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的当代运用

2024-12-26 00:00:00赵平略
山花 2024年12期

一、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社会背景与目的

知行合一是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王阳明在贵州提出的。他当年提出知行合一,是针对当时知行分离,知而不行的社会现实。一方面是道德空谈,一些人满口仁义道德,一心只想着升官发财,嘴里说“知”,其实未必真知,但“行”是肯定不行的,而且,这些人也从来没有想过要真的去行。而更让王阳明痛心的是,一些有志青年,有意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但却一心求“知”,认为要等到知得真切,知得准确后才可以谈“行”,谈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结果,终身不行,实际也是终身不知。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意思是告诫这些青年们,在道德修养层面,知和行不是两件事,而是一体两面,就如手心与手背。

所以,王阳明反复强调知行的不可分离,“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1] 知是实践的开始,实践是知的完成。但是,王阳明的这两句话倒过来说也未尝不可:行是知的主意,知是行的工夫——行也可以是对知的指导,而知则是实践的工夫;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实践是追求新知识的开始,新知识的形成就是实践的完成。这样也完全解释得通。总之,王阳明的意思只有一个,就是知行不可分,不能分。在谈到知行合一时,王阳明反复提到“立言宗旨”,“先生曰:‘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2]知行不能分为两件事,这就是王阳明的立言宗旨。

二、知行合一的当代定义

王阳明之后,“知行合一”学说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推崇,孙中山、梁启超、陶行知等都对这一学说有自己的理解与发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谈到“知行合一”,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考察北京大学时勉励大学生,“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贵阳城市精神即是“知行合一,协力争先”。

当年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是强调知与行是一体两面;而今天我们强调知行合一,更多是强调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要把知识落实在行动层面。在王阳明所提出的“知行合一”中,了解道德修养方面的知识,学习道德修养方面的知识,仍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今天所说的“知行合一”,隐含着一个前提,就是人们已经解决了“知”的问题,但是不能空谈,要落实在行动上,“于实处用力”。

今天所提的知行合一,虽然不完全是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本意,但也是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题中之义,是从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推导出的必然结论。王阳明当年提出“知行合一”,一是为了解决当时道德空谈的问题,一是为了青年学子能够切实在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上着实用功,有实际收获。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无非就是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人,努力为社会,为时代做出一点自己应有的贡献。今天我们重提知行合一,无非也是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为了让中华民族能够为人类的和谐、世界的进步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三、知行合一的当代运用

今天我们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提知行合一,有三个方面是必须要做好的:一曰要立志,二曰要分清是非,三曰要从小事做起。

第一,要立志。王阳明特别强调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3]又说,“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壅灌溉,劳苦无成矣。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故程子曰:‘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以共学。’”[4]王阳明认为,立志是人生第一大事,不立志,就会一事无成。

立志,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立什么志,即立志做什么事,做什么样的人。有人说,我要立志做一个大老板,或者做一个大官。实际上,在一个正常的社会,只有对社会有贡献的事物,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反之,一个对社会没有贡献的事物,终究是走不远的。所以,要成为一个大老板,就要对社会有相应的贡献;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在职场或者官场,要不断得到提升,也要能对社会作出贡献。要当科学家、艺术家等等,所有领域莫不如此,想要真正做到出类拔萃,本质上就是要能对社会作出相应的贡献。

所以立志,其实不是说要立志做大老板或者当大官,当一个科学家或艺术家。从小的角度说,所谓“立志”,应该是要立志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一个对他人有帮助,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从大的角度说,则是要立志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和谐、世界的进步作出一点自己的贡献。用王阳明“万物一体”的观点看,这里虽然有角度的不同,但其实是一致的。因为万物一体,对他人的伤害,其实最终也会落实为对自己的伤害。一个人的伟大,不在于赚了多少钱、做了多大的官,而是他为社会、为时代、为人类做了多少事情。同样,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不是说这个民族船坚炮利,任何人、任何民族都打不赢它,而是这个民族为世界的进步,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然,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最低的底线,是不能做负面的事情,做不利于社会和谐、人类和谐、世界进步的事情。

