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如何出新出彩

2024-12-29 00:00:00黄静仪
新闻世界 2024年12期

【摘 要】立场鲜明、逻辑缜密的评论类新闻作品,在新闻传播领域发挥着“举旗帜、聚民心”的重要作用。本文以第31~33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获奖作品作为研究样本,分析它们的共同之处,并探寻如何写出出新出彩的新闻评论。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新闻评论;出新出彩

新闻评论是媒体表达观点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说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媒体通过新闻评论向社会公众传达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立场,不仅能够体现自身的专业素养,而且对于引导社会舆论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只有立场鲜明、掷地有声、逻辑严谨的新闻评论,才能真正展示媒体的独特风格,才能更吸引受众。截至2023年,作为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的中国新闻奖已经举办了33届。在这数十年里,中国新闻奖始终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提供学习、实践、提高的范本,本文选择第31、32、33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获奖作品作为研究样本,分析它们的共同之处,并探寻如何写出出新出彩的新闻评论。

一、选题精准

新闻评论的选题是新闻评论创作过程中尤其关键的一步。关于新闻评论的选题要求,徐宝璜在我国第一本新闻理论著作《新闻学》中就明确提出:“第一须以事实为材料,第二须以多数阅者所注意之事实为材料,第三须以最近之事实为材料”。[1]评论选题须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反映人民心声。精准的选题不仅能够让评论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更能够引发公众的共鸣和思考。新闻评论选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向上找”:聚焦重大主题

国家大事、重大方针政策向来是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话题。例如建党百年就是2021年新闻评论的重大主题,同样,党的二十大也是2023年新闻评论的重大主题。对于这种重大、宏观的主题,新闻评论要做到高屋建瓴,站位高、视野广,发挥旗帜作用。

在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获奖作品中,《百年辉煌,砥砺初心向复兴——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砥柱人间是此峰——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百年风华:读懂你的样子——献给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等4篇作品分别获得特别奖和一、二等奖,这些作品都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刊发的重大主题评论,其中2篇是超过万字的鸿篇巨制,这些作品从实际出发,通过鲜明的立场、严密的逻辑和有力的论述,使得评论极具高度、深度和广度,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风骨品格。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的评论作品《十年砥砺奋进 绘写壮美画卷——写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是一篇一万四千余字的作品,文章立意高远、表达生动、气势磅礴,聚焦2012-2022年十年砥砺奋进,多角度回望新时代十年的不凡历程,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向下找”:着眼社会热点

当前社会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往往都会引发社会公众的广泛共鸣,因此,在写作新闻评论时,可对这些问题深入挖掘,仔细研究。不难发现,很多获奖作品都是通过“接地气”的选题来“聚人气”,从而引发社会强烈反响。例如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二等奖作品《经济日报:不要过度解读甚至误读储存一定生活必需品》,从引发网络热议的“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这起事件谈起,经济日报及时关注,于当天推出新闻评论,说明真实情况,劝导市民群众不必“过度脑补”。这样及时、真实、客观的新闻评论,有力有效地引导了舆论,平息了负面舆情和抢购风潮。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二等奖作品《“建议专家不要建议”,是希望专家好好说话》,从微博热搜的“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新闻切入,层层递进,对“专家建议”问题进行深入论述,超出了简单的谁是谁非层面,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性、客观、严谨的剖析,赢得广大网友认同与共鸣,起到了化解困惑、缓解焦虑的舆论引导作用。

二、巧拟标题

新闻评论的标题,是新闻评论的“眼睛”。心理学中有“首因效应”的说法,又被称为“第一印象效应”,即最开始接触到的信息会对个体的认为和行为产生显著影响,这同样适用于新闻评论的创作。因此,新闻评论的标题须吸引人、抓住人、打动人,要生动形象、言简意赅,才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引导读者读完整篇新闻评论。同时,标题还需要能够概括评论的主旨,让读者对评论内容一目了然。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标题大多制作得非常出色,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表明观点

