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和旅游之间的融合发展,是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举措,二者之间的融合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在理念、职能、资源、产业、技术等领域的深层次融合。与此同时,如何推动公共文化的发展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文章将着重对文化和旅游融合背景下,依据公共文化发展的新要求,对公共文化发展的品质化、精准化、特色化进行初步研究和探析。
关键词:文旅融合;公共文化;精准化;智慧化;特色化
中图分类号:G249.27 文献标识码:A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产物,二者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结合或嫁接,而是深层次的相互渗透,把两个看似独立的个体,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诚然,二者不是所有层面的元素都能融合在一起,因此,应该针对文化和旅游的各自特征,求同存异,不能融则不融。文章针对文旅融合对公共文化发展的新要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该背景下推动公共文化发展的对策进行着重要研究和分析。
(一)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元化
公共文化是人人参与文化、享受文化、创造文化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以政府为主导,且具有公益性特征的文化属性[1]。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公共文化是人们在旅游中参与文化、享受文化、创造文化的一种体验过程,因此,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应向多元化发展。例如,在旅游过程中构建“旅游+”的模式,在文化的享受过程中构建“文化+”的模式,需要指出的是这两种模式不是在文化和旅游基础上进行简单相加,而是通过文化和旅游的相互渗透,在原来公共服务基础上的拓展延伸,从而推动多元化公共文化形态的产生,创造出多元化的公共文化产品,以此满足不同群体因为个体差异而产生的不同文化需求。
在此基础上公共文化服务手段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一种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智慧文化服务应运而生。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等,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手段,增强人们的文化体验感。拓宽文化创意空间,在旅游中增强文化赋能,通过个性化推荐、创新文化资源展示等方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从而更好地传播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增强地方文化和旅游的外部影响力。
(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精准化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要求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要精准化。在文旅融合基础上,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要避免泛化特征,不能一味追求统计数字,如公益演出场次、参与旅游的人次,参与阅读的人数等一系列只关注数量的供给服务。公共文化的对象是人,人们因为参与、享受、体验公共文化而增长了知识和才能、获得了美好的体验感,从而实现为全体人民谋福利,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和旅游需求[2]。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公共文化发展的新要求是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实现精准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数字化的诞生就是了解、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一种手段[3]。通过云计算等指导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活动的策划、旅游资源的开发等,精准化地解决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与数字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三)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特色化
文化和旅游具有差异化、区域化的特征,这就要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能普遍化、一刀切,要根据当地区域特征、民风民俗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发展,要将旅游元素吸纳到公共文化服务中来,从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特色化,并不断创新。例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空间可以将满足人们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设施打造成城市建设的文化地标,研发适合旅游需求的文创产品,开发具备旅游信息咨询功能的旅游目的地,为人们提供暂时逗留和休闲的场所,实现由提供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阵地,向文旅融合发展的多功能空间转型。同时,要发挥当地文化资源的优势,根据当地的特色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根据文化特点加强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加强对当地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整理,对文化和旅游产品进行定位,并且做到文化资源综合保护和合理开发同时进行。
目前有许多景区通过开展文化项目进景区、演艺进景区、非遗进景区等活动,拓展了旅游发展空间,这是文旅融合带来的公共文化发展变化的鲜明特征,也是围绕理念、职能、资源整合、产业、科技等几个方面所展开的深度融合。
近些年来,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公共文化发展工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针对文旅融合对于公共文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仍然需要关注一些现实问题,如公共文化产品内容缺乏创新性、供给方式缺乏精准性、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特色化不够等,这些问题导致公共文化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公共文化产品内容缺乏创新性
如果公共文化产品不能注重群体差异性,也就谈不上公共文化所要求的文化权益均等化,更与文旅融合对于公共文化的新要求不符,而且会使这些公共文化产品停留在文化和旅游分离的层面。例如图书馆这类公共区域,图书种类陈旧单一,图书质量差,藏书数年甚至数十年不更新,几乎无人阅读,留下的只是一些公共设施面积的数据和面子工程。此外,缺乏区域旅游文创产品的开发。文创产品的开发一定要保持本土文化特色,同时又能促进旅游业发展,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体验文化、享受文化。
(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缺乏精准性
文旅融合对于公共文化发展的新要求之一就是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要精准化,目前从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以及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上来看,仍存在不足。一是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流于表面,而真正关注人们对于文化需求的、用来调整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少之又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一定是有需求的,如果没有明确群众需求,只是政府单方面的供给,是没有精确性的、填鸭式的粗放供给,这就造成了文化资源的浪费。二是文化和“旅游+”模式的体验式供给少。针对群众个体差异性的均等化供给少,仍停留在政府买单的传统灌输模式,而对于文旅融合要求的将公共文化变成一种人们自觉文化行为的供给则没有,这种文化行为一定是建立在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追求所产生的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更具精准化、互动式、体验式等特点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三)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特色化不足
