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即人学。文章是作者的影子,是作者通过文字对人类行为思想的真实认知、还原把控和图绘映照,折射出创作者的世界观和审美观。侯发山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小小说作品为中高考试题广泛应用的当代作家之一,迄今为止已经超过164篇。他紧密瞄准现实主题,像一位高明的园艺师,剪裁游刃有余,谋局腾挪自如,截取其中一个横断面加以深刻剖析,调动多种艺术手段,挖掘出普通人物行为唯美的精神内涵。作家创作需要真性情,侯发山直言快语的秉性,接近本真的人文素养,源于他身上有黄土地的质朴,具体到小说创作上甚至是较真。这正是小说创作美学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小小说集《黄河谣》中得到了鲜明印证。纵观他的小小说创作,靶向所指,美轮美奂,呈现出五个鲜明的美学特质。
立意美,彰显家国情怀
小小说的主题彰显立意的高度,是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的渊薮。他始终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注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通过身边的小事件,表现大主题,弘扬正能量。让作品践行“小小说是平民文学”,大多数人都能阅读、参与创作且能从中大受裨益。黄河流域保护和治理事关国家战略大局,如何反映普通民众在保护母亲河还我青山绿水的壮举,小小说大有作为。小小说的体量篇幅小、人物少更能体现阳光能量。所谓事不过三,他小说中的人物多控制在三人以下,便于集中精力浓妆淡抹刻画人物形象。小小说《渔娘》,是一篇值得推荐的生态小小说佳作,仅仅是写了渔娘、镇里“河长”苟书记、乡政府刘秘书,老爹是作为侧面讲述出现的。这样使作者能够聚焦渔娘这一主人公人物主线,展开对话和矛盾冲突,最后才巧妙揭秘渔娘是轻生跳进黄河后被老爹收养、苟书记是老爹的亲生儿子的人物关系。主人公的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是通过语言和动作展示出泼辣执拗的个性。结尾“王八是喝汤不是吃肉”,含蓄有力,令人忍俊不禁又发人深省,不妨看作是一篇充满警示意义的廉洁小小说。没有旁逸斜出的曲折情节,不蔓不枝,精工细雕,描摹刻画人物性格精准到位,显示了不凡的艺术功力。尽管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标准和特质,但毋庸置疑,凡是建立在家国情怀基础上,反映真与善的人性是一项硬性指标。没有国何谈家,没有对家的爱又何谈对祖国的情感。侯发山善于捕捉深藏人物内心的闪光点,用文字为时代发声,展现黄河故土情和家国之爱。从贴近人物性格属性出发,生发淳朴自然的特质,如涓涓细流流淌于心间,诉诸笔端,让读者油然而生把黄河建设成为一条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矢志不渝的悲壮美。
侯发山的悲悯情怀在于小小说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守望互助。《工钱》中包工头心细如发,为了防止农民工糟蹋了撇家舍业辛苦换来的血汗钱,上当受骗,为了农民工的家庭幸福,哪怕被误会受委屈,平时不发工资,年终把工资和利息直接打到农民工家里。《寻亲》收留无家可归的老人,《黄土高坡》商人捐助建学校等。读来真切感人,字里行间如股股暖流浸润心头,潸然泪下。
选材美,关注现实民生
题材源自生活,是经过作家初步筛选的生活材料,选取角度无不镌刻着创作者深刻的烙印,蕴含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侯发山目光聚焦中原大地传统文化积淀和新时代变迁,精心萃取雪泥鸿爪,深耕中原皇天后土,文聚民心所向,在精心选材中完成真善美思想性向读者的完美输出。作品还表现了农村形形色色的人生际遇和精神品格,以两代人价值观的矛盾冲突给读者以启迪。