标题的制作对于新闻评论来说至关重要。大部分新闻评论的标题都是采取直接表明观点的方式,将所要论述的话题、内容等信息,直接传达给读者。如第31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二等奖作品《莫以纪律红线为怠政懒政找借口》、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三等奖作品《爱心厨房 善待也要善治》、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二等奖作品《不说大话空话,说实话管用的话》等,以上所列举的这些标题,能够让读者还没阅读新闻评论,就大致了解新闻评论所要论述的观点。

(二)巧妙化用

在获奖的新闻评论作品中,有不少标题巧妙化用俗语或使用谐音字、同音字又或是使用拟人、比喻等手法,能够产生意料之外的效果,吸引读者的注意。如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一等奖作品《决不允许“鸡脚杆子上刮油”》,该评论的内容是关于基层“微腐败”不容小视的问题,读毕标题,已经让人想一探究竟。又如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三等奖作品《少些“数”缚》,标题会让人思考什么是“数”缚,是数据还是数字呢?原来该文评论的是关于基层被频繁“报数”、统计数字所困扰这一现象,“数”与束谐音,少数“数”缚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基层实际、反映了基层心声,以上这些巧妙化用的标题引出论题而又让人眼前一亮。还有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三等奖作品《对矛盾问题不能“击鼓传花”》的标题,通过传统游戏“击鼓传花”,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事不关己则袖手旁观,矛盾问题落到自己手中则唯恐避之不及的现象,深刻剖析了工作中的不担当不作为问题,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三)设置悬念

新闻评论的标题一般是平铺直叙式的,如果把陈述句变成疑问句,往往更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如第31届中国新闻奖广播评论二等奖作品《南阳要占万亩基本农田建养猪场,岂能如此“拆东墙补西墙”?》,生动形象指出用农田建养猪场的做法,不过是“拆东墙补西墙”,为了“掩人耳目”罢了。又如第31届新闻奖评论类三等奖作品《恒大“盖楼式”造车靠谱吗》,该文以疑问句式做标题,以“盖楼式”比喻恒大造车模式,形象、生动,接地气。第33届新闻奖评论类三等奖作品《〈我的县长父亲〉风波:遭遇“脑补”式嘲讽岂能一删了之?》,以反问的形式,阐明了文章的中心,批评了“望文生义”和一删了之的“鸵鸟政策”。

三、结构严密

新闻评论需要有严密的结构,论点鲜明,逻辑严谨,层次分明,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每个部分环环相扣,能够让读者紧跟作者思路,深刻理解评论的观点,引发思考。

(一)论点鲜明

要写出一篇出彩的新闻评论,必须有鲜明的论点,并简洁、清晰且准确地表达出中心论点。

1.开宗明义,提出论点

在新闻评论的开头,直截了当地把新闻评论的话题呈现给读者,旗帜鲜明,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大致告诉读者新闻评论的内容。例如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一等奖作品《决不允许“鸡脚杆子上刮油”》,第一句即开门见山——直接指出会议传达内容,与标题的内容一致,开篇即点题。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二等奖作品《全面辩证看待当前经济形势》首句一锤定音,“科学判断形势、利用趋势、发挥优势、引领态势,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对经济发展预期管理至关重要”,[2]亮明观点、引导舆论。

2.新闻事件,引出论点

以新闻事件作为由头,简要叙述事件的经过或特点,为不了解事情的读者简要说明,再引出论点。例如第31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二等奖作品《“自愿”不能成为职场伤害的“美丽借口”》,文章从“员工自愿降薪10%”的网络热议新闻事件切入,与此前同类型的所谓“员工自愿”相关新闻事件作对比,再一步步分析背后的原因,对员工是否真的“自愿”、为什么会有这些“自愿”、这些“自愿”的共同之处和实质是什么、对企业和员工会产生何种影响等,逐层进行剖析和解读,直指“这样的企业、这样的劳动关系,堪称变态和畸形”。又如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三等奖作品《货拉拉道歉:每次改进都用生命来换,代价太惨痛!》,文章从“长沙女子跟车搬家途中坠亡”的新闻切入,引出网约车、顺风车等新兴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围绕新闻事件表面的争议出发,找出行业内部真正存在的深层问题,选题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意义。

