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金灯峡(外一篇)

2024-12-26 00:00:00孙长涧
躬耕 2024年11期

很久没有去山里转了,听说南召崔庄乡八道湾下面的金灯峡景色宜人,就一个人驱车前往探访。

山路弯弯,水路弯弯。一路上山依着水,水绕着山,一条宽阔的水泥路就沿着蜿蜒曲折的古路河溯流而上,路与河时而并肩而行,时而遥遥相望,一路上纠缠不休,缠绵不尽。两岸群山连绵,起伏跌宕,山上的密林苍翠葱茏,树叶好像没有了绿油油的光泽,苍枝翠蔓间生出几片黄叶红叶,好似男人人到中年时不经意间飞上鬓角的霜华,青山要换上秋天的装扮了。我不禁感叹,这青山经历春夏秋冬四季的轮回,仍然清秀挺拔,风景依旧,为什么人经历过一个个四季的轮回,就要无可奈何地老去呢?

金灯峡本是这古路河的一段,只因八道湾山势陡峭,古路河在这里落差巨大,激流回转,公路到这里突然被一高耸的山头阻挡,没有办法再沿河岸走,于是在山前曲折盘旋而上,公路从山脚被急剧抬升到海拔八百多米,形成了八个“之”字形急弯,故名八道湾。金灯峡就隐藏在这岸边山头的后面。

实际上,去往金灯峡本无路,公路在山脚下开始转折爬升八道湾时,路边的水泥护栏与山体有一个缺口,这便是进入金灯峡的入口。可是这里地势陡峭,几乎没有可以下脚着力的地方,裸露的土坡被过往的人们踩得溜滑,泥土里露出几个冒出尖儿的石块,勉强可以着力。

攀着杂草,我小心翼翼地滑下去,翻过几个黝黑的大石头,又侧身走过一段石壁的缝隙,这才转过山头。一抬头,就看到山崖上长着一棵青檀,枝叶繁茂,郁郁葱葱,像一位守候在金灯峡口的卫兵。旁边一架庞大猕猴桃藤蔓紧紧地攀附在峭壁上,虬枝峥嵘的藤蔓粗壮结实,藤蔓上翘起的斑驳的树皮,诉说着它历经的风雨。肥厚苍翠的叶片虽然有点儿微微泛黄,却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这一大片绿色的藤蔓为这冷峻的峭壁增添了一抹温柔的绿意。

踩着石头跨过小溪,忽然看见一汪清水,水尤清冽,这是一个碧绿的水潭,大小约三米见方,两块数十吨重的大石头稳稳地挺立在水潭上游。潭水绿得深邃幽远,深不见底,一股清流从两块石头之间汩汩注入水潭,在水面上激起层层涟漪向下游荡漾开去。水潭左边生长着一棵高大的山柳,紧贴着柳树外面是一块上百吨的巨石,巨石向水面倾斜,似有倾倒之势,树干被这巨石压迫得只好也倒向水面,正好笼罩着多半个水面,远远看去,这棵山柳好像背负着巨石来潭边饮水。有了水的滋养,山柳果然长得格外繁茂,细细的枝条在水面上摇曳起舞,卵圆形的叶片油绿发亮,没有一片黄叶,嫩得像刚出生的婴儿白皙的皮肤,似乎弹指可破。我掬一捧泉水在手心,仔细审视这清澄透明,洁净无尘的水,心灵仿佛得到了净化,一种冰冷的凉意从指尖蔓延到全身,瞬间消解了满身疲惫和焦躁。

向上攀登,山谷里的石头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十几吨的,甚至有的数百吨,这些石头参差交错地堆叠在一起,是什么力量竟然把这些石头叠放得如此错落有致?它们仿佛是经过一位技艺高超的艺术家精心雕琢。有的石头高大耸立,如威武的卫士;有的石头小巧玲珑,似可爱的精灵。它们或相互倚靠,或独自伫立,错落的布局充满了艺术的美感。或许是岁月的巧手在漫长的时光中,借助风雨的力量、流水的冲刷,一点一点地塑造出了这般奇妙的景象。又或许是某次地质变迁的偶然杰作,让这些石头以如此独特的方式呈现在世人眼前,引发着人们无尽地遐想与惊叹。