走出康百万系列的侯发山,立足当下,把目光投向平凡人的举手投足,执着于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写出了大量向上向善向美的现实主义力作。《暖心面》回应民生关切和阅读需求,对社会底层人物善良天性给予温情关爱。小说以河南洛阳的赵师傅夫妇为帮助邻省灾后群众解决吃饭难而建立的临时面馆名字为题,讲述了在山西运城新绛县发生水涝灾害后,开面馆的老张,受到赵师傅夫妇义务做烩面影响,心灵受到触动,彰显了小人物扶危济困,大爱无疆的高尚情怀。为了增加可读性,小说有意穿插了通过第三者小交警的解释,老张在怀疑的目光中逐渐消除误会,读来别有意趣。侯发山深知小小说不仅需要报告文学那样的大视野和广度,更需要细节支撑的挖掘与解读。好的细节才能展现人物内心世界,拓展作品深度,才能感染读者。这篇小说在细节上选取了赵师傅拉烩面的场景,用200多字向我们还原了拉烩面坯、上下抖动、丢进滚锅和放料盛碗的传统手工厨艺,眼花缭乱,生动有趣。层层深入,节节递进,奏响了一曲人民群众风雨同舟,共克时艰的时代凯歌。结尾“携手共‘晋’风‘豫’同舟”的红色条幅,是情感的自然升华。小小说限于篇幅,无法展开宏大叙事。侯发山善于抓住故事核,以点连线,以线带面,串珍珠而为项链,如玉帛像绸缎似锦绣,构图和谐,布局完美。雨润麦田细无声,增加阅读快感,产生视觉审美,传递精神愉悦。
情节美,善于布局谋篇
小小说情节设置,就像是大树上的枝条,一般作者平行分二到三枝,高手则交叉枝,更有枝上生枝,而创意新表达则为树下之根,盘根错节,相互交织,由于在地下,常人目光不及,充满神秘感。如何和风细雨式的浸润,通过小小说巧妙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也是侯发山能够在各地征文大赛屡次斩获征文大奖的一个主要因素。侯发山的小小说通过掰开了揉碎似的叙述,让读者陶醉其中,读者专注于他所叙述的内容,没防备他的叙述阴谋,也就顺着他的思路,亦步亦趋地跟着走,走到路的尽头,没想到给了读者当头一棒,让读者回不过神来,等作者转过弯来,已是满眼泪水,感觉再次“上当受骗”了。这种掩盖作者真实目的,读者不自觉落入他叙事的“圈套”,读来生动有趣。《康乡长的忙》构思精妙,康乡长不说让村民养鸭子致富,就说买鸭蛋,一个“求”字,既激发了村民干劲,又解除了大家后顾之忧。康乡长“求”村民把六千个鸭蛋孵成小鸭,再把小鸭养大,许诺不会亏待村民。等鸭子长大,北京烤鸭集团来订购,并签订长期合同,扩大养殖规模,篇尾揭秘,为康乡长的思想超前而啧啧称奇赞叹,也为康乡长的良苦用心感动落泪。《袁家楼》为我们开了一个精美范例。小说开头,开公司的董事长大哥,趁着十一假期,突然开车带着两个兄弟回老家。故事在老二和老三对大哥出资修缮袁家楼后,靠一个景点收取门票,抑或宣传袁家祖先、拍摄电影获利的多层怀疑中次第展开,看点在于大哥惦挂村里的孤寡老人,对住在老房子安全的担忧,计划带领兄弟俩共同出资,建两室一厅的房子免费给他们住。这样的叙述消除了一般性叙事的古板乏味,藏谜于后,张弛有度,隐而不发。这样的情节设置,源于他拥有强烈的用笔书写家国大爱的责任感。最终以“幸福楼”点题,不啻是当今全民凝心聚力,提升自身幸福指数的大爱情怀和真实写照。好的小小说结尾合乎逻辑自然,也是小说立意的画龙点睛鸟瞰式的最高点,让读者与小说中的人物同频共振,接受了一次灵魂洗礼,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不求标新立异,不求花里胡哨,不求摇曳生姿。朴实无华的讲述中字里行间流泻出人间真情,散发出正义之光,不经意间塑造和展现了主人公灵魂中令人怦然心动的感人一面。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侯发山小小说结尾的艺术。小小说的结尾作为情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和分量举足轻重。好的结尾或陡然反转或自然拔高,无不体现出作者的智慧。侯发山特别重视小小说结尾的设计,留出大量留白空间,产生出人意料、振聋发聩的类似于核聚变的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他的结尾设计呈现出“临床一刀”“临门一脚”“虎头虎尾”特点,有的“刺刀见红”,有的“倒挂金钟”,有的“月后繁星”,往往出其不意,给读者留下反思的余地。如《唐三彩》,梅花考上名牌大学家里拿不出学费,康乡长看到梅花家旮旯有一个瓷罐,故意说是唐三彩,要用三万块买下。梅花说五年后要用四万赎回,康乡长想了想,为梅花定了更宏大的目标,允诺五年后要她拿十万才能赎回,梅花答应了。梅花在大学刻苦学习,毕业后被聘为企业副总,开着小轿车带着十万元来赎瓦罐,康乡长说这是普通的瓦罐,梅花并不吃惊,当年梅花要赎瓦罐是想报答康乡长。康乡长深知梅花这个家境困顿的农家女子感恩图报的秉性,也在自己预料之中。而康乡长要十万赎金,一是明知道唐三彩是假的,自己助人为乐的初衷没有变,不想让梅花赎回,二是期待逼梅花在绝境下逼迫自己一把,学业有成,造福乡邻。康乡长只拿回了三万,梅花把剩下七万捐给了村里,康乡长、村主任老贵、梅花三张笑脸如同三朵盛开的梅花。因为前文做了很好地铺垫,埋下了包袱,三朵梅花暗合唐三彩吉祥如意的深意。能够让结尾峭拔,从而升华主题,这个结尾处理得非常艺术,令人动心折首。
