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内容,以产业发展为主要载体,其主要特点包括创新驱动、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和绿色发展,这些都与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深度耦合。针对目前存在的融合浅层化、保障机制不健全、产品供给质量有待提升、技术型人才匮乏等问题,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包括:遵从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加强农文旅融合规划引领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赋能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农文旅产业体系的现代转型;强化数字技术运用,促进农文旅要素优化与业态创新;聚焦人才培养,引领农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2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410346082);2024年杭州师范大学星光计划项目(XG2024G500)。
(一)农文旅融合的界定
202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1]。把农文旅融合发展作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是今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部署[2]。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农文旅融合是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文化旅游为新业态,以乡村产业升级为目标的三产融合发展新模式,它不仅能促进农村资源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还能延长农业产业链,从而推动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文旅产业融合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的广泛应用,使农文旅业态不断更新迭代,呈现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规模持续扩大、业态逐渐丰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从而为促进农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农文旅产业融合也存在融合浅层化、产品供给质量有待提升、缺乏技术型人才、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前沿科技与农业农村发展的融合,为农文旅的融合发展开辟了全新的发展路径,从而为推动农文旅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的深度融合提供重要支撑。
马克思关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经典生产理论,为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构建打下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全要素—科技—产业”的逻辑框架。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根本驱动力,依赖新型生产要素的产生及各类生产要素组合模式的优化,不断拓展农文旅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与新场景,从而推动农文旅产业实现突破性创新、融合性创新和持续性创新。
(一)创新驱动,建立农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
一是新质生产力以新型生产要素的产生为基础,推动农文旅产业的突破性创新。新质生产力能提升农文旅资源开发利用率,注重地方农文旅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应用数据技术能够分析消费者需求,从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二是新质生产力以高势能产业的耦合,推动农文旅产业的融合式创新。农文旅产业作为一种文化经济形态,其高附加值、高融合性、高渗透性的经济特性,与新质生产力所依附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天然的耦合性。三是新质生产力以科技要素的集成配置,推动农文旅产业的持续性创新。以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为代表,构成了文化科技融合推动文化创新的技术矩阵[3]。
(二)优化资源,推动农文旅产业重塑升级
一是新质生产力能够推动传统农文旅生产要素提质升级。传统农文旅产业的生产要素主要集中在食、住、游、购、娱等旅游资源要素上,而新质生产力赋能的农文旅融合产业则通过科技与创意嵌入文化要素价值转化过程中,实现文旅生产要素组合的优化与转型升级。二是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提升农文旅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树立农文旅目的地特色品牌形象,提升地方农文旅产业发展的竞争力。三是新质生产力重塑传统旅游产业生产与消费者的关系。通过构建数字化农文旅大数据服务平台、数字农文旅新场景的营造等,使消费者的需求与消费行为能够及时地反馈给企业,将传统农文旅产业单一线性的生产服务方式转变为管理服务全域整合、线上线下业务一体化、旅游资源集中营销、旅游产品与服务定制化的新模式。四是新质生产力优化传统农文旅市场体系,改善了传统农文旅产业重资产、重资源开发型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强调提升农文旅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协同水平与韧性能力。五是新质生产力强调通过品牌IP的打造及与农业、工业等多元产业间的融合,实现农文旅全产业链式、全域式经营,带动文旅产业发展从资源依赖走向创新型开发,从单一的观光游览走向综合效益驱动。六是新质生产力通过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合作平台的搭建,整合区域文旅资源,协同企业等多元市场主体,将其之间传统垂直化的合作关系转变为扇形联盟合作关系,进而完善创新文旅产品及服务的市场供给体制机制[4]。
