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推广助力乡村旅游发展及措施

2024-12-25 00:00:00蒋小玉
旅游纵览 2024年9期

摘 要:普通话推广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既消除了语言障碍,又提升了旅游服务质量。随着游客文化体验需求的增加,普通话作为沟通工具,为推动乡村文化对外传播、促进双向文化互动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同时,普通话推广有助于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提升旅游服务标准和多元化旅游业态,增加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然而,普通话推广也面临着培训资源不足、服务体系不健全等挑战,亟须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通过优化推广策略和健全培训体系,普通话的推广不仅能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也将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和经济繁荣。

关键词:普通话推广;乡村旅游;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新疆石河子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项目“石河子旅游人员综合素质提升”。

引言

普通话是全国范围内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普通话的推广不仅关系到游客与当地居民之间的有效沟通,更是推动乡村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1]。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旅游业逐渐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一、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普通话推广的重要性

(一)消除语言壁垒,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

乡村地区的游客来源日益多样化,游客来自不同语言背景。然而,许多乡村地区的服务人员主要使用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与讲普通话的游客交流不畅,导致游客在获取信息、享受服务、体验当地文化时面临沟通困难。这种语言障碍降低了游客的旅游体验,还限制了景区的市场潜力和经济效益。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语言,具备高度的普及性和规范性,其推广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促进旅游服务的标准化与一致性[2]。在普通话普及率较高的乡村景区,游客满意度和重游率明显较高。这种良好体验源于更好的服务沟通,还表现在旅游解说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文化体验的深度增强。普通话的推广使得服务人员能够更加自如地向游客介绍当地的自然资源、文化遗产及特色产品,进一步增强了景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二)促进文化双向互动,推动乡村文化对外传播

普通话在乡村旅游中的推广消除了语言障碍,还为推动文化双向互动提供了必要的桥梁。通过普通话,当地居民可以更加规范、系统地向外来游客介绍当地的历史、习俗、工艺和文化遗产,使得这些地方性文化不再被局限于方言圈内,而是能够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开来。普通话的普及使得乡村文化获得了跨地域的传播渠道,避免了因方言差异而导致的文化误读或不完整传递。这种语言的规范化,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还能够在全国甚至国际范围内提升乡村文化的认知度与影响力。与此同时,普通话的推广使得外地的游客能够更加便捷地与当地居民互动和交流。这种文化互动,外来文化和乡村本土文化相互影响与交融,提升了游客的体验,也为乡村文化的创新提供了动力。

(三)助力乡村经济可持续增长,打造多元化旅游业态

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语言,能够有效促进乡村旅游目的地与更广泛的市场进行无障碍沟通,吸引更多外地游客,也为本地特色产品和服务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无障碍的交流沟通,使乡村能够将当地特有的手工艺品、农业产品以及生态旅游项目推向全国,甚至国际市场,从而提高产业的附加值。此外,普通话的普及还为乡村旅游业态的多元化创造了条件。通过普通话的使用,当地服务人员能够更自如地参与旅游解说、文化表演等专业服务活动,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感,并提升服务的规范化水平[3]。这为游客提供了更丰富的旅游内容,还促进了乡村经济结构的优化,使其从单一的农业依赖逐步转向包括生态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在内的多元化发展模式。普通话的推广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有效支持了乡村旅游业的创新与升级。

二、普通话推广助力乡村旅游发展的困境

(一)方言根基深厚,普通话推广难以深入

普通话的推广在某些乡村地区面临显著的挑战,尤其是方言根基深厚的地方。方言是当地居民日常沟通的主要工具,也是承载地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因此,许多乡村居民对普通话的推广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认为普通话的普及可能会削弱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这种文化上的根深蒂固使得普通话推广难以深入,特别是在语言习惯相对固定、较为年长的居民群体中,普通话的普及速度缓慢,推广成效有限。此外,方言和普通话在语音、语法和表达习惯上的差异,使得部分乡村居民,尤其是年长者,难以在短期内适应普通话的使用。这影响了他们参与乡村旅游相关工作的能力,也在沟通上阻碍了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在一些方言较为强势的乡村地区,普通话推广的效果与当地文化认同,居民的接受度存在一定冲突。尽管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率已经达到约80%,但在部分偏远乡村地区,这一比例依然较低。

(二)培训资源稀缺,推广体系覆盖不足

在许多乡村地区,普通话的推广受制于资源的稀缺与推广体系的覆盖不足。这种资源匮乏体现在多个层面,包括专业培训师资的短缺、教育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以及普通话学习材料的匮乏。乡村地区缺乏系统性的普通话培训机制,特别是针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资源更加有限。由于乡村学校和培训机构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和其他支持,许多旅游从业者无法接受持续的普通话教育,这导致了从业者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和游客的满意度。尽管政府推行了一系列促进普通话普及的政策,许多乡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依然缺乏完善的推广体系[4]。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薄弱,网络教育资源不足,难以通过现代化手段进行普通话推广。与城市地区相比,乡村的普通话培训参与率和推广效果明显落后。根据 2022年1月,教育部等3部门印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科学组织全国普通话普及情况抽样调查。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45个县域,涵盖各民族、各行业。调查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达到80.72%,但仍然存在普及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其中16个省份的普通话普及率超过85%, 9个省份的低于80%,其中,民族地区、偏远农村地区是重点区域。这种不平衡影响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加大了城乡之间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普通话推广体系的完善不仅需要加强资源投入,更需制定针对性的推广策略,以确保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能够有效提升普通话能力,从而推动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语言需求错位,游客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语言需求的错位导致了游客服务质量的参差不齐,成为普通话推广的一大困境。许多游客期望在乡村景区中获得优质的服务体验,尤其是在沟通和导览环节,他们更倾向于使用普通话。然而,许多乡村地区的服务人员由于普通话水平有限,难以有效传达信息。这种沟通障碍影响了游客的体验,还削弱了乡村旅游的整体吸引力。这种语言需求的错位体现在服务质量的不均衡上。部分景区的服务人员普通话水平较高,能够提供专业化的导览服务,增强游客的文化参与感与满意度;而另一些景区由于缺乏有效的普通话培训,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导致游客体验的落差。普通话使用的不规范,推广的不普及,直接影响了乡村旅游的服务标准化,削弱了游客的重游意愿。