果然,不远处的河道里就横卧着一巨石,长六七米,形似一只肥硕的柞蚕,石头上凸出的一道白色的石筋更像是蚕的纹理,细腻而逼真,“石蚕饮水”,这一画面瞬间在脑海中定格,于是当即给这块石头取了这个生动的名字。在潺潺流水的陪伴下,不知道它在这里度过了多少漫长的时光,它就那样静静地横卧着,给每一个路过的人带来无尽地遐想与惊叹。

再向上攀,又是一深潭,水潭四周全是巨石,一股清澈的流水从数米高的石缝里倾泻下来,发出隆隆的轰鸣声。潭水两面是笔直的峭壁,把水潭夹成梯形,这就是金灯峡的尽头——夹板潭。夹板潭上游深不可测,水绿得温润纯粹,晶莹无瑕,下游是平坦的河道,河道上柔软的细沙渐渐延伸到潭水深处。这浅水处的潭水无色透明,往深水区渐渐变成浅绿、深绿、深蓝,这颜色过渡得如此自然,大自然果然如此奇特,即使一个技艺超群的艺术家,也无法调出这渐变的色调啊!

我躺在一块宽大的石板上,静静欣赏着山谷的美景。两岸山势峭拔,巉岩危立,怪石嶙峋,山体陡若刀削,裂似斧斫,有的峭壁光滑无缝,有的石壁层层剥落,形似鱼鳞,千万年的风吹雨打,在石壁上留下一道道魆黑的纹理,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峭壁上,那几棵是什么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让这冰冷的峭壁焕发出一抹生机与活力,让人不禁感叹生命力如此顽强。

抬头的那一刹那,目光被东边山崖上的奇景深深吸引。一尊宛如秦代兵俑的石像傲然卓立,他面部表情凝重,峨冠巍然,彰显着一种庄重与威严,仿佛仍带着千年前的使命与荣耀。脸上的每一道纹路都似乎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历史的厚重,石像下半身隐匿在茂密的山林之中,那郁郁葱葱的枝叶像是为他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他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与周围的自然融为一体,默默地守望着这宁静的山谷。

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恨自己不是一位丹青高手,不然这青山绝对能成为一幅传承千年的画卷。微风轻拂,带来丝丝凉意,仿佛在温柔地抚摸着我的脸庞。就这样一个人静坐在这寂静山谷中,远离了尘世的喧嚣,时光仿佛凝固,世界只剩下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天籁。听流水潺潺,赏山清水秀,观云淡风轻,这真是一种莫名的享受。

愿来访者都能秉承一颗敬畏之心,保持一种谦逊与尊重,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心怀敬畏,珍惜一草一木,爱护这里的山川河流,让金灯峡永远成为一方净土,在这纷杂喧嚣的尘世中,能有一处抚慰世人受伤心灵的好去处。

邂逅八字桥

来到绍兴,本打算第二天去鲁迅故里转转,当天晚上,安排好住宿,查看百度地图,发现八字桥景区离得很近,便想着与八字桥来一场邂逅。

八字桥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绍兴市区众多石桥之一。绍兴是江南水乡,市区河道纵横,近几十年迫于交通需求,许多河道被填,古建筑被拆,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街道和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而八字桥街区是这里保留着为数不多的明清时期的居民建筑,这一河两岸古式建筑,浓缩了两千多年的城市发展历史。

皎洁的月光洒满宁静的街头,远远地,一座灰白色的石拱桥映入眼帘,一通刻着“八字桥”文物保护的石碑伫立在桥头,一棵水桶粗细的香樟树斜倚在石碑上。斑驳粗糙的树皮彰显着它饱经的风霜,繁茂的枝叶笼罩着整个石碑和半个桥头,月色穿透树叶,洒落一地碎银,两位老者正摆上一盘象棋,借着路灯那朦胧的灯光在树下对弈。

