场收集有价值的线索和素材,以此来拓展新闻事件的内涵和外延,让报道更有深度和广度。
(四)直播类新闻出镜记者
全媒体时代,随着网络直播的盛行,新闻直播也变得更加普遍。在这一特殊的报道形式中,出镜记者的作用非常大,他们一方面通过现场采访、现场观察,对新闻事件进行描述,用镜头直击新闻现场,让受众更加及时直观地认知新闻事件;另一方面,出镜记者在新闻直播,特别是网络新闻直播中,可以与受众展开即时的互动交流,也可以根据他们的意见反馈,调整报道的角度和切入点。这种报道方式无疑更加适应网络时代的交互性传播,因此更受欢迎。
二、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一)构成新闻报道的有效要素
不管是电视新闻、短视频新闻还是直播报道,都是以声音和画面为载体,传递信息给受众,当出镜记者在报道中出现,他们的一言一行也承载着相应的信息量,成为新闻报道的有效要素,与其他声音与画面一起,共同呈现在受众面前。出镜记者与所传播的信息互为阐释、互相影响,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在接受出镜记者这一信息传播者。在镜头之下,出镜记者是一位“引路人”,他们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引导受众观察和认知新闻现场,他们充当了受众的“眼睛”和“嘴巴”,[3]让受众更加准确全面地了解新闻报道的主题和内容。
(二)提升报道生命力的有效路径
当下,“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皆是传播者”,随着普通民众的加入和新闻UGC生产模式的盛行,新闻报道的数量激增,新闻竞争越发激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能让新闻报道具有“吸睛”特质,记者出镜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记者在一些重大、重要场合和突发、动态新闻事件中的步步探究、生动讲述,可以最大化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时效性及感染力。特别是在一些调查性报道中,出镜记者带着一双“火眼金睛”,一步步地探寻真相,抽丝剥茧,最终让问题浮出水面,这种报道本身就具备极高的关注度。出镜记者能够赋予报道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现场性,提高新闻的生命力,这在新闻竞争激烈的当下,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
(三)塑造报道品牌的有效标识
出镜记者的加盟,往往可以赋予新闻报道独一无二的辨识度,出镜记者的优异表现,能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塑造报道品牌和节目特色的有效标识。以央视出镜记者王冰冰为例,王冰冰带着央视新闻的标签成功“出圈”,实现了跨媒介的完美联动,她以一名专业媒体人的身份,快速在受众,特别是年轻网友群体中蹿红,也带火了其所在的新闻节目。[4]王冰冰之所以能够在众多优秀的记者中脱颖而出,就在于她在出镜报道中塑造出了一种个性化的主持人形象与主持风格。与受众传统认知中的电视媒体记者表现出的庄重、不苟言笑的形象不同,王冰冰基于全媒体时代的多元化新闻需求,重塑出镜记者的形象,打破程式化和套路化的现场报道模式,具有亲民化、萌态化的气质,更符合受众的审美,从而能有效拉近广大受众同出镜记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这种有辨识度的出镜方式,无疑可以提升报道的传播力与影响力,进而在受众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助于提升新闻报道和节目品牌的美誉度、知名度。
三、出镜记者的专业素养
(一)语言表达能力
记者现场出镜报道,最经常使用的就是新闻语言。所谓新闻语言,是指符合新闻报道的要求,体现新闻特性的语言,是一种规范化的适合信息传播的语言。与文学、日常口语和专业化术语不同,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所使用的新闻语言必须要符合新闻传播要求。换言之,就是要以“短平快”的口语化表达,[5]呈现新闻最丰富的内容。因为在整个报道过程中,留给他们思考的时间极其有限,当记者作为见证者和参与者到达现场之后,必须要快速地观察现场、组织报道,观察、思考、表达往往是同时进行的。记者的新闻语言必须要逻辑清晰,条理清楚,层层推进,方便受众更好地接收和理解有新闻价值的内容。结合多年作为出镜记者的从业经验,笔者认为记者在现场报道中的新闻语言应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口语化。这就要求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时尽量减少使用书面语言和易产生歧义的字词,多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日常语,运用一些鲜活、形象、诙谐、有趣的“接地气”语言,这能够有效地提升报道的传播效果。但是,口语化表达不代表随意说话,因为新闻报道的时长有限,必须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更多的有效信息,这样才能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因此,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更要注意语言的使用规范和准确性,如何把严肃的书面语言短时间内转化为口语表达,有条理地娓娓道来,这是对记者现场报道功底的考验。因此,出镜记者要在平时多学习、多锻炼,多做模拟训练,厚积薄发,并且不断创新自己的主持风格,多与受众互动交流,了解受众的喜好,这样才能让自己在驾驭口语化表达上游刃有余。