(三)绿色发展,树立农文旅融合的生态文明观念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构建绿色生产力,为处理好产业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将生态观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引导产业形成绿色、健康的生产方式。农文旅产业本身便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底层逻辑。
农文旅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要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农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根植于地方的文化图层、服务于人的需要、涵育以人文价值为旨归的文化沃土,以发展新时代人文经济为指向建立文旅新质生产力的新的生态文明观[5]。
(四)人才支撑,为打造农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
新质生产力对新型农文旅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数字化的转型升级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对掌握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幅增长,亟待从专业性、实用性向创新型、复合型、前沿型转变。这些人才应具备本专业背景,同时掌握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能够运用先进技术推动本单位、本专业和岗位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不仅能促进其在行业层面培养数据分析和政策研究型人才,还能使其掌握行业规律,准确研判发展趋势。在业务层面,应培养具有数字化创新能力的产品研发和营销队伍;在执行层面,应培养提升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从而满足农文旅行业和企业发展的需求。
(一)遵从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加强农文旅融合规划引领和完善政策支持
农文旅产业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既有农业文化又有旅游,涉及上中下游产业,农文旅企业的发展规模、运营水平参差不齐,亟须注入创新力量,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创新体系[6]。基于以上背景,有关部门应加强战略支撑和规划引导,提供政策支持,坚持主体融合协作,以有关部门资源整合为优势,体现企业主体的产品融合作用、村民主体的积极参与、游客主体的沉浸式体验和多向度反馈,注重顶层设计,规划理念、职能、产业、市场、服务等路径的融合方针,提出“+文旅”“文旅+”等方面的创新融合模式,构建有利于农文旅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平台,尊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市场主体自主选择,兼顾有关部门与市场之间相辅相成关系(见图1)。
1.以“农”为起点,充分挖掘资源要素,构建农业全产业链
使“农业+”一产做强“接二连三”。持续推进农业科技化、集约化、生态化发展,形成高质量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例如,瑞安市积极推进高楼镇杨梅产业科技化、数字化、电商化发展,通过引进培育优质杨梅品种、升级改良杨梅种植技术、推动数字农业建设、开启线上“新零售”等模式,实现杨梅产业“强品种”“提品质”“扩销量”。在做强一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杨梅酒、杨梅雪糕等文创农特产品,打造标志性节展活动——“高楼杨梅节”及杨梅产业博物馆、杨梅主题研学等农文旅项目,不断扩大杨梅产业链,加强“高楼杨梅”品牌建设,充分发挥“小杨梅”的“大价值”。
2.以“文”为亮点,深挖文化内涵,使“文化+”擦亮乡村文化底色,传承发扬优秀乡村文脉
以“文化为魂,生态为本”的思路,加大对乡村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例如,瑞安市充分发挥平阳坑镇木活字印刷、龙舟文化嘉年华、藤牌舞等非遗的文化风采,充分发挥马屿蓝夹缬民办博物馆、汀田街道毕昇公司、鼓词馆等文化的引领作用。挖掘地方历史、民俗技艺、乡土风貌、田园风光、生产生活等乡村特色文化,让历史街区、文化礼堂、乡村博物馆、乡村民宿等成为乡村文化的空间载体,让农事活动、会展节庆、文艺展演等助力乡村文化的活态传承[7]。
3.以“旅”为焦点,高度融合产业资源,使“旅游+”发挥乡村多元价值