八字桥宽约三四米,脚下的石条已被来往的人群磨去棱角,表面圆润光滑,两侧的石柱稳稳地嵌入石条内,两个柱子之间又嵌入宽厚的花岗岩石板作为栏杆,历经风雨的侵蚀。石柱上和石板栏杆已经被岁月剥落得体无完肤,雕刻的花纹和图案已经模糊得无法辨认。抚摸着灰白色的石栏,冰凉的触感渗透进了我的指尖,我好像触摸到了岁月的肌肤,原来这世间的任何东西都不能永恒,无论是谁都经不起岁月的雕琢,都要日渐消瘦并最终消失得无影无踪。

依桥远望,小河静静地流淌,然后穿桥而过,几只乌篷船并列停靠在桥洞口的码头上。它们好像忙碌了一整天,带着游客一拨又一拨地从桥下穿过,向人们展示着这里所经历的沧桑往事,这会儿终于可以停靠在码头歇一歇。

小河宽约两三米,到八字桥跟前突然变宽,成为一个约10米见方的水池,用于泊船。宽大的石条将两岸笔直地堆砌起来,石缝中倔强地探出的水草长得郁郁葱葱。每隔几十米,河岸向外形成一个约一米宽的缺口,南北对称的石条铺成的石阶延伸至河水里。这是乌篷船停靠的码头,也是两岸居民平时洗衣洗菜的地方。

河两边的房屋面河而建,一家紧挨着一家,每家的房屋好像都是一间房宽,偶尔有两间连着的,一律的粉墙黛瓦,简朴而宁静,像是画家寥寥数笔勾勒出的一幅水墨画。

下到临河的街道上,石板路坑坑洼洼,凸凹不平,走起路来有点硌脚。屋檐下一排古老的马灯,发出昏暗的光芒。偶尔遇到三两个像我一样路过此地的外地人,踟蹰于这苍茫的夜色,好奇与欣喜的目光,扫过这里的每一个角落。

这是一条几乎没有商业化的街道,房屋的门头都没有招牌,温柔的灯光从窗户透出,室内都是平常的居家摆设,处处透露着温馨的生活的气息。偶尔有一间茶室,不大的房间里摆了四五张老式的方桌,桌子擦得明亮,茶盘里放着一个陶瓷茶壶,五六个茶碗整齐地倒扣在茶盘里。柜台上一个个硕大的玻璃罐里,装着各种茶叶,龙井、碧螺春、大红袍、普洱,还有各种花茶。

一个正在河道台阶上洗衣的女人,正在石阶上努力揉搓着衣服,她肩头有节奏地一高一低,发出“唰唰”的声音,挤出的泡沫顺水而下,像一只只乌篷船,漂着漂着便一个接一个破灭了。

此刻,我想独自乘一叶乌篷船,漂荡在这静静的夜色里,不去划桨,任船儿随波逐流,静静地坐在船尾,欣赏这静谧的夜色,看两岸青砖黛瓦的老屋在月色下曼妙的剪影,看岸边那粗大的香樟树展开臂膀将小河拥入怀中,看窗棂里飘荡的欢声笑语溅落水面,激起层层涟漪……

我还在想,若是下着细雨该多好!烟雨江南,漫染秋色。石路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雨滴润开天空,勾勒出传世的青花。岸边几穗汀兰摇曳身姿,重重交叠的墨色云朵,恰似宣纸上洇开的水仙。岸边晃动着撑开的五颜六色的油纸伞,像一朵朵盛开的鲜花。岸上一位玲珑少年撑着伞走过,迎面走来一袭白衣,披肩长发,凝眸璀璨,面若桃花,冰肌玉骨,香气淡雅,翩然从他身边飘过,只因为她回眸的一笑,让他在岸上守候一生的时光……

那夜,我做了一个梦,梦里是烟雨江南,有小桥流水,有悠远的雨巷,还有一个撑着油纸伞,结着愁怨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