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中美关系的关键时刻

2024-12-28 00:00:00李源正
党史博览 2024年12期

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邓小平应邀访问美国。图为邓小平出席美国总统卡特(右一) 在白宫举行的欢迎仪式并发表讲话

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最大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不仅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利益,而且关系到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安宁。邓小平一贯重视中美关系。他历来认为,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要从世界的全局着眼,用长远的政治和战略观点来看待和处理中美关系,特别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妥善处理中美之间的分歧与矛盾,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正确判断,采取正确政策,推动中美关系不断改善和发展。他指出:“中美两国之间尽管有些纠葛,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分歧,但归根到底中美关系是要好起来才行。这是世界和平和稳定的需要。”

在领导中国推进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以广博的全球视野、深邃的战略眼光看待中美关系,始终坚持斗争与团结并存的原则,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在中美关系发展的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持推动中美建交

1973年邓小平第二次复出后,主管外事工作。他与基辛格等美国政要多次打过交道,多次接见美国客人,亲身经历了中美两国从关系正常化到建交的发展历程。

邓小平积极推动中美早日建交。1978年5月21日,邓小平会见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对方谈到卡特总统表示美国已经下了决心准备同中国积极讨论美中关系问题时,邓小平表示,“我们双方随时可以签订关系正常化的文件”。对于影响中美建交的关键问题——台湾问题,邓小平在会见中重申了中国坚持的“废约、撤军、断交”三原则。他表示,“我们不能有别的考虑,因为这涉及到主权问题”。这次谈话以后,中美双方商定:中国外交部部长黄华同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伍德科克从1978年7月5日开始商谈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

邓小平对中美谈判进行了直接指导。他准确把握中美关系的特征,认为“归根到底,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问题,要从政治角度来考虑,要从长远的战略观点来解决”。“中美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政治问题,不是外交问题。”一方面,他对中美建交充满期待,强调“希望卡特对中美关系正常化采取比过去更积极的态度,步伐走得快一些”,“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之后,政治影响就不同了,两国合作的深度也不同了”,“中美关系如果早一点正常化,中美贸易发展的速度可能快得多”,“中美关系正常化,对全球的和平、安全和稳定比中日条约的意义更大”;另一方面,他在台湾问题上坚持原则,强调“如何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要我们声明承担不使用武力的义务不可能”,“在实现关系正常化上,我们最大的让步就是允许采取日本方式,美国可在台湾继续投资,继续保持它的经济利益”。

1978年12月,邓小平参加同美方的最后会谈。他在会谈中表示:基本同意美方起草的新的联合公报草案,但在公报中应重申反霸条款,以加重分量。他还提出:美国不应该再向台湾出售武器;中美建交后,希望美国政府慎重处理同台湾的关系,不要影响中国采取最合理的方法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经过艰苦的谈判,中美双方最终达成协议。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宣布两国将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由此,中美关系掀开了新的一页。

出访美国引发“邓旋风”

中美建交后不久,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邓小平率团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问美国。1月28日是农历戊午年大年初一,这个时间是邓小平特意选定的,取意“一年伊始,万象更新”。邓小平的访问受到美方破格接待。在邓小平访美期间,除按照他作为副总理的级别鸣礼炮19响之外,其余所有接待活动都是按国家元首级标准进行的。

邓小平对此次访美的目的有一个明确的概括。1月31日,他在接受美国广播电视界评论员采访时,坦称访问美国肩负着三项使命:“第一是向美国人民转达中国人民的情谊;第二是了解美国人民,了解你们的生活,了解你们建设的经验,学习一切对我们有用的东西;第三是同贵国的领导人就发展两国关系和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问题广泛地交换意见。”

1月29日,邓小平在卡特总统于白宫举行的欢迎仪式上对中美建交的意义进行了宏观展望:“中美关系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世界形势也在经历着新的转折。中美两国是伟大的国家,中美两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两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必将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随着邓小平的访问,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开始了。