第二,要分清是非。之所以把这个问题当作知行合一当代运用的重要问题,是因为当下通讯发达,每一个人都可以是消息的发布者、观点的阐述者,都可以是裁判员、解说员、评论员,许多消息的传播很可能悚人听闻,人们对很多观点的阐述也都很可能头头是道,这种众说纷纭的状况,往往让人不明就里,一头雾水。而分清是非,就是要努力从铺天盖地的信息中分辨出真伪、善恶,分清哪些是利于社会和谐、世界进步的事情,哪些是不利于社会和谐、人类进步的事情。分清是非,其实正是“知行合一”中的“知”。

分清是非,更要求我们要分清周围生活的是非。比如,有的人在父母活着的时候不孝顺,不关心父母,甚至一门心思想着把父母的财产搞到手;而在父母去世以后,则大操大办,要给父母办一个所谓“风光”“体面”的后事。而分清是非,就是要让我们弄清什么是真孝顺,什么是假孝顺。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关心他们的饮食睡眠,不关心他们的身体,不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不能以真心对待父母,那就是不孝顺;而风风光光的后事,其实已经与父母无关,只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孝顺”的名声,或是为了摆阔,纯粹是一种表演性的行为。这就是需要我们去加以辨析的,而这种分清是非的观念,也应该被我们运用到生活中、工作中的方方面面。

第三,要从小事做起。有人会说自己工作忙,生活紧张,没时间做有意义的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误解。王阳明就曾经批评过这种误解,“有一属官,因久听讲先生之学,曰:‘此学甚好。只是簿书狱讼繁难,不得为学。’先生闻之,曰:‘我何尝教尔离了簿书狱讼,悬空去讲学?尔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如问一词讼,不可因其应对无状,起个怒心;不可因他言语圆转,生个喜心;不可恶其嘱托,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请求,屈意从之;不可因自己事务烦冗,随意苟且断之;不可因旁人谮毁罗织,随人意思处之。这许多意思皆私,只尔自知,须精细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枉人是非,这便是格物致知。簿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着空。’”[5]在王阳明心中,簿书狱讼就是为学,管好簿书,问好狱讼,就是为学,就是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对于一个有志于提高自己道德修养的人来说,时时、处处、事事,都是进德修业。而且,正是要落实到每时每刻,每件事情上都严格要求自己,才能真正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也才能真正实现对社会作出贡献的志向。

从小事做起,就是从身边的事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

作为儿女,时刻关心父母的身心健康,努力让父母生活得愉快,这就是讲道德;作为父母,爱护自己的子女,关心子女的健康成长,言传身教,这也是讲道德。作为夫妻,爱自己的伴侣,关心伴侣,努力分担伴侣的负担,这就是讲道德;作为朋友,相互真诚坦荡,重情谊、守信用,尽心尽力,这也是讲道德。如果作为子女不孝,作为父母不慈,作为夫妻不爱,作为朋友不信,那就谈不上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了。

如果你是一个公务员,就认真履行职责,不滥用职权、不刁难群众、不以权谋私,在职责范围内,努力做到让群众满意、让领导满意,这就是讲道德;你是一个企业主,就要全力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使其合法合规地创造效益,并努力让你的产品,你的服务带给客户满意,同时,还要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这就是讲道德;你是一个小商贩,比如说卖油条的,就把你的油条炸好,进质量好的、干净的面粉和食用油,保证卫生,这就是讲道德;你是一个环卫工人,把马路扫干净,这就是讲道德。

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就是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你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就是知行合一。

注释:

[1] 王阳明著,王晓昕、赵平略点校《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第33页。

[2] 王阳明著,王晓昕、赵平略点校《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第108页。

[3] 王阳明著,王晓昕、赵平略点校《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第307页。

[4] 王阳明著,王晓昕、赵平略点校《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第313页。

[5] 王阳明著,王晓昕、赵平略点校《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第105-106页。

(贵州省重点培育期刊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