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帘洞石窟群历史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应用策略

2024-12-25 00:00:00纪英英
旅游纵览 2024年9期

摘 要: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通过研学可以拓宽学生视野,让乡土文化进课堂,充分利用本土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和历史古迹进行研学实践。依托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研学活动,使学生在游学中学到更多更全面的知识,并有所体会、有所感悟。武山县是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丰富,其中的武山水帘洞石窟群更是其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以水帘洞石窟群为案例进行研学设计,可以充分发挥知识由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研学旅行;历史教学;水帘洞石窟群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研学旅行的背景

近年来,研学成为教育与旅游行业的双重热点,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1]。

“研学热”是多种原因促成的。首先,研学旅行是一种集体活动,是和传统的春游和秋游联系在一起的,火爆的底层逻辑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发展数年的经验。其次,研学旅行具有育人性,是从课堂走向课外的新模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积极吸收新知识。当然,对于重视教育的家长来说,也希望发挥研学旅行在教育中的优势。

二、研学旅行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研学旅行现状

综合来看,近年来研学课程所涉及的学科众多,内容多样,课程设计方式也在不断创新。有构建美育观的研学实践课程,有依托产业探索的研学课程,有以数字商科为主题的第二课堂研学,也有诗词联读研学课程,还有围绕历史、地理方向展开的研学项目,如以知行合一、地理核心素养和博物馆参观等为内容的研学课程。研学课程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它和历史、地理两大学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

目前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有:研学开始前对研学和旅行的重点划分不清晰;在具体实施中顾此失彼;在结束后的评价中往往关注的是结果,而忽视过程。

(三)历史研学旅行的特点

历史研学旅行以历史古城、石窟壁画、历史名人、历史核心素养、历史博物馆、红色资源、历史地理学科交叉、古村落等为主要方向,总体呈现出涵盖范围广、底蕴厚重、可行性强等特点。

三、水帘洞石窟群的价值阐述

近年来,武山县在打造文化名片、创建全县旅游示范区和文化保护区上做出了诸多努力。水帘洞石窟群作为武山文化、学校教育和校外研学衔接的地点,可以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将水帘洞石窟群作为研学旅行第一站,带领学生直接感受身边的历史文化,最终达到去熟悉的地方却获得不一样体验的效果。

水帘洞石窟群是石窟艺术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将其蕴含的佛教文化,景区众多雕塑景观与课本知识联系在一起,通过在水帘洞石窟群的研学,体味武山本土历史的厚重。“根据拉梢寺大佛造像题铭和几处悬塑、浮雕、壁画的风格推知,水帘洞石窟群创建于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前后,距今已有1 400年的历史”[2]。从走出课堂教学到石窟参观的研学活动,不仅可以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与校外教学两者相结合,让学生深刻理解书本上的佛教石窟与佛教造像、佛教壁画相关知识,也让学生了解和体会到家乡水帘洞石窟群的建造史与地方特色。

四、水帘洞石窟群历史研学旅行设计

研学旅行设计框架是:选择具体研学地点、研学目标、研学对象、研学点等实地研学,并总结研学成果。

(一)研学地点:武山水帘洞石窟群

1.研学地的选择

“首先,在研学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其社会和教育意义。除了传统的风景名胜区,还可以选择具有特定教育功能的地点,如工厂、博物馆、科技馆、历史遗址等,这些地点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和体验机会,帮助学生了解工业、历史文化、科技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可以结合当地的特色和资源,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研学旅游项目,使学生在旅行中增长见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3]

在甘肃石窟走廊研学游主题中,从东南向西北方向进发,由庆阳北石窟寺最终到敦煌莫高窟,其中第四站就是武山水帘洞石窟群,是该研学路线的必经地。

2.水帘洞石窟群的优势

武山水帘洞石窟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拥有号称“亚洲之最”的露天摩崖浮雕大佛。水帘洞石窟群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是渭河流域的一颗璀璨明珠,水帘洞石窟群由显圣池、拉梢寺、千佛洞、水帘洞几部分组成,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经历代的不断修缮与重建,有造像160余尊,窟龛69个,浮雕碑刻众多。

(二)确定研学目标:游与学相结合

研学旅行划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是研学活动,一是旅行活动。这两部分内容缺一不可,两者结合可以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以水帘洞石窟群研学旅行课程为基础,任务驱动式研学为主线,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基础上,以提前预习、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为学生主要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与创新学习方式的能力。在研学层面,东西方文明、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造就了独特的石窟艺术魅力。学生可以通过旅行,了解水帘洞石窟群的内容构成,特别是水帘洞石窟的造像历史、造像内容与造像的艺术特色。在研学过程中给参与的学生指派一定的任务,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与体验。在旅行层面,通过研学旅行打开每个人的审美视野,增长见闻,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三)研学对象