第二,交互感。记者去现场,不能仅仅是按部就班地念事先准备好的文稿,而是要灵活应变,思维敏捷,充当受众的“眼睛”、“耳朵”和“嘴巴”,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看细节,听声音,问问题。一次成功的出镜报道,绝不是记者自说自话,而是与受众交流与互动。镜头感和交互感都是出镜记者必备的能力与素养,且这种交互感不是让记者“作秀”,而是树立用户理念,真正从受众信息需求的视角出发,将镜头当成他们的眼睛,这样才能让报道具有代入感和亲和力,与受众产生情感共鸣。
第三,客观性。无论何时,真实性都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出镜记者以亲历者的身份直击新闻事件,眼见为实地报道。任何时候都不能用感觉来替代事实,避免过多的感情和主观介入,要时刻牢记自己是记录者的身份,以冷静的态度进行客观真实全面的记录与陈述。无论何时,观点和事实都不能混为一谈。记者可以有观点,但是必须基于事实说话,不能掺杂主观感情,切忌信口开河和感情用事。
(二)综合协调能力
综合协调能力是记者必备的能力。一场直播就是对一名出镜记者能力的“大考”。首先,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时,要大大方方,举止优雅,言谈得体,充满自信。其次,记者要有魄力和沟通能力,能够在新闻现场快速协调处理,特别是在一些突发情况出现时,如采访受阻、信号中断、突遇险情等,必须从容淡定,能够在短时间内拿出有效应对策略,确保直播顺利进行,使报道进程始终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其次,记者还要能够遵守新闻采访的相关纪律,体现人文关怀,千万不能因为直播而“越界”,比如说妨碍救援、造成二次伤害等。第三,记者要能够在到达新闻现场后,通过仔细观察和采访,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一些容易被忽略实则反映新闻本质的细节,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出镜记者除了要用镜头带着受众看新闻,更重要的是要梳理新闻脉络、挖掘新闻价值,这些信息是视频画面无法体现的,但恰恰是出镜记者存在的最大意义。第四,记者还应该注意在某些领域内的知识积累,特别是一些较为专业的新闻报道场景,如两会直播、经济论坛直播等,只有做到既专又博,才能在现场报道中应对自如,让新闻报道鲜活准确。最后,记者还必须具备合作能力。出镜记者往往不是“单兵作战”,而是需要团队通力合作与密切配合。与他人更好地协调沟通,往往可以碰撞出更多的创意,让新闻报道频现“亮点”。
(三)场景应用能力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往往应用在一些重大事件发生地、活动现场、突发事件现场,这种新闻现场往往信息含量大,现场感强。在这种情况下,新闻记者出镜,能够给受众带来沉浸式体验。但是,记者绝不是为了露脸而出镜,他们必须有较强的场景应用能力,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新闻场景中,找到适合陈述的切入点和小场景,展开叙述,然后不断推进,由点成线再到面,让小场景变为中场景再到大场景,让新闻事件脉络如同画卷般展开,便于受众理解和接受。
当然,由于很多新闻现场和新闻事件都是较为复杂的,留给出镜记者在现场的准备时间并不多,如何能够快速找到各个场景最恰当的报道角度呢?这就需要记者具备策划意识和策划能力,提前做好功课,多渠道查阅相关资料,特别是在一些非突发性新闻事件中,要多与联系人和被采访人进行沟通,尽量做到对新闻事件和新闻背景的全面掌握,然后再量身定制出一套大致的出镜方案,这样才能为后续的策划、同期声的设计、点位的选择腾挪做好规划。
(四)技术应用技能
全媒体时代,撇开技术因素谈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是不现实的。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革新以及影视设备功能的日益强大,“5G+4K+AI+VR”传播链条已经延伸至新闻生产领域,现如今的全媒体记者已经被各种硬核技术“全副武装”。出镜记者要做好一场直播,就必须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使用技能,尤其要借助5G、4K、VR、AR等各种前沿技术,实现移动优先,立体传播,以短带长,大小屏联动,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四、结语
在媒体融合发展进入深水区,人人皆可成为新闻传播者的今天,各媒体抢抓发展机遇,蓬勃发展。新闻记者要切实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他们的出镜能够充分体现媒体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提升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出镜报道是全媒体记者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具备良好的综合能力,又能体现个性化色彩、表达准确观点的出镜记者,必将能够为广大受众带来全新的收视体验,也能助力行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注释:
[1]李中平,李为华.融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新闻直播[J].采写编,2024(02):8-9.
[2]李鹏,梁千丽.出镜记者媒介形象重塑的符号建构与应然路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4(02):64-66.
[3]张泽峰.论融媒体时代对出镜记者的新要求[N].山西科技报,2023-10-30(B08).
[4]谭雁.媒介融合环境下出镜记者需要锤炼的“四力+”路径探析[J].今传媒,2023,31(10):41-44.
[5]候碧丹.主流媒体出镜记者“网红化”现象研究[J].中国报业,2023(16):156-157.
(作者单位:安徽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
责编:梅兴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