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经济发展极为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提升,文化旅游业近年来的发展态势良好。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十分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发展已经成为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文章将针对文化生态学视域下内蒙古文化和旅游耦合发展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内蒙古文化;旅游耦合;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旅游业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强力助推剂,也是地方实现产业转型的重要途径,因此,各地区不断强化旅游业建设与发展,并不断开发地方特色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是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例如,内蒙古是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情以及民族特色,享有“旅游胜地”的佳誉。但近年来,由于内蒙古自治区以经济收益为重,导致民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度,这无益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促进内蒙古地区的良好发展,相关部门要明确开发现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制订合理的开发与保护措施,实现内蒙古地区民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生态学建立在普遍文化价值的框架上,以各观光元素为支撑,对旅游行为施以特殊的文化影响力。它涉及游客(旅游者)自身的文化情怀、价值导向、习俗理念,以及游客对观光对象、传播媒介的互动与效应,观光对象(即景点资源)的文化精髓、价值所在和体现的精神产物,传播媒介按行业标准所体现的文化作用。可以看出,旅游文化贯穿于旅游行为的始终,同发掘旅游经济潜力、维护旅游环境的工作密不可分。因此,深入研究文化生态学对于旅游业持久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可持续性增长指的是在能够满足现代人所需的同时,不损害未来几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显然,这种增长状态是不断演进的。内蒙古文化和旅游耦合发展组织对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界定,是在确保未来发展潜力得以保护和提升的条件下,能够满足游客需求和当地当前利益的一种发展模式。该发展模式既要满足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需要,又要维护文化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一)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不足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层次的互动和整合。文化旅游项目只是简单地将文化元素作为旅游产品的点缀,而没有真正将文化内涵融入旅游体验中。这种浅层次的融合无法充分展现内蒙古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无法满足游客对于深度文化体验的需求。内蒙古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过于依赖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缺乏创新和时代感。这种单一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难以吸引多元化的游客群体,也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旅游市场需求[1]。
(二)整体开发水平较低
内蒙古草原文化在旅游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旅游产品开发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但从实际中可以看出,当前内蒙古草原文化产品开发水平相对较低,旅游产品开发还处在民俗文化与草原景色展示阶段,缺乏多样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比如,让游客骑马在指定景区内逛一逛,游客无法从中深切感受草原文化。在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因为与城市中心距离近,所以直接照搬城市旅游发展模式,给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带来负面影响,加上宣传力度不够,阻碍了当地经济发展。
(三)旅游产品大同小异
内蒙古在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虽然开发出一定数量的旅游产品,但是存在类型单一、同质化、缺乏创新的问题,未能在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中体现出文化内涵。在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景区中,旅游产品开发大多基于草原景象、骑马射箭等浅层内容,种类较少,只能展示部分文化,游客很难从中感受草原文化的核心内涵。随着游客需求的增加,种类单一、类型相同的旅游产品已经无法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内蒙古旅游业想要持续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四)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机制不完善
内蒙古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是基于其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对于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既是工作重点,也是工作难点。内蒙古地区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机制尚待完善,主要体现为方式单一,损坏只能由管理部门进行修复和完善,在保护方面欠缺监测体系。例如,对于游客的破坏性行为,缺乏专业的修缮人员。
(一)加强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将生态文化置于其支柱地位,过去那种忽视文化因素的旅游经济模式已被摒弃。人们日益呼吁更多地融合旅游文化元素,这种转变实际上是其适应可持续发展趋势的必要反映,与当下发展的宏大格局紧密相关。换言之,社会发展坚持以文化为生产基石的理念,故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当然也期望文化可持续发展,尤其是生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其推进力。依循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人们的旅游欲望,在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便指向更高阶的心灵满足。这种追求不单纯源于内心深处对未知的探索渴望,其终极目的乃是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也就是在旅行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确立并增强个人的存在价值。在这一过程中,旅游文化扮演着连接个人价值与文化实践的纽带角色。例如,通过参观不同的人文遗迹,既可以感悟不同地区文化的异同,又能深入领略别样文化的魅力,同时提升自我文化素养。换言之,旅游文化资源是人们将文化融入生活,并助推文化自我提升的关键要素。
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包括蒙古族的语言文字、服饰、饮食、音乐、舞蹈、节日等元素,通过对这些文化元素的深入了解,可以开发出一系列与蒙古族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蒙古族服饰体验、传统美食制作、民族音乐舞蹈表演等旅游产品,不仅能够让游客亲身体验蒙古族的文化魅力,也能够促进蒙古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草原文化是内蒙古的另一大特色,草原的辽阔、自然的壮美、牧民的生活方式等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草原文化的深入挖掘可以开发出草原探险、牧民生活体验、草原生态旅游等产品,让游客近距离感受草原的自然风光和牧民的生活方式,同时能够提高游客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历史遗迹包括古代城址、墓葬、寺庙、碑刻等,这些是内蒙古文化资源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历史遗迹的保护和利用,开发出历史文化考察、考古体验、古迹游览等旅游产品[2]。