主要以武山县渭北初中的学生为主要成员,这些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阶段。

(四)研学的知识点与课本内容之间的联系

初中历史教材在讲到“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一课时提到:“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这两处石窟群里,雕刻着数以万计的佛像。这些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4]

武山水帘洞石窟群同样建造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导致上到统治者下到底层人民的精神追求发生了改变,石窟中常见的题材和传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民间信仰。作为重要的历史遗存,这些题材和传说同样能印证南北朝时期的武山人民为了摆脱现实生活的苦难,而产生的超现实的信仰,因此,武山的世家大族以及普通百姓都自觉汇入到修窟建寺的历史洪流中。这样的历史造就了如今的武山水帘洞石窟建筑群。

(五)进行实地研学

1.初心之问

以寻找身边的历史为主导,提前带着问题查找资料或从身边的人物、事件中了解水帘洞石窟群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对研学地点有一定的了解。

2.寻路之旅

策划者围绕研学效果、研学方式以及研学目标等内容,设计一份研学课程方案。根据水帘洞石窟自身地理位置设计研学路线,在研学途中以任务驱动与发散思维为导向,搭建与梳理关于水帘洞地理空间布局、水帘洞历史的相关知识框架,提高对水帘洞石窟的整体认识,包括水帘洞石窟群所处的地理位置、名称由来以及其他基本信息,了解水帘洞石窟群的悠久历史、形制、历史遗迹、历朝历代对石窟的保护理念、石窟塑造的细节等。

水帘洞石窟群研学的第一站定为显圣池。和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一样,显圣池石窟也是利用天然的地形优势开凿而成的,石窟内残留的是唐代彩绘佛画,已历经千年风霜。

第二站为拉梢寺石窟。拉梢寺石窟是水帘洞石窟群中最具代表性的摩崖悬塑。它最引人瞩目的是雕刻,是在悬崖峭壁之上开凿的,整体高度接近40米的释迦牟尼坐像,两旁有胁侍菩萨。大佛北侧刻有99字的造像铭一方。“拉梢寺如此大规模的造像,在全国现存的佛教造像中都是少有的。由于尉迟迥带头创建拉梢寺,使得水帘洞石窟群成为陇右地区又一大佛教圣地。”[5]组织学生围绕摩崖雕刻工艺、佛教艺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共同信仰和民族融合、雕刻大佛时的艰险等问题展开讨论,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各族人民在创造水帘洞石窟群时的艰辛。

第三站为千佛洞中洞。千佛洞中洞造像面容形态各异、神态不同,通过近距离的观察可以感受不同风格造像给我们带来的震撼。带领学生参观千佛洞佛身需要让他们细致观察、主动感悟,感受与课本知识的异同之处,改变以往被动接收知识的状况。

最后一站是水帘洞石窟。它无论是地理地形还是造像内容都有其独到之处。同样,水帘洞石窟利用天然洞穴进行造像,形成了集奇、巧、美于一身的特色。通过观察众多殿阁修建的绝妙之处,可以感受到祖先的智慧与建筑之美。

3.反思使命

针对研学之旅要有总结和延伸拓展。学生可对研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挖掘,不断反思使研学更具深度。教师可将研学旅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对课程设计再次补充,经历设计—实践—反思—再设计—再实践—再反思的不断完善。

(六)总结研学成果

1.高效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

研学活动的开展,打破了普通课堂模式的局限,让学生从课堂内走向课堂外。研学旅行途中的经历将丰富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和课外教学内容。通过改变学习场地和方式,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有了显著提高。

2.增强学生本土历史认同感

通过研学活动,学生有机会目睹历史遗址或重要历史事件的现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影响力。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可以使学生更加贴近历史,增强他们对自己成长地历史的感知和认同,也提高他们对历史的感性认识。此外,研学活动可以通过现场学习、交流和讲解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历史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认知。研学活动让学生与导游、专家或其他相关人士有了更多互动,专业的讲解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历史背景知识和情感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经过和背后的意义。

总的来说,研学活动在学生历史教育中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增强实地体验和激发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拓宽他们的历史视野,培养他们的社会担当意识,为他们的成长和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研学活动,学生将会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培养积极的历史情感,并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结语

让学生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感受文化和历史,充分体验自北魏以来武山石窟造像艺术衍变的独特魅力。在旅行中增加美学和文化认知,让学生通过研学实践课程提升科学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掌握自主探究式学习。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2016-12-19)[2024-7-22]. https://www.gov.cn/xinwen/2016-12/19/content_5149947. htm.

[2] 王永锋.武山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37-40.

[3] 谢兰凤. 陈能军:研学旅游体现了社会教育需求的多元化[J]. 艺术教育, 2024(7): 20-21.

[4] 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01.

[5] 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71.

[6] 李贺文.北朝至隋唐陇右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