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技术革新是推动媒体生态演进和变革的关键力量。凭借高效的大数据处理及内容生产能力,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开始深度影响新闻行业,改变传统的新闻采写、编辑与发布流程,并重塑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方式。然而,该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新闻失实、伦理失范和侵犯版权等方面的潜在风险。本文分析了如何在借助AIGC提升新闻生产效率及个性化体验的同时,有效应对挑战,驱动行业革新,推动党的新闻事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内容创建;媒体生态
在数字化迅速演进时代,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正逐步驱动新闻行业改变传统运作模式。AIGC技术凭借高效数据处理和内容生产能力,不仅改变了新闻素材收集、采写和发布流程,还重新定义了媒体与受众间的互动方式(图1)。但这一技术应用在提升新闻生产效率和个性化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闻失实、伦理失范和侵犯版权等一系列问题和争议(表1)。
比如,在新闻线索和素材收集方面,AIGC技术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快速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重要事件和新闻热点。这种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极大地提高了新闻线索和素材的收集速度,采编人员可以更快地获取第一手资料,进而及时采写新闻。但快速的采集过程也可能忽略了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增加了假新闻传播的风险。
在新闻写作和编辑方面,AIGC技术借助自然语言生成技术,能够自动撰写新闻报道。无论是财经新闻、体育新闻,还是气象预报服务类新闻,系统都能根据要求迅速生成报道内容,减轻记者、编辑的工作负担,提升新闻生产效率。但是,机器生成的内容可能缺乏人文关怀和深度分析,难以具备新闻采编人员的独特视角和细节观察、精准判断。
在新闻发布和分发方面,AIGC技术使个性化推荐成为可能。通过分析用户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偏好,向不同用户分别推送定制化的新闻内容,提升用户体验和满意度。
但AIGC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也带来了一些争议。比如容易侵犯个人隐私,用户可能陷入信息茧房,被局限在特定的信息圈子中,难以接触到多元化的信息和观点。此外,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是否会侵犯版权?假如产生错误信息,责任应主要由谁来承担?如何确保AIGC技术在生成内容时遵守法律法规和新闻职业道德?这些问题亟需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与完善来进行规范。本文旨在通过分析AIGC技术在新闻行业中的具体应用,探讨在遵守法律法规和新闻职业道德前提下,如何有效利用这一技术,推动新闻行业更好发展。
一、AIGC技术给新闻行业带来的革新与影响
(一)技术推动下的新闻生产模式转变
AIGC技术崛起已经开始改变新闻行业的运作模式,尤其是在新闻采写、编辑和发布流程方面带来了深刻变革。AIGC技术能够通过大数据和算法进行自动化分析,快速识别热点新闻事件,从而使媒体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跟进时事。例如,在新闻采写方面,通过自动监控社交媒体动态和其他新闻源,AIGC系统能够实时捕捉到突发事件,自动生成新闻初稿,极大地提高了新闻的采写效率。在新闻编辑方面,AIGC技术可以根据预设编辑规则和算法模型,自动整合与编排新闻内容,包括视频剪辑、图片选择和文字生成等,从而减轻编辑人员的工作负担,使他们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新闻内容的深度开发和质量提升上。在新闻发布阶段,AIGC技术能够根据用户阅读偏好和历史行为数据,自动推送个性化新闻内容,这不仅增强了用户体验,也为新闻媒体提供了更精准的受众定位和广告经营策略。
AIGC技术在提升内容生产多样性和创新性方面也显示出巨大潜力。由于AIGC系统能够接入和处理不同来源和种类的数据,它可以跨越传统新闻报道局限,结合多种数据源生成更为丰富和多元的内容。比如,它可以轻松地将全球不同地区的新闻事件与本地社会文化、经济发展背景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更广阔视角和多元风格的新闻报道。这为媒体探索新的叙事方式和内容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推动新闻行业朝着更加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二)提升内容个性化与互动性
AIGC技术在提升新闻内容个性化和互动性方面展现出潜力,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浏览历史和互动反馈,能够生成高度定制化内容,这不仅增强了用户的阅读体验,也提高了内容吸引力和留存率。例如,根据用户以往对特定主题的兴趣和互动程度,AIGC系统可以自动调整内容推荐算法,推送更符合个人喜好和需求的新闻报道。这种高度个性化的内容服务使得媒介平台能够在信息过载的数字环境中脱颖而出,更有效捕获和维持用户注意力。
AIGC技术的应用也极大地增强了新闻内容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性。通过实时分析用户在平台上的评论、分享和点赞等行为,AIGC系统能够即时调整内容展示方式,甚至动态生成互动元素,如投票和问答,以增加用户参与度。这使用户感受到内容非常贴合个人兴趣和偏好,也通过充分互动来提升用户对媒介平台的忠诚度。因此,AIGC不仅是推动内容生产个性化的工具,更是提高用户参与度和满意度的关键技术,为媒体融合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AIGC技术应用带来的问题及争议
(一)真实性和准确性问题
AIGC技术的应用虽然提高了新闻生产的效率和个性化程度,但其自动化特性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信息失真和造成误导的严重担忧,系统在未经人工严格审核的情况下可能会发布有失偏颇的信息。而且,AIGC技术在处理具有复杂背景和多重视角的新闻事件时,可能无法准确捕捉事件全貌,导致内容表达片面性或误导性。根据表1可知,虽然AIGC技术为新闻行业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需要通过加强监管和完善法律法规等来规避相关问题。
(二)法律与伦理风险问题
在新闻行业中应用AIGC技术,尽管提高了生产效率与个性化内容的推送效率,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法律与伦理风险问题,关涉社会责任与道德考量。例如,可能会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侵犯用户个人隐私;AIGC在缺乏严格的人工审核的情况下,可能会处置失当,尤其是在面对复杂和敏感新闻事件时。此外,随着算法决策的自主性增强,内容版权归属和责任归属变得模糊,对现有法律框架提出了挑战。