(二)论据详实

新闻评论论据是用来说明、论证、印证观点的材料,是一篇新闻评论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和依据。论据要真实可信、恰如其分,绝不可“闭门造车,自说自话”。例如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一等奖作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回顾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光辉历程,评论文章将悲惨的旧中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的生产力、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等作对比,以生动的故事、详实的数据阐明中华民族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文章最终得出令人信服的深刻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3]又如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二等奖作品《全面辩证看待当前经济形势》,从“千磨万击 韧性依旧”“稳字当头 稳中求进”“做强实力 远近结合”“强基健体 固本培元”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以具体明了的数据和丰富详实的事例,从外资投资情况到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再到工业、消费、人力资源等,以充足的论述依据,讲清楚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干,有力引导了舆论。

(三)论证清晰

新闻评论的论证体现了作者的思维逻辑,论证是论证论点准确的过程和方法,通过论证来证明论点的准确性,达到突出论证论点的目的。一篇好的评论文章不仅需要正确鲜明的论点、丰富详实的论据,还需要清晰且逻辑性强的论证过程,这样才能“以理服人”。例如第31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三等奖作品《发现不了问题就是最大问题》,文章开头从全省排查安全隐患的几组数字切入提出论点,主体论证部分发出“安全生产检查缺位的是什么”“安全生产检查为何发现不了真正的隐患或苗头”的疑问,再抽丝剥茧剖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最后提出建议。通过清晰的逻辑、有力的论证,回应社会关切,起到了凝聚共识、引导舆论的效果。又如第31届新闻奖评论类三等奖作品《恒大“盖楼式”造车靠谱吗》,文章以“恒大造车”这一新闻事件为评论由头,从资金(投资仅294亿元)、技术(关键核心技术上未取得突破)、管理(相比于地产,造车的管理和技术要复杂得多)和产品(实现盈利最少需要10年左右)等方面,详细、清晰地论证了恒大造车面临的挑战,并提出造车既要创新,更需务实的观点,以引导企业和社会理性看待跨界造车热。

(四)结尾自然流畅

1.概括全文,深化主题

在文末,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可以加深受众对全篇评论的总体印象,起到进一步强化主题的作用。例如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三等奖作品《致奋斗的你我!》,在文章的结尾提出“作为新历史的创造者和书写者,我们要为国家贡献什么?要为时代创造什么?要为子孙留下什么?”的疑问,并以四个重复的“未来”作排比,发出了声势浩大的呐喊,这样的结尾,既总括全文,又高于全文,斗志昂扬,充满激情。

2.展望未来,提出建议

通过提议和倡议进一步解决问题,可以起到正确引导舆论的作用。例如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三等奖作品《以制度力量推动接诉即办向前一步》,文章的结尾发出倡议,呼吁各方踊跃发声,积极讨论,凝聚共识,让接诉即办机制更趋完善。这样高昂激越式的结尾,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展望了未来的美好前景。

四、结语

重温第31、32、33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获奖作品,它们有着这样的共同点:选题精准、巧拟标题、结构严密。这些优秀的新闻评论作品不仅是文字上的精品力作,更是新闻工作者思想和情感的结晶,兼具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我们可以通过深入研究这些作品,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和灵感,在选题、内容、结构方面狠下功夫,为写出出新出彩的新闻评论作品累积能量。

注释:

[1]徐宝璜.新闻学[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350.

[2]中国记协网.全面辩证看待当前经济形势[EB/OL].http://www.zgjx.cn/2023-10/16/c_1212289245_2.htm,2023-12-08.

[3]中国记协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EB/OL].http://www.zgjx.cn/2022-11/01/c_1310668222_2.htm,2023-12-08.

参考文献:

[1]雷萌.获奖评论:正能量澎湃舆论场[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2-11-23(003).

(作者: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