人性美,彰显时代价值
文学最根本的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致力于人性的深度开掘是侯发山小小说创作的另一个特点。他的小说以真打底,还原生活美。以善为本,呈现具有个性特异禀赋的人性美。《南泥湾》,凸显了老一代人忍辱负重,自力更生,坚韧不拔的崇高理想。刻画了一位隐忍执拗、坦荡无私的老父亲形象。这种冷静叙述,娓娓道来,不自觉地模糊了或者是弥补了虚构与真实之间的界限,无疑增强了真实感。如飞石击流水,高浪逐船舷,撞击互动,从而展示出惊人的爆发力,使读者心灵产生强烈美的触动。
语言美,用词质朴洗练
文学归根结底讲求的是语言的艺术,小说的思想和艺术都是需要物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语言对于作家的创作非常重要,侯发山精心锤炼小小说的语言,把语言的韵律和风情展现到极致。他的小说多用河南民俗语言和乡村俚语,读来具有鲜明的黄河地域特色,亲切自然。《捉迷藏》以一个叫彤彤的孩子视角,讲述了护士妈妈在为他做核酸检测因为工作需要不能当场相认,而做警察的爸爸在救灾中英勇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展现了白衣天使和人民警察为了人民群众静好岁月负重前行,甚至牺牲生命的大爱境界。彤彤坐起后,揉了揉“黏着眵目糊的眼睛”“麻溜地跳下床”;彤彤从奶奶手中拿过扇子递给两个医护人员“忽扇起来”;彤彤在爸爸警察同事误以为爸爸已经牺牲后,仍然误认为是爸爸和他捉迷藏,有的人再也“憋不住”;结果爸爸被洪水冲走十几里,凭着过硬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水性,自救成功。辗转到有网络的地方,借了电话给家里报了平安。在场的人,“有笑着笑着哭的,有哭着哭着笑的。”这些来自民间的带着口语化的日常语言,与时代感语言相融合,十分接地气,展示了质朴深邃厚重的中原文化,画面感强,显得更加生动有趣。值得一提的是,小主人公彤彤爸爸的警察故事取源于巩义当地抗洪救灾一个派出所警察的真实故事,经过他文学语言的巧妙植入和自然表现,增加了小说真实的美感。《留余》里,“老汉说,有句古话叫作‘漏水的勺子才能舀到大鱼。’这是为啥?因为漏水的那些孔,不但不影响俺们捕鱼,反倒如渔网一样,减轻了水的冲击力,捕大鱼如探囊取物。”流畅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哲理,发人深省,语言具有艺术张力,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他喜欢使用叠词和象声词,富有动感美。在《回娘家》中,“彩霞就扭扭捏捏地出来了,她恨恨地嗔了大强一眼,说我以为你忘了俺娘家的路哩?说罢忍不住噗嗤笑了。”“扭扭捏捏、恨恨”“噗嗤”短短几句话把夫妻之间纠纷之后的羞涩、难为情、嗔怪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还原一场,表达久别胜新婚细腻入微的心理感受。
侯发山的小小说通过摘取发生在当今发生的感人故事,着眼于身边人身边事,精当取舍,施予恰当的虚构,小处着眼,细处下笔,见微知著,小中见大,为现实发声,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抒怀,真正做到了讲好黄河故事,传播黄河文化。《黄河谣》里的小小说作品,或有包公铡美案不事权贵的凛然,或有文天祥肝胆照青史的民族气节,或有朱自清不为斗米折腰的傲质,总是情感真挚,点滴入微,精神赋能,让人热血沸腾,始终勃发昂扬前行的不竭动力。
文学最根本的功能之一就是审美,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小小说具有中长短篇小说的细节、情节特征和语言要求,尺幅漾澜,对于中国文化传承、建立全民文化自信举足轻重。侯发山注重用他的小小说培养受众的悲悯情怀,营造审美境界,为改造和提升现代文明水平持续精准发力,为当代小说创作提供了具有时代价值的美学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