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清晨,渠首陶岔。碧蓝的天空上飘着朵朵白色祥云,旭日的光辉,自东方顺着调水干渠照射过来,映在跨渠大桥和枢纽大坝上,使其愈加恢宏壮阔、豪迈磅礴。
站在桥头,隔着安全护栏,可以清晰看见,大坝顶端阳光下一排熠熠生辉的大字:“志建南水北调,构筑国家水网。”坝底,源源不断的丹江水,正从闸门处涌进来,水花喷溅,激情澎湃。宽阔、幽深的干渠里,江水碧绿、纯净如翡翠,持续翻滚、鼓腾着,激起阵阵热烈的旋流,犹如充满喜气的脸庞,绽放开一个个如花笑靥。
穿过枢纽大坝闸门,越过跨渠大桥桥拱,江水就告别了丹江口水库的怀抱,带着欢欣喜悦、热忱豪情,携着淅川人民的报国大爱、无私奉献,沿输水干渠,迢迢北流而去。
跨渠大桥以北约五十米,干渠北边碧草茵茵的护坡上,由精心栽植、整修的苗木,结构成六个方方正正的巨型汉字:“调水梦,中国梦。”在渠首护坡的美丽风景线上,这六个字,格外引人注目,也特别震撼心扉。
如今,南水北调,这个曾经的伟大梦想,已经成为造福中原和华北数亿人的生动现实。过闸而入、顺渠北上的丹江水,每一滴、每一掬、每一泓,目睹这六个字,无不顿生豪情、满怀壮志。它深知,自己的光荣任务和神圣使命,就是到北方,灌溉干涸的田园、农村,润泽焦渴的工厂、城市。
六个巨型汉字,雄踞护坡之上,高瞻远瞩,目送北去的一江碧水,殷殷送上美好的祝福和深情的寄托。
二
有“天下第一渠”美誉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全长1432公里,其渠首,就位于淅川县九重镇的陶岔村。陶岔,也因此被人们顺理成章地誉为“天下第一渠首”。自总干渠开工始,尤其是通水以来,陶岔,因其特殊位置、重要作用和显著影响,而声名鹊起,驰誉中外。
陶岔,地处禹山、汤山之间。禹山、汤山交界处,有一垭口,中线工程渠首枢纽,就修筑在这个垭口上。
据清代《南阳府志》记载,禹山上自古就建有禹庙,以纪念大禹在丹江治水之功,曾吸引无数文人慕名登临,留下诗篇。与禹山对应的汤山,同是《南阳府志》载,其东峰有成汤庙,以祭祀商朝开国之君商汤。两座并不高大巍峨的山,竟与夏禹和商汤有关,可见其年代久远、文化厚重、意义非凡!
细察“陶岔”这一地名,“陶”令人很容易想到陶器,一种陶质的器皿。而横跨豫、鄂两省,现今水域面积达千余平方公里,蓄水量290亿立方米,被誉为“亚洲天池”的丹江口水库,恰似一个器型巨大的陶制水罐。丹江口水库,还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无论是湖,还是水库、天池,都蓄积着水,都是天然与人为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蓄水工程。放眼被四周无数层层山峦、道道丘陵围簇所产生的丹江口水库,形象地称其为陶罐,是比喻,是联想,同时,也十分贴近实际。
“岔”,一个上下结构的会意字,由“分”“山”组成。“分”表示分开、分散、分支;“山”表示山峰。岔的本义即山脉发叉分歧的地方。渠首枢纽刚好位于禹山、汤山分开分歧的垭口岔口处。该垭口岔口,原本就是天然形成的一条风景秀丽的谷壑,古时,曾是人们进入顺阳川的重要通道。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修筑的引丹灌溉工程,就是巧借禹山、汤山间的这一垭口、岔口,开挖引水渠、总干渠,设置渠首闸门,引来丹江口库水,浇灌百万多亩农田。新世纪的南水北调中线引水工程,渠首枢纽下闸于禹山、汤山间的陶岔,仍是不二之选。
陶岔,作为地名,应当时日久远。但“陶”与中线引水工程的水源相关联,“岔”跟渠首枢纽闸门的设置地点相联结,让人不由得心生感慨:陶岔,这个名字、这个地方,命定便是为南水北调中线引水工程渠首,而取名,而生成!