三、普通话推广助力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

(一)尊重文化多样性,融合方言与普通话推广

在推广普通话时,不应完全替代方言,而应通过融合的方式,使两者互补共存。尊重和保留方言,普通话的推广能够得到更多乡村居民的支持,避免文化冲突。在推广过程中,普通话可以作为跨地域交流的主要语言,方言则继续在本地文化传承中发挥作用,从而保证乡村文化的多样性和活力。融合推广能够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也能够让游客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背景,促进文化的双向传播。这种语言融合策略有助于在保持乡村文化特色的同时,提升整体的旅游吸引力。

在实际操作中,方言与普通话的融合推广可以通过多种措施来实现。首先,地方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可以在景区内设置双语标识,既包括标准普通话,也包括本地方言的表达。例如,在地方文化遗产展示区域,标识牌可以用普通话介绍文物的背景和历史,同时加入方言的发音或词汇,帮助游客更好地理解该文化的地域特征。这样,既推广了普通话,又尊重了方言作为文化载体的地位。其次,在乡村旅游培训课程中,普通话培训可以与方言保护项目结合。乡村导游和服务人员可以通过普通话讲解核心内容,如旅游解说和服务流程,但在特定的文化场景中,可以加入方言表述,增加互动的亲和力和地方特色。例如,某些以方言演绎的地方戏曲或民间故事可以辅以普通话的解释,以方便游客理解。这种双语言推广方式有助于提高服务人员的普通话水平,也能够增强他们在文化传承中的参与感。

最后,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推广普通话与方言融合的内容。利用短视频平台或直播,展现乡村居民用普通话和方言进行日常交流的场景,尤其是结合当地特色的风土人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这样可以吸引更多观众关注乡村旅游,不仅提升了普通话的推广效果,也让方言得以通过现代媒介保存和传播。

(二)加强资源倾斜,健全基层普通话培训体系

当前乡村地区在普通话普及上面临的一个核心挑战是资源的分配不均和培训体系的不健全。有效推广普通话,必须加强资源的倾斜,将更多的财政、师资和技术支持引入乡村,确保培训能够覆盖到最基层的服务人员。资源倾斜不仅是物质的投入,还包括政策导向和实施力度,使得乡村旅游从业者能够获得持续、系统的普通话培训。这种资源调配能够帮助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提升语言能力,从而有效应对旅游市场需求,提高与游客的互动和服务质量,最终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资源倾斜与建立健全培训体系,首先,地方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乡村地区的普通话培训项目。这些资金可以用于聘请普通话培训教师、购买教材和设备,并定期组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确保培训的效果。例如,某些省份已经通过与教育部门合作,建立了在线学习平台,使得乡村从业者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普通话学习,随时参加在线课程和测试。这不仅降低了培训的成本,也提高了覆盖率和参与度。其次,基层培训体系的建立还需要多方协作。例如,乡村旅游企业与当地高校合作,可以定期开展短期普通话培训班,为从业者提供集中的语言培训,特别是针对一线服务人员和导游。培训课程应结合实际工作场景,通过情境化教学帮助从业人员在实际中运用普通话。同时,政府可以通过激励机制,如证书认证、晋升机会等,鼓励从业者参与培训,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三)优化服务标准,提升游客沟通与体验质量

普通话作为全国的通用语言,能够在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之间建立起语言桥梁,使乡村旅游服务更加专业化,同时确保了地方文化能够在游客中得以传播。优化普通话服务标准,不仅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手段,更是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例如,地方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可以编写服务标准手册,明确从业人员在不同服务场景中的普通话使用要求,如景区讲解、游客咨询和投诉处理等具体环节。通过这些标准化的服务规范,能够有效保证服务质量的一致性。此外,还可以引入科技手段来辅助普通话的推广和使用,开发多语种智能导览系统,游客可以通过语音识别技术获取标准的普通话解说,同时系统支持对地方方言或外语的实时翻译。这种技术与语言服务结合的方式,为游客提供了更高效的沟通工具,还确保了他们能够在不同语言环境中享受交流畅通的旅游体验。与此同时,针对服务人员的定期普通话培训和考核,也应当成为标准化服务的一部分。通过将普通话应用水平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可以激励从业者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进而推动整体服务质量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普通话的推广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多个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优化服务标准、健全普通话培训体系以及尊重地方文化多样性,普通话不仅能够帮助消除沟通障碍,还能推动乡村文化的对外传播和旅游业态的多元化发展。这些策略的实施,促进了乡村旅游的规范化和专业化,也为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同时,在推广过程中,只有结合当地特色,合理分配资源,才能真正实现普通话推广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从而推动乡村旅游在国内外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双重繁荣。

参考文献

[1] 李文静,黄竞漪,张杰.普通话推广助力乡村旅游发展及策略研究——基于陕西省袁家村和王上村的对比分析[J].漫旅,2022(24):19-22.

[2] 李明.提高普通话水平助推海南美丽乡村建设[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7(11):148-149.

[3] 马金丹,邱大林,李蔚.推广普通话助推乡村旅游——以保山市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地为例[J].东方娱乐周刊,2022(11):174-176.

[4] 李秀卿.构建旅游扶贫与普通话普及联动共进机制的思考[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