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乡村旅游绿色发展是落实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选择。如何在绿色发展理念下发展高质量的乡村旅游,关键在于认清绿色发展和乡村旅游的内涵,明确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并探索其发展路径。文章从主要内涵、发展意义以及乡村旅游的特点等方面,对绿色发展理念和乡村旅游的相关理论概念作了梳理和阐释。通过对石城县乡村旅游发展等相关案例进行剖析和总结,提出政府应该加强统筹规划,以科学规划为基础做好顶层设计,创新发展模式,不断挖掘特色产品、打造绿色旅游品牌,旨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以确保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关键词:绿色发展;路径;乡村旅游
中图分类号:G59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绿色发展视域下广西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2024KY2013)。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绿色发展与乡村旅游的融合成为必然趋势。绿色发展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可持续的资源基础和生态保障,乡村旅游则为绿色发展提供了经济动力和社会价值。乡村旅游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地纷纷挖掘乡村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但乡村旅游在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诸如部分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中存在生态环境被破坏、旅游产品同质化、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实现绿色发展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对于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旨在探索绿色发展理念如何更好地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通过对绿色发展与乡村旅游融合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分析,提出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建议。具体而言,文章将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产业融合、社区参与等方面入手,探讨绿色发展理念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时,文章也将为政府部门制订乡村旅游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促进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
(一)绿色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1]。在生态保护层面,绿色发展强调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包括保护森林、湿地、河流、海洋等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在资源利用方面,绿色发展要求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通过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2]。在经济增长层面,绿色发展追求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主张通过发展绿色产业、推动绿色创新,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绿色产业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生态农业、绿色制造业等,这些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潜力,能够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绿色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它将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处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顺应新时代潮流,绿色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乡村旅游的概念与特点
乡村旅游是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3]。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吸引力,表现在两个层面:首先,田园风光如广袤的田野、错落有致的农舍等,引人入胜让游客远离城市的喧嚣;其次,民俗文化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力之一,各地的传统习俗、民间艺术、特色美食等,给游客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区为旅游目的地,以乡村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农业生产、民俗文化、乡村生活等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乡村旅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自然性与生态性相结合。乡村旅游依托乡村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如森林草地、河流湖泊等,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感受生态之美的机会。二是以乡土性与文化性为纽带。乡村旅游以乡村的乡土文化为核心,包括乡村的民俗风情、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农耕文化等。这些乡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所在,能够吸引游客体验乡村生活、了解乡村文化。三是参与性与体验性较强。乡村旅游强调游客的参与和体验,游客可以参与农业生产活动,如采摘水果、种植蔬菜、养殖动物等;也可以体验乡村生活,如品尝农家美食、住宿农家客栈、参与民俗活动等。通过参与和体验,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感受乡村的魅力和特色。四是季节性与地域性明显。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的特点,不同的季节乡村的自然景观和农业生产活动有所不同,如春季的花海、夏季的瓜果、秋季的丰收场景、冬季的冰雪等,不同地区的乡村在自然景观、民俗文化、农业生产等方面存在差异。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和绿色发展相辅相成,地方应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特征和乡村旅游发展基础性优势,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以江西省石城县为例,石城县位于江西母亲河赣江的源头,拥有林地180.4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5.9%,赣江源村等6个行政村入选国家森林乡村。该县坚持“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策略,深入挖掘和利用自然生态、传统文化等特色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新业态。例如,当地的石门村是世界最濒危鸟类蓝冠噪鹛的栖息地,当地专门成立了护鸟队以加强对濒危物种的动态监测,保护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让石门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名片”。在2022年,该村共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最多一天接待游客1万余人次。