表2从不同角度详细展示了AIGC在新闻行业中引发的主要法律与伦理风险问题,及其相应的原因、后果。每一项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媒体机构、法律制定者和技术开发者之间紧密合作,以确保技术应用不仅符合法律规定,还符合伦理标准,切实维护公众利益。
三、优化AIGC技术应用的具体策略
通过多维度探讨和策略实施,媒体可以更好地利用AIGC技术,同时避免潜在法律与伦理风险。
(一)提高透明度和可靠性
透明度不仅涉及技术操作开放性,也包括对外界的可解释性和可审计性。透明的AIGC系统能够让用户和监管机构了解内容生成数据依据、算法决策逻辑及其潜在偏见,从而增加公众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信任。制定并完善技术审查和质量监管机制,是提高AIGC透明度的有效手段。这包括对AIGC所使用数据源进行定期审核,确保数据时效性和准确性,对生成算法进行压力测试和性能评估,以及建立独立第三方审核机构,对AIGC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为了增强AIGC系统的可靠性,采用混合编辑模式成为一种趋势。在这种模式下,AIGC技术与新闻采编人员协同工作,结合各自优势以提升新闻内容的整体质量。AIGC技术可以在大量数据处理和初步内容生成中发挥其高效和广覆盖优势,而新闻采编人员则在内容深度分析、语境解读和事实核实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AIGC可以快速从大规模数据中提取新闻线索和初步草案,而编辑则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校正可能错误,添加必要人文关怀和伦理考量,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思想性。通过这种混合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报道效率,还能确保报道质量和准确性,有效避免由算法偏差或数据错误导致的误导性报道。
(二)优化用户体验和参与度
通过算法优化和互动机制的增强,AIGC技术可以显著提升新闻内容的精准性,提升用户的参与感,更好地服务用户。但个性化内容生成的前提是要准确理解用户偏好,建立更有效的用户互动机制,实时调整内容以匹配用户需求和反馈。由图2可知,通过这种多维度方法,AIGC技术不仅提升了新闻内容的个性化和实时更新能力,也极大地增强了互动质量。而实施这些策略,首先要确保算法的透明性和公正性,同时不断收集和分析用户反馈,以便及时调整优化算法机制和内容生产策略。这种持续的优化循环,有助于构建更优异的新闻生产环境,促使新闻媒体与用户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增加用户对平台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三)应对法律与伦理风险挑战
应对AIGC所带来的法律与伦理风险挑战,需要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和伦理监管体系。这不仅涉及技术实施的规范,还包括确保内容的公正性、透明性以及责任的明确。合理的法律框架应明确界定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责任归属,比如其内容版权归属于机构还是算法开发者;明确如果造成新闻失实、误导或损害公共利益,如何追溯责任并进行相应的法律制裁。
建立完善的伦理审查机制,是合理运用AIGC并确保其符合公共道德标准的关键举措之一。这一机制应引入跨学科专家团队,负责审查AIGC系统设计、实施过程及其输出内容,确保所有自动生成的新闻报道都符合伦理标准,不传播误导性信息,不生成损害公共利益的内容,也不会侵犯个人隐私。伦理审查小组应定期发布审查报告,公开审核结果。
四、结语
可以预见,AIGC将对新闻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不断推动新闻生产和分发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随着技术日益成熟,AIGC有潜力深刻改变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模式,提高新闻内容生产分发的个性化,增强与用户的互动性,同时极大提升信息处理和报道的速度。当然,AIGC技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挑战,特别是在如何确保内容客观准确、符合法律和伦理规范以及不侵犯用户隐私等方面。随着AIGC技术在新闻行业的深入应用,媒体需要在利用好其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不断审视和更新相关法律规范和道德标准,确保技术进步能够切实增进公众福祉,助力党的新闻事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飞.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媒体应对[J].传媒评论,2023(12):25-29.
[2]王凤翔,李宜桐.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形成新闻传播范式革命[J].城市学刊,2023,44(06):60-66.
[3]喻国明,李钒.提示工程师:未来新闻工作者的身份转变与逻辑重构[J].未来传播,2023,30(04):2-12+140.
[4]胡正荣,李涵舒.颠覆与重构:AIGC的效用危机与媒介生态格局转化[J].新闻与写作,2023(08):48-55.
[5]胡翼青,黄悠然.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媒体融合——基于产能的视角[J].中国编辑,2024(05):28-34.
[6]涂凌波,刘梦青.超越“新闻客观性”:新闻复合主体与新闻知识信任机制重建[J].新闻与写作,2024(05):14-26.
[7]魏凌锋.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业的应用及其影响[J].记者摇篮,2024(05):9-11.
[8]李亚蝶.人工智能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研究[J].记者摇篮,2024(05):12-14.
[9]周健宇,黄淑愿.AIGC背景下新闻生产的挑战、机遇与应对——以ChatGPT为切入点[J].决策咨询,2024(02):71-76.
[10]剧大伟,李陆昊,吴彬.AIGC人工智能生产内容工具运用分析[J].广播电视网络,2024,31(04):35-37.
[11]吴东骏.智能化制作环境下电视新闻拍摄制作技术创新研究[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4,21(08):40-42.
[12]姜琦.融媒体环境下新闻采编的优化策略[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4,21(08):73-75.
(作者单位:滁州市广播电视台)
责编:项贤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