旅游业涉及食、住、行、游、购、娱、养(养生)、媒(媒体广告)、组(组织)、配(配套)等多个行业、多个链条渗透、连接的旅游产业系统,能够在提升游客旅游体验的各个维度中激发乡村旅游的功能与价值。例如,温州市依托塘河的生态环境优势,加快寨寮溪景区工程、马屿诗画绿港等项目建设,打造水陆游线将周边乡村和风景区串联成线,推动景村联动发展,引入水上帆船、亲子研学、乡村嘉年华、24小时图书馆等文旅业态,鼓励沿岸村民开办民宿、农家乐,以多元集聚的乡村旅游业态挖掘乡村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发挥旅游产业的桥梁纽带作用,以旅游发展为驱动促进农文旅产业与教育、康养、医疗等产业的横向融合,并加强与加工业、电商、物流、信息等产业的纵向融合,不断丰富乡村产品业态、提升乡村服务水平、创新乡村商业模式,推动乡村在市场中的发展,构建以农文旅为核心的乡村产业“圈”状格局,带动乡村相关产业的全面振兴。
(二)赋能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农文旅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
1.以新质生产力挖掘旅游资源的价值,推动农文旅经济产业的融合
优先做强国家A级旅游景区,打造旅游风格鲜明、业态特色突出的旅游产业聚集区。例如,瑞安市围绕“一村一品”战略和杜鹃花、甘蔗、猕猴桃、草莓等特色产业观光园、采摘园,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加强精品文旅线路,特色民宿村(群)布局建设。
2.以新质生产力构建高品质农文旅产品体系,提高农文旅经济产业融合的深度
遵循以体验为核心的文旅产业规律,深入实施新产业业态升级行动,增强农文旅融合的厚度。聚焦做好“旅游+”“+旅游”的业态融合发展。一方面要促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交通、商业等要素领域的深度融合,优先发展“旅游+研学”“旅游+非遗”“旅游+演艺”等。例如,瑞安市重点打造“云江悠境”“陶泉福地”“蓝海风情”三条文旅精品带,乡村研学诗意旅游线路、玉海文化游览区等。另一方面是要打造“+旅游”模式,包括“互联网+旅游”“科技+旅游”“数字+旅游”“节庆+文化+旅游”等,如瑞安市陶山甘蔗节线上线下直播、五云山革命纪念馆、采成蓝夹缬博物馆、鼓词馆非遗数字化平台等,通过旅游赋能,突破旅游的时空界限,提升品牌形象,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布局的优化。
3.以新质生产力提高旅游推介影响力,增加农文旅经济产业融合的广度
开发具有发展潜力的旅游IP,挖掘和转化IP应用,利用大数据技术,将潜在旅游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旅游消费。例如,瑞安龙舟文旅IP“隆隆龙”,借助网络新媒体和旅游达人社群的宣传矩阵,开发了一条以农、旅、文、体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树立了“山海画卷·书香瑞安”的文旅金字招牌。
(三)加强数字技术运用,促进农文旅要素优化与业态创新
以数字化、智能化为创新方向,大力发展农文旅数字融媒体,积极运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构建一站式智慧文旅综合服务平台,打造一批集休闲、娱乐、观光等为一体的数字文旅品牌,实现农文旅的可持续发展。
1.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利用增强现实技术(AR)、虚拟现实技术(VR)、元宇宙、人工智能(AI)等新兴技术,创造沉浸式体验,如虚拟导游、历史场景重现,增强游客的互动性和体验感。通过数字化手段,将传统文化以更生动的形式传播给公众,如数字展览、在线文化课程等。科技为艺术创作提供新工具,艺术家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创作新颖的艺术作品,拓宽艺术表现的范围。例如,建设肇平垟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做大红色文化数字旅游。传统的红色文化传播大多通过参观纪念馆、革命旧址、观看红色影视作品等形式实现,单一的文化传播形式并不能生动地刻画、深入地表现红色文化特有的精神内涵。大数据时代,全息投影、5D、虚拟现实技术(VR)、数据库等技术的应用,以及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短视频等平台的兴起,为实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
2.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装备与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型
开发智能旅游装备,如智能导览机器人、多语言翻译设备,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效率。对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数字化处理,建立全面的文化资源数据库,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资源配置。开发数据驱动系统,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消费者行为,为文旅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实现精准服务。
[1] 王海波.文旅产业为乡村振兴赋能铸魂[J].当代广西,2022(6):43.
[2] 石培华,赵云,程思嘉.交旅融合:概念分析、实践演进与研究进展[J].未来与发展,2023(5):16-25.
[3] 于帆.文化新业态快速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N].中国文化报,2023-07-22(1).
[4] 裴文.以绿色发展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J].经济,2024(5):26-29.
[5] 李军芳.西部地区旅游产业人力资本投资实证分析[J].旅游纵览,2014(6):232-234.
[6] 朱金宜.中国旅游惠民富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05-30(11).
[7] 付安玲,肖朝霞.大数据时代红色文化的数字化变革与实现路径[J].红色文化学刊,2022(1):7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