2023年,石城县累计接待游客6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57亿元。通过乡村旅游示范区的创建,乡村温泉康养、休闲度假等绿色旅游业态在石城县迸发出无限生机和活力,石城县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偏远山区小县发展成为具有较高人气和热度的旅游目的地。由此可见,生态保护带来的品牌效应,使得石城县在众多乡村旅游目的地中脱颖而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探寻自然之美。石城县探索出了一条以乡村旅游拉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绿色发展之路。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乡村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出行的新宠,各地政府纷纷出台各种措施,打造当地的乡村旅游产品。但在发展乡村旅游产品过程中,部分地区出现建设标准化、同质化以及过度开发等问题,导致乡村旅游项目最终失败。因此,应清醒地认识到绿色发展理念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风险与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乡村旅游建设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导致发展无序。很多乡村旅游项目缺乏特色,往往看到某个旅游项目盈利后很快上马类似项目,旅游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出现盲目建设、重复开发等问题,经营者为了争夺客源往往忽视可持续性发展,导致区域内的乡村旅游项目形成恶性竞争。有的旅游项目为了追逐商业利益对环境进行过度开发,造成水土流失,破坏了该地区的乡村生态环境和原有的风貌特色。
其次,政策扶持力度不足限制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项目通常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宣传推广等方面。如果没有足够的政策扶持,投资者可能会因风险过高对此望而却步,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再次,文化内涵挖掘不深以及特色打造不足。很多乡村旅游地缺乏对本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特色打造,导致旅游产品单一,缺乏乡村民俗风情和地方特色,游客在乡村旅游地体验不到独特的文化魅力,也就难以维持乡村旅游地长久的吸引力。
最后,基础设施薄弱也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瓶颈。与城市旅游中能提供齐全、便利的设施相比,乡村旅游往往存在交通不便、住宿条件差、卫生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这些会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降低乡村旅游的竞争力。
(一)政策规划与支持
1.科学规划的引领作用
科学合理的规划对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制订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对乡村旅游资源及其分布状况进行调查,对当地发展乡村旅游进行SWOT分析,科学评价乡村旅游资源及环境的生态承载能力,以及乡村居民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意愿[4]。规划要围绕项目建设和资源开发,充分考虑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产业融合等多方面因素,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行动指南。合理的规划能够避免盲目开发和资源浪费,确保乡村旅游在绿色发展的轨道上稳步前行。例如,规划可以确定哪些区域适合开发旅游项目,哪些区域需要进行生态保护,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规划可以引导乡村旅游项目的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提高乡村旅游的整体品质和吸引力。
2.政策扶持的激励效果
政策补贴对乡村旅游主体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政策扶持可以降低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成本,提高项目的盈利能力。对于农民来说,政策补贴可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乡村旅游项目,如经营农家乐、售卖农产品等,增加收入来源。同时,政策扶持还可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旅游领域,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当地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对乡村旅游市场主体和农民给予奖励补贴,进一步激发各方主体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有效地推动乡村旅游的规划和建设。
(二)创新发展模式与提升品质
1.挖掘文化内涵与特色打造
挖掘文化内涵是打造具有地域特色旅游产品的关键。乡村旅游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乡土风情。各地应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提炼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将其融入乡村旅游产品中。可以通过挖掘历史故事、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民俗节庆活动等方式,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可以结合当地资源禀赋,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例如,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通过突出展现区内特有的茶文化和客家文化内涵,从规划主题到广告创意,从建筑设计到田园景观,从民俗表演到美食菜肴,全方位包裹式营造出浓厚的茶文化氛围感,铸就了“雁南飞、茶中情”这一旅游品牌。此外,还可以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如农家乐、民宿、农事体验、手工艺品等,让游客在乡村旅游中体验到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乡村旅游的可进入性和便利性,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首先,要加大对乡村道路、停车场、公共厕所、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例如,武山县四门镇为了发展乡村旅游,先完成了道路硬化,后又在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治理等方面下功夫,不断完善旅游发展短板,为发展乡村旅游夯实基础。其次,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对乡村环境造成破坏。再次,要加强乡村旅游的信息化建设,如建设智慧旅游平台,提供便捷的在线预订、导航、导览等服务,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最后,要配套覆盖整个区域的内外部交通网络、服务驿站、水电通讯、救护系统等,提供高品质、人性化的基础设施服务。
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只有提出符合当地乡村实际的发展思路、发展模式,才能够引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在实施路径及对策保障方面,要体现出可操作性,规划应注重措施的落地,只有符合当地实际,发展主体才能够进行具体实践操作。绿色发展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持续的动力,通过生态保护优化了乡村的自然环境,提升了旅游吸引力,石城县等地的成功案例,充分展示了良好生态带来的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在产业融合方面,农旅融合的模式成效显著,多产业融合成为发展趋势,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政策规划与支持在乡村旅游绿色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同时,要注重创新发展模式,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旅游产品,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品质。
[1] 范国强.绿色发展与新工业革命[J].现代经济信息,2016(21):19.
[2] 李俊蓉.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我国生态法治建设逻辑与经验分析[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23(5):95-105.
[3] 胡玉婷,陈香伶,黄景章.以营销手段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以苏州为例[J].统计与管理,2015(8):94-95.
[4] 于法稳,黄鑫,岳会.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内涵特征、关键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村经济,2020(8):2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