邓小平先后到访华盛顿、亚特兰大、休斯敦、西雅图等地,广泛接触美国各界。8天内,75岁的邓小平出席了近80场会谈、会见等活动,参加了约20场宴请或招待会,发表了22次正式讲话,并8次会见记者或出席记者招待会。中美签署了《联合新闻公报》以及经济、教育、科技、空间、高能物理等领域的一系列合作文件。邓小平还与卡特总统进行了3次会谈,就国际问题、双边关系问题和台湾问题进行了深入沟通;同美国国会议员进行了谈话,阐述了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和政策;会见了尼克松、基辛格、布热津斯基等老朋友;出席了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全美华人协会等举行的招待会;接见了《纽约时报》等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并回答了提问。他对美国科技发展深感兴趣,参观了美国宇航博物馆、林登·约翰逊航天中心、“波音747”飞机装配厂等地,表示“看到了一些新颖的东西”。他与美国商界广泛接触,参观了福特汽车公司、休斯工具公司,对中美两国的贸易前景表示乐观。他在肯尼迪中心观看了文艺表演,在休斯敦观看了马术竞技表演,在亚特兰大会见马丁·路德·金的家属,还接受了美国费城坦普尔大学授予的名誉法律博士学位,强调“国家友好的源泉在于人民”。他以亲和自然的举止风度,令无数美国民众“深深着迷”,掀起席卷全美的中国热、“邓旋风”。

邓小平的这次美国之行,是他作为政治家出国访问的收官之作和精彩之笔。他在日后接见美国客人时说:“出访美国后,我出国的任务基本上就完成了。我们国内的一些同志们都不赞成我再出国了。”这次出访十分成功,堪称中国外交史上的经典之作。访问进一步加深了中美双方的相互了解,推动了中美关系十年的大发展,产生了震惊世界的轰动效应。美国舆论认为:“邓小平1979年1月的美国之行,以他的政治远见,以他的坦诚、开放、幽默和平易近人的风格,深深打动了美国人的心。”

邓小平接受费城坦普尔大学授予的名誉法学博士学位证书

推动中美谈判达成《八一七公报》

中美建交后,两国关系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最主要的障碍就是台湾问题。1979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与台湾关系法》,继续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中国主权安全。围绕对台军售问题,中美之间展开了一番较量。

1980年正值美国大选,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里根及其竞选班子成员在竞选期间发表了要同台湾当局建立“政府间关系”或“官方关系”的违反中美两国建交原则的言论,引起了人们对中美关系发展前景的担忧。邓小平通过多个场合,表达了中国的严正立场。

1981年1月4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共和党领导人时指出,现在美国报刊和一些人的言论中有些观点如果不加澄清,很可能导致中美关系的后退。他逐一批驳了认为“中国无足轻重”、“中国有求于美国”、“中国会在台湾问题上吞下苦果”、“中国政府信奉的意识形态旨在摧毁类似美国这样的政府”这四种错误观点,特别强调“一旦发生某种事情迫使中美关系倒退的话,我们也只能正视现实”,“我们重视的是美国新政府上任后采取的行动”。邓小平对中国立场的明确阐述在美国国内引起了震动,也使里根政府受到了触动。1981年3月23日,美国前总统福特访华时向邓小平转达了里根总统期待美中两国在建交公报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两国关系的口信。

但是,里根政府的对华政策还没有定型,中美围绕台湾问题的博弈仍在继续,中方展现出顽强的斗争精神。1981年6月13日,邓小平在讨论中美关系问题的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指出:对美国一定要有最坏情况的打算。不要怕中美关系倒退,更不要怕停滞。对在停滞、倒退的情况下如何同美国交往,要认真准备。6月16日,他在会见美国国务卿黑格时强调,摆在我们面前最敏感的问题还是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就中国方面来说,希望发展两国的关系。但我们也不回避。不能不想到,假使这个干扰行动太厉害会引起相应的反应,导致中美关系停滞,甚至后退,思想上要有这样的准备。他还意味深长地说:“我讲的这些话不是外交辞令,是把我的真正心里的话都讲了。”之后,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美国前国防部部长布朗、美国前副总统蒙代尔等政要时都强调美国对台军售的危害性,认为确实存在着使中美关系停滞和倒退的危险。

