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东北地区边境旅游逐步兴起并与边境贸易伴生发展。然而,当前东北地区边境旅游仍面临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挑战。鉴于此,文章提出了健全边境安全管控体系、深化跨境经济协同合作、推动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策略,旨在提升边境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安全治理能力,实现边境旅游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推动东北边境地区的全面振兴。
关键词:东北地区;边境旅游;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前沿,边境地区是经济发展的窗口,其安全性是国家整体安全的重要保障。东北地区与俄罗斯、朝鲜、蒙古三国接壤,跨境人员流动频繁,经济与文化交流密集,因此面临诸多安全隐患,如非法跨境活动等,给地区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明确了从多维度保障国家安全的要求。东北边境地区的旅游发展必须放在国家安全的大框架内,在确保安全稳定的同时,推动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
(一)萌芽阶段(1978年—1991年):边境旅游与边境贸易寄生发展
1978年改革开放的启动标志着中国边境地区逐渐向外开放,东北边境城市开始进行边境贸易和人员交流。此时,边境旅游尚未形成独立的产业形态,更多的是伴随着边境贸易和探亲访友等交流活动逐步萌芽,如1982年中朝恢复边境贸易会谈,1985年丹东市与朝鲜新义州的互访等推动了跨境旅游的初步尝试。随后,1987年,辽宁省丹东市开通“丹东—新义州一日游”路线,成为中国最早的边境旅游线路。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的边境旅游并未真正形成规模,其发展依赖于边境贸易的支撑,呈现出典型的“寄生发展”特征。旅游者主要为边民,旅游活动规模小、政策不统一,且基础设施不完善。
(二)起步阶段(1991年—2000年):边境旅游与边境贸易共生发展
1991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东北边境地区的旅游业开始进入起步阶段。1992年,国务院进一步对外开放黑河等四个边境城市,推动边境贸易和旅游共同发展。在此阶段,边境旅游逐步摆脱对边境贸易的完全依赖,开始与贸易形成互相促进的关系。边境贸易的发展带动了跨境购物等旅游形式的兴起,促进了边境地区的经济活跃。然而,跨国旅游和一些边境地区的非法贸易也抑制了旅游业的规范发展,造成旅游市场的混乱。为应对此问题,1993年国家对边境旅游进行整顿,1996年国务院出台了《边境旅游暂行管理办法》,并于1997年正式实施,进一步规范了跨境旅游行为,促使边境旅游与边境贸易的“共生”关系更加稳固。
(三)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边境旅游与边境贸易伴生发展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家对边境地区的日益重视,边境旅游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2001年《全国兴边富民行动规划纲要》强调利用丹东、黑河、满洲里等沿边城市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推动对俄、对朝、对蒙的边境贸易与旅游合作。东北地区边境城市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边境旅游逐渐从简单的跨境购物、观光游,发展为集度假、文化、购物等于一体的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在此阶段,边境旅游和边境贸易呈现出“伴生发展”的局面,二者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成为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1]。
(一)社会经济因素
东北地区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水平对边境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基础设施、服务业、交通网络等方面与内地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一些边境城市尽管具备丰富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但由于旅游设施不完善、接待能力有限,难以吸引和留住更多游客。另一方面,边境地区的社会服务体系相对不健全,导致旅游业相关服务的质量不足,影响了游客的体验和满意度,制约了边境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2]。
(二)社会文化因素
东北边境地区的文化多样性既是旅游业的宝贵资源,也是发展瓶颈。其一,边境地区的文化认同感相对薄弱。跨境文化交流较少,使得文化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整合和利用。其二,边境旅游的文化产品开发深度不足,未能充分挖掘当地文化的独特性,导致旅游产品的同质化问题较为严重。文化传承与现代旅游需求之间的脱节,影响了游客的深度体验与参与感[3]。
(一)健全边境安全管控体系,筑牢旅游发展安全屏障
边境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是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边境安全管控体系,可以筑牢边境旅游发展的安全屏障,保障旅游活动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进行。全方位的边境安全管控体系可以从入境时、在境期和出境后三个阶段进行构建,以全面保障旅游活动的安全。
在游客入境时,边境口岸管理部门和海关是主要责任主体。口岸管理部门需利用现代化的安检技术和生物识别技术,对入境人员进行严格的身份验证和风险评估,确保所有入境人员的合法性;海关部门则需要加强对其携带物品的检查,防止违禁品或非法物资流入。游客进入境内后,旅游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承担安全管理的主要职责。旅游部门应建立实时监控和安全保障机制,在重点旅游景区和跨境线路上配备足够的安保力量,确保游客的安全;地方政府则应与安全部门和应急管理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便于掌握游客的动向,确保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快速找到游客并处置。在游客出境后,口岸管理部门应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记录其离境时间、目的地和具体行程,确保离境信息的准确性。出境数据应及时反馈给相关的跨边境管理部门,与邻国同步对离境人员进行信息核对,防止漏检。同时,旅游部门可建立游客反馈机制,调查其在边境地区的安全体验和潜在风险,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边境安全管理体系。