三
丹江碧水润华夏,渠首陶岔展风流。
伫身渠首游客中心广场,同来自四面八方的参观者一起,瞻读“中线渠首”石碑及其三大神奇之处的解说文字,更加深信,陶岔,实属渠首枢纽的天赐宝地。久久肃立渠首大桥桥端,观览雄伟精美的渠首大坝、宏畅壮丽的调水总渠、坚固漂亮的护坡长堤,不由在内心深处,对这项民心工程、命脉工程,生出高度赞赏和无限敬意。
众所周知,南水北调,事关国家战略全局、事关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为了这项世纪伟业、千年大计的顺利实施,丹江口库区人民,尤其是水库核心、主淹没区的淅川百姓,作出了可歌可泣、永载史册的奉献和牺牲。
盘桓渠首两岸,徜徉陶岔内外,恍惚间,与引丹渠首工程、淅川移民大搬迁、核心水源地水质保护有关的一组组数字、一个个史实、一幅幅画面、一幕幕故事,次第浮现眼前、映于脑际、注上心头——
为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淅川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气魄,关停取缔环保不达标企业,否决不适宜本地的大型建设项目。依法取缔库区水上餐饮船19家,拆除网箱养鱼四万余箱,依法取缔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312家,完成36家规模化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工作。开展城区内河治理,改造升级污水管网系统,并在库区十五个乡镇建立完善的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在农村建成人工湿地12处。全县组建二千多人的专业护水队,常态化护水。通水以来,丹江口水库各项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类饮用水标准,完全符合调水需求。
绿化方面,淅川县以每年十万亩的速度推进植树造林,高标准完成石漠化治理38.2万亩,环库区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末的45.7%提升至61.7%,为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构筑起了牢固的安全屏障。
2024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通水十周年。截至5月31日,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为京津冀豫等沿线26座城市、200多个县市区,输水645亿立方米,相当于四千四百多个西湖,直接受益人口超过一亿。
这些数字、实例,看似单调、枯燥,却充盈着淅川移民的汗水、泪水和热血,印证了淅川广大老百姓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所做出的无私奉献和巨大牺牲,也彰显了“忠诚担当、大爱报国”的淅川移民精神。
在陶岔渠首,与数辆从外地来的旅游大巴车不期而遇,还看见携家带友自周边慕名来此的自驾车,络绎于道。一队骑自行车的年轻人,看样子像刚放假的大学生,正以渠首枢纽为背景,合影留念,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尤其是一位驮着行囊,面色红紫、风尘仆仆驾驶摩托车的中年男子,让我印象深刻。攀谈间,得知他从山东滨州巡游各地,经行南阳,特意绕道淅川,参观“天下第一渠首”。他站在大坝前,让我帮他拍几张照片。随着渠首陶岔壮丽美景进入他手机画面的,还有他兴奋的表情、骄傲的心情,以及对渠首工程和淅川人民的崇高礼赞。
四
登上汤山山巅的九重阁观景台,俯瞰、远眺,但见山下的陶岔渠首大坝,大坝前后的引渠、总干渠,对面的禹山,西边远处的丹江口水库,一应景观,尽收眼底。久久徜徉,细细品味,深感心旷神怡,荡气回肠。
左前方的禹山,与脚下的汤山,隔渠相对,彼此呼应,宛若盘龙卧虎,威严地守卫着中间的陶岔渠首枢纽。而恰好坐落、镶嵌在禹山、汤山间垭口的枢纽大坝,坚比磐石,稳如泰山。陶岔垭口,不愧是一处天赐的优良引水闸口。难怪当年的引丹灌溉闸门和现今的中线工程渠首枢纽,都选中此地。渠首青睐、相中陶岔,陶岔钟情、爱恋渠首,实为天作之合!
枢纽大坝上游数里外,即天水一色、烟波浩渺的丹江口水库。在周边重峦叠嶂、翠山碧峰的深情拥围、守护中,丹江口水库好似一个盛水陶罐、一个蓄水池、一口大水缸或者一眼水井,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存贮、蓄积、提供绵绵不尽的丰沛水源。当然,陶岔渠首枢纽闸口,就是罐口、缸口、池口或井口——一张喷涌甘甜丹江水,述说调水中国梦,吟诵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光辉诗篇的金玉之口、幸福之口。
蓝天白云下,在两岸坚固精美护坡持守中的总干渠,于平坦沃野上,如巨龙般腾跃北去,气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