目前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力度不足,其特色化不明显,多地公共文化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形式则存在同质化现象。人们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在文化享受方式、文化体验模式、文化分享模式等方面的感受大同小异,而获得的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满足感、幸福感较少。这是由于真正用于公共文化产品开发的专项资金较少,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等。公共文化服务的特色化之路,不是简单流于表面,而应当是将旅游进行文化赋能,如依托地方生态环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关建筑的设计、旅游线路的设计、景区内外的公共交通、标识系统等要凸显地方特色,尽可能增加地方文化特色产品和服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品质。在此基础上,要融入生态理念,从而增强人们的文化体验感、幸福感和满足感。
针对当前形势下公共文化发展所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应该结合文旅融合对公共文化发展的新要求,寻根溯源,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以“融”为基点,推动公共文化的“文和旅”双轨高品质发展
以“融”为基点,推动公共文化的“文和旅”双轨高品质发展对于解决目前公共文化发展中内容和形式单一、多元化不足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应围绕文化和旅游的理念、职能、资源、产业、科技等方面展开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融合,不是单一对文化资源进行旅游产业化的开发,而是以发展的目光,以文化和“旅游+”的模式,加强文化和旅游的相融共生、互利共赢,以资源整合为抓手,以地方文化特色为关键要素,推动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和特色化,借助科技等手段带来公共文化的呈现方式和体验感受的颠覆性改变。
其次,公共文化的建设和布局,要以多元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的,切实增强“以文化人”“以文化城”的效果[4],梳理优秀文化旅游资源,解放思想,鼓励多种文化形式的发展,最大程度地催生出兼具文化和旅游双重属性的新业态。应摒弃传统的泛化理念,建立更加完善的公共文化发展的内部考量和外部测评机制。在旅游资源开发中,通过公共文化产品的创新式发展和文创产品的研发,以旅游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从而构建公共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并实现“文和旅”的双轨制高品质发展。
(二)以智慧化为手段,实现公共文化发展的精准化
公共文化归根结底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如何实现公共文化发展的精准化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也是能否实现公共文化高品质发展的关键所在。第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了解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找准方向,更加精准地指导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完善服务方式,更新服务手段,不以量化为指标,而以品质化和精准化为发展方向。第二,借助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VR)、人工智能(AI)等,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旅游体验感,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同时,借助技术手段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展示方式,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第三,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数字化建设,缓解当地的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使得文化资源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更好地实现公共文化的发展。建成文化共享工程中心,建成数字资源库;开放多种数字资源;同时采购更多数字资源,拓展线上资源体验空间。
(三)以因地制宜、生态化为目标,走公共文化特色发展之路
所谓因地制宜、生态化,就是立足于本区域内、地区内,根据当地的文化特点,以及风土人情、地理特征、历史传承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开发既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又具有文化和旅游双重属性的公共文化产品。第一,拓宽公共文化产品资金投入渠道,引进专业人才,形成完善的公共文化产品生产机制,组建创作团队,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第二,注重对传统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注重旅游资源的生态性保护,以及旅游资源的文化赋能。同时,注重对当地特色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全力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产品。第三,加强文化和旅游的资源整合,实现文化资源的旅游化和旅游资源的文化化,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优势,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和研发,从而更好地释放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以因地制宜、生态化为目标,走公共文化特色发展之路,是解决当前公共文化发展中遇到的特色化以及创新性不够等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切实有效实现公共文化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是文旅融合所带来公共文化发展的核心要义。文旅融合不是将传统文化和旅游资源进行简单嫁接,而要在“融”的基点上,兼具时代性和人文特点。
总之,文旅的融合对于公共文化的发展既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给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公共文化如何解决当下遇到的问题,以及公共文化未来如何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一定是站在文旅融合的“融”的起点基础上,推动公共文化向多样化、精准化、智慧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全面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局面,增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体验感和幸福感,从而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1] 陆和建.公共文化服务与图书馆社会化管理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20(7):4.
[2] 杨志纯.以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助力文化强省建设[J].群众,2020(5):44-45.
[3] 吴丽云.深化文旅融合 增强民众文化获得感[N].中国旅游报,2019-11-11(3).
[4] 刘佳宜.文化馆服务需求导向探究——群众文化需求与当前文化馆服务之间的矛盾及解决方法[J].大众文艺,2020(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