针对东北不同地区的边境特点,实施差异化管理,确保不同边境地区的旅游活动都能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下进行。如对于中朝边境,边境口岸和地方政府需特别重视突发事件的应对。相关部门应通过定期的联合安全演练来强化应急反应能力,同时在旅游高峰期增加巡逻和安保力量。对于中俄边境,由于贸易和人员往来频繁,边境管理部门需建立跨境打击非法活动的联合巡逻机制,同时通过共享安全信息平台,及时监控边境动态。在黑河、满洲里等对俄边境城市,地方政府可进一步推动跨境安全合作,设立双边安全委员会,负责边境旅游安全事务的协调。对于中蒙边境,由于边境地区人口稀少、地形复杂,地方政府应加强边境监控基础设施建设,如部署无人机监控、卫星监控等现代化技术,确保全面监控。同时,应建立与蒙古的跨境应急联动机制,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响应和处置。
(二)深化跨境经济协调合作,增强边境区域经济韧性
经济韧性是保障边境地区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推动跨境经济的协同合作,增强边境区域的经济韧性,不仅可以增强边境地区的经济活力,还能为边境旅游提供稳定的经济基础。
一方面,边境地区需推动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涵盖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路等方面。铁路方面,边境地区应与邻国共同规划建设高效的跨境铁路通道,如中俄间黑河至布拉戈维申斯克的铁路大桥,进一步连接中国铁路网与俄罗斯的铁路系统,提高货运和客运效率。公路方面,应完善现有的跨境公路网络,尤其是在黑河、满洲里等边境口岸城市,通过修建快速公路直通邻国,提升物流效率,促进边境贸易和旅游发展。航空方面,应加强边境地区与邻国主要城市的航线联通,开辟从东北边境城市到俄罗斯、蒙古、朝鲜的航班,便利跨境商务和旅游出行。水路方面,应开发利用江河航运,如黑龙江与阿穆尔河航道,开通更多水路运输线路,推动沿河港口的现代化建设,提升水上运输能力,促进边境贸易与物流通畅。
另一方面,边境地区应建立完善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以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需求,提升整体旅游体验,助力边境旅游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在住宿方面,边境地区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游客需求,建设多层次的住宿设施。如在高端市场,可以建设星级酒店和度假村,在边境口岸城市和热门景区,提供国际化的服务标准;在中端市场,可以开发特色民宿和精品酒店,结合当地的民族文化,如朝鲜族文化、蒙古族文化等,营造独特的住宿体验,吸引游客。同时,应完善边境地区经济型酒店或青年旅舍的建设,为背包客和自由行游客提供性价比高的住宿选择。在餐饮方面,应推动边境地区的美食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为此,边境地区可以推广本地传统美食,如延边的朝鲜族料理、满洲里的俄式餐饮、蒙古风味餐,打造“边境美食旅游”品牌。在此过程中,应注重餐饮服务的安全和卫生管理,制订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提升餐饮业的规范化水平。为了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边境城市还应建立国际游客服务中心,提供文化介绍、旅游路线咨询、票务预订等服务,确保游客获得一站式的优质体验。
(三)推动内外文化交流融合,提升边境旅游文化软实力
丰富文化产品、推动内外文化交流,不仅能增强区域的吸引力,还能有效巩固国家文化认同,提升社会凝聚力。
边境地区应根据文化特色,推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和体验项目。其中,中朝边境可以开发基于朝鲜族文化的文创产品与旅游项目。例如,延边可以推出朝鲜族的传统服饰、饮食和舞蹈体验活动,游客可以亲自体验朝鲜族传统的节日活动,和打糕、冷面等饮食文化,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文化体验项目。中俄边境可以结合俄罗斯文化和赫哲族文化,开发具有特色风情的手工艺品和文创产品。例如,黑河市和满洲里可以将俄罗斯传统的套娃、赫哲族的鱼皮画等艺术品整合,开发具有浓厚文化特色的纪念品,同时结合俄式建筑与美食,设计文化旅游线路,为游客提供深度的文化体验。中蒙边境的文化产品可以围绕蒙古族的游牧文化展开,推出蒙古包住宿体验、传统骑马射箭活动等项目,让游客深度体验蒙古族生活。
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是深化边境文化融合的重要手段。边境地区应加强与邻国的文化互动,定期举办中俄、中朝、中蒙的文化交流活动。其中,中朝边境可以举办中朝边境文化节,邀请朝鲜艺术团体与延边的朝鲜族表演团队共同进行音乐、舞蹈和民俗表演,促进中朝文化的双向交流。此类活动不仅可以吸引国内外游客,还能展示两国文化的共通性与差异性,增强区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中俄边境,黑河和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可以共同举办“中俄文化艺术节”,包括双边的文化交流、艺术展览和文化论坛,推动两国民间文化互动。满洲里可以定期举行俄式婚礼文化展示,吸引更多游客体验中俄边境的独特文化。在中蒙边境,二连浩特和蒙古国的合作可以围绕“茶叶之路”文化节等传统活动展开,通过举办蒙古族传统摔跤比赛、马术表演等大型活动,展示蒙古族文化的魅力,吸引国内外游客,推动中蒙两国文化的深度交流。
综上所述,东北地区边境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安全、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入手,通过健全边境安全管控体系,确保旅游活动在稳定、安全的环境中进行;通过深化跨境经济协调合作,增强区域经济韧性,推动旅游与经济的良性互动;通过加强文化安全治理,丰富文化产品,推动内外文化交流,提升边境旅游的影响力。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推动边境旅游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助力边境地区的安全、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为国家安全和区域繁荣提供有力保障。
[1] 甘静.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地域系统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6:37.
[2] 崔哲浩,吴雨晴,张俊杰.国家安全视域下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发展研究[J].中国生态旅游,2022(3):429-441.
[3] 李婧.边境旅游对国家文化安全影响测度及治理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