围绕美国对台军售问题,邓小平亲自做美国领导人的工作,晓以利害,推动中美谈判。1982年5月8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副总统布什时明确提出,《与台湾关系法》是发展中美关系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美国尊重中国的主权要在实际行动上表现出来,首先是在售台武器问题上表现出来,美国领导人要承诺在一定时期内逐步减少直到完全终止向台湾出售武器。

经过激烈谈判,1982年8月17日,中美达成了《八一七公报》。中国重申了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中国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立场。美国则声明:美国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向台湾出售武器在性能上和数量上将不超过美中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美国准备逐步减少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

在公报发表当天,邓小平会见了美国驻华大使恒安石。他希望双方都珍视经过十年积累来之不易的中美关系,并宣读了致里根总统的口信。他强调了三点意见:一、公报只是一个良好的新的开端,但重要的还要看今后美国的实际行动。二、关于台湾问题,这完全是中国的内政。三、中国重视中美关系,愿意为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与美方一起做出努力。但在两国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一片乌云,这就是《与台湾关系法》,希望美国能正视这个问题。

尽管因售台武器等问题中美关系曾受到严峻考验,美国也没有兑现自己在售台武器问题上的承诺,但总体而言,中美关系的大局保持了稳定,两国各层级交往有所加强,经贸、科技、文教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扩大,文化交流逐年增加。

成功应对美方“制裁”与推动中美关系回归正常

1989年政治风波过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掀起反华浪潮,对中国施加政治压力和经济“制裁”。1989年6月,美国政府和国会发表声明,对中国政府进行污蔑和攻击,并宣布一系列“制裁”措施,对中国内政横加干涉。7月,西方七国首脑和欧共体会议宣布对中国采取中止高层政治接触、延缓世界银行贷款等“制裁”措施。

面对美国施加的压力,邓小平及时指出,“绝不能示弱。你越怕,越示弱,人家劲头就越大”;“泰然处之,不受他们挑动”。他还强调:“唯一的办法是我们自己不乱。”在坚持对美斗争的同时,中国继续以着眼于大局的远见卓识,积极同美方进行沟通。1989年7月至12月,美国总统布什两次派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斯考克罗夫特作为特使来华进行沟通。7月2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总统特使斯考克罗夫特时指出:“中国的内政决不允许任何人加以干涉,不管后果如何,中国都不会让步。中国的内政要由中国来管,什么灾难到来,中国都可以承受,决不会让步。”10月31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请尼克松带话给布什总统,“结束过去,美国应该采取主动,也只能由美国采取主动”。“要中国来乞求,办不到。哪怕拖一百年,中国人也不会乞求取消制裁。”

1989年2月,邓小平会见来访的美国总统布什

在邓小平应对“制裁”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党和政府以各种形式公开表明态度,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进行了坚决的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美国政府逐渐意识到孤立中国未必于自身利益有利。1990年海湾危机发生后,为得到中国在海湾问题上的支持,美国不得不重新考虑改善两国关系。在此后3年多的时间里,两国关系虽仍处于低谷,但双方高层一直保持着接触,美国的对华“最惠国待遇”也没有中断。1993年11月,首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美国西雅图举行。其间,两国最高领导人举行正式会晤,由此结束了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最艰难的时期。

1989年2月26日,邓小平会见在中国进行工作访问的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对中美关系作过一个总体评价。他说:“中美关系的最大特点是,从1972年尼克松总统和基辛格博士访华,到1989年,17年时间里,中美关系一直向前发展。尽管双方吵过架,也有争论,也有分歧,但总的是向前发展的。所以我们总的评价是,中美关系是稳定的。更重要的是,中美关系继续发展的潜力很大。”事实印证了邓小平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