(二)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整体开发
内蒙古的旅游资源无论在层次深度、多样性、还是品质上,均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并且当前正值旅游产业提升改进的关键时期,这促使旅游行业必须向着科技先进、注重品质和效益增长的方向努力。内蒙古的手工艺品、民族服饰、特色食品等都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是游客喜爱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将这些具有文化特色的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和纪念品,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同时能为旅游业带来额外的收入。在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中,融入文化创意元素,可以使产品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性。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营销和推广,可以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通过合作开发旅游项目、共同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可以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三)加强旅游产品的合理设计
1.结合游客需求创新旅游产品设计
文化主题公园是一种集文化展示、娱乐体验、教育学习于一体的旅游产品。建设以蒙古族传统文化、草原文化、历史遗迹为主题的公园,通过模拟实景、互动体验等方式,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了解和体验内蒙古的文化;设置蒙古族传统生活的实景展示区、民族手工艺体验区、民族歌舞表演区等,让游客在参与中感受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实景演出是一种将文化故事、历史事件通过舞台艺术形式呈现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在内蒙古,可以开发以草原文化、历史传说为题材的实景演出,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将内蒙古的文化故事生动地展现给游客。这种演出不仅能够提供视觉和听觉的享受,也能够加深游客对内蒙古文化的理解和记忆。
2.协同开发草原文化旅游产品
在开发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时,要以游客的需求为导向,对内蒙古旅游资源进行整合,采用协同合作方式完成开发。例如,在传统城市旅游开发模式中,考虑到草原景区与城市之间的距离,可以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将旅游项目聚集在一起,在景点之间开发旅游产品项目,并根据游客的需求选择设置不同的游览时段,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感受草原文化,缓解景区压力。当地政府可以与宣传部门合作,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草原文化的宣传。比如,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将草原民俗文化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呈现给游客,吸引潜在游客。在线下开展旅游产品展示会,景区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开发出具有创意的旅游产品[3]。
在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开发中,需要挖掘草原文化资源,体现草原文化价值,为游客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例如,通过设置多样化活动满足游客的需求,提供婚宴仪式、生日会等,让游客在旅游期间感受产品的草原文化内涵。此外,还有内蒙古草原美食旅游项目,游客除了能品尝到独特的草原美食如奶皮子、羊肉串之外,游客还可亲身体验草原美食的制作过程,让游客参与旅游项目的同时对草原文化产生更深的感悟。特色服饰文化大多是游客穿着拍照留念,也可以联合当地服饰手工匠人,为游客展示服饰制作流程,并讲解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给游客带来更好的旅游体验。
3.完善动态化民族文化普查与管理
当前内蒙古地区民族文化类普查工作往往集中在统筹安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工作内容欠缺系统性和区域性管理。内蒙古地区应加强民族文化保护,由旅游管理部门牵头主导,根据一定周期全面开展文化普查活动,普查的内容包括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旅游制度建设、文化开发建设等,做好相应档案的留存工作,依据民族文化的发展状况完善动态化民族文化普查与管理,避免民族文化朝着错误方向发展。对一些重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申请国家项目,争取获得国家重点保护政策,通过积极采取保护措施,形成内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体系[4]。
4.加强旅游产业文化品牌建设
内蒙古地区旅游产业文化产品的开发往往呈现同质化,各个地区旅游项目类型差异不大。为了更好地推动内蒙古地区民族传统文化旅游发展,需体现出不同地区民族旅游产品的差异性,而这取决于地区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深度与广度。蒙古族是内蒙古地区主要的少数民族,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灿烂的蒙古族民族文化。在歌舞方面,蒙古族的长调舞、顶碗舞等极具民族特色,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在传统体育文化方面,蒙古族摔跤、赛马等能够吸引人们积极参与。另外,蒙古族旅游产业文化也较有特色。在蒙古包中,游客可以品尝特色美食,感受餐饮文化。蒙古族还有一些工艺品,比如蒙古刀、马头琴,是内蒙古地区民族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民俗方面,体现蒙古族文化特色的有敬酒、献哈达等。所以,应加强旅游产品开发的针对性,开发不同区域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品,让游客感受到旅游产业文化产品的丰富性、多样性、个性化和民族特色。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文化旅游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文化旅游融合,即将文化资源与旅游活动相结合,不仅能够丰富旅游体验,提升旅游产品的吸引力,还能有效传播和弘扬地方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文章旨在探讨文化生态学视域下内蒙古文化和旅游耦合发展策略,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借鉴。
[1] 李小花,郭晓晓.论内蒙古马文化产业与草原旅游业的协同发展[J].旅游与摄影,2022(14):105-107.
[2] 孔亚丽.内蒙古旅游业的绿色营销策略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2(13):44-45.
[3] 董文静,王昌森,张震.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时空演化及空间关联格局[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23-33.
[4] 高晋,李金锴,赵海东.内蒙古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研究[J].经济论坛,2022(1):10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