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背景下生态旅游管理发展策略研究

2024-12-25 00:00:00卢秋雅
旅游纵览 2024年9期

摘 要:随着跨越国界和地域的人文交流日益紧密,我国的生态旅游业逐渐呈现出积极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全球范围内对环境保护的持续关注,使得生态旅游成为国际旅游市场的热点之一。我国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推动了跨文化旅游交流。随着这一趋势的发展,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多元文化游客的需求,已成为我国生态旅游管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文章就跨文化背景下生态旅游管理发展策略展开了相关研究,以期为该领域健康发展提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跨文化背景;生态环境;旅游管理;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生态旅游作为现代旅游业的重要分支,旨在通过自然资源的合理保护,实现旅游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共存。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生态旅游逐渐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成为促进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跨文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社会结构及生态环境的差异对旅游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文化融合,制订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管理策略,已然成为生态旅游管理研究的重要方向。

一、跨文化背景下的生态旅游特征

(一)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要素的可持续旅游方式,强调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促进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的主要理念是把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形成一种有机的可持续旅游形式。与传统的观光旅游不同,生态旅游要求游客尊重自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鼓励当地社区参与生态保护,获得经济收益。在跨文化背景下,生态旅游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且复杂。不同文化对自然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例如,某些文化可能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强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而另一些文化则可能将自然视为资源开发利用的对象[1]。

(二)跨文化背景对生态旅游的影响

跨文化背景为生态旅游带来了诸多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文化差异、语言障碍以及环境保护意识三个方面。

第一,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游客在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环境意识上存在显著差异。例如,部分游客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更加注重减少旅游活动中的碳排放,倾向于选择降低环境影响的旅游方式;也有部分游客偏爱高消费的度假模式,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较弱。文化差异会导致游客群体在旅游行为选择上的显著差异,进而给文旅相关部门带来管理上的困扰。

第二,语言障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背景下的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可能存在信息获取、服务体验等方面的障碍,进而影响对生态旅游项目的理解。例如,如果生态旅游景区的导览信息或服务说明只提供当地语言,忽视了外国游客的语言需求,那么一些外国游客可能无法全面理解旅游的生态价值,甚至可能因信息缺失而做出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因此,在跨文化背景下的生态旅游管理中,必须考虑如何借助多语言支持等手段,降低语言障碍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环境保护意识差异。在有些国家的文化观念中,自然资源受到高度重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充满敬畏感;也有些国家的文化观念则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工具。因此,游客的文化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态度。例如,部分国家的游客可能更倾向于遵守生态旅游中的环保规定,如垃圾分类、减少塑料制品使用等;部分国家的游客则可能没有环保意识,甚至可能无意中破坏环境。文化背景带来的意识差异要求相关部门在设计生态旅游项目时,要考虑到文化间的差异,通过有效的宣传方式,增强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生态旅游管理面临的跨文化挑战

(一)文化差异导致的管理冲突

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在环境保护意识、行为规范以及消费习惯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直接影响了生态旅游的管理效果。以环境保护为例,有些国家1bc4f8026f85ed577b0f25561a68e9a3或地区的游客通常具备较强的生态意识,严格遵守环保规定,如保护野生动植物、不乱丢垃圾、节约资源等。但是,有些国家或地区的游客,由于环保意识相对薄弱,可能会在无意中破坏自然环境,如乱扔垃圾、随意采摘植物或过度消费资源等,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2]。文化差异表现在游客的行为上,例如,部分国家的文化把自然视为神圣的存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则更注重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这种差异在保护区管理、环保政策执行以及生态旅游项目设计中都会引发冲突。又如,当地居民可能出于文化习俗不支持某些保护措施,而外来游客则可能因为不理解当地的文化而违背生态保护的准则。

(二)跨文化沟通与理解障碍

语言是跨文化沟通的重要载体,不同语言背景的游客与当地居民、旅游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障碍,常常会影响旅游体验。在涉及环保规定、景区导览、风险提示等信息时,如果语言沟通不畅,游客可能无法正确理解相关规定,导致不恰当的游览行为。此外,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文化群体对一些行为的解释也容易产生误解。例如,一些国外游客可能对拍照、攀爬景区内的特定自然物体习以为常,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可能被视为对自然的不尊重或破坏。我国的一些生态旅游项目通常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或特定的文化区域,跨文化背景的游客对当地文化了解不足,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冒犯当地居民,破坏文化氛围。因此,当地文旅部门需要提供多语言服务,并进行跨文化的教育宣传,通过文化解释与沟通引导,减少游客与当地居民之间的误解[3]。

(三)生态资源保护与文化认同的平衡问题

生态旅游的目标是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跨文化旅游中,如何在保护生态资源的同时,维护当地文化的完整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许多生态旅游目的地往往位于文化独特且相对脆弱的地区,如少数民族聚居区或自然保护区,地方文化与生态环境高度融合,任何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都可能对当地文化产生负面影响。例如,一些旅游开发项目为吸引外来游客,将本土文化过度商业化,削弱了原本文化的独特性。因此,生态旅游管理者必须在生态保护与文化认同之间找到平衡。一方面,保护自然资源是生态旅游的主要目标;另一方面,当地文化的认同传承需要重视。各地文旅局可以通过促进社区参与的方式,实现文化与生态的双重保护。当地社区居民应被视为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合作伙伴,应鼓励社区居民在旅游项目中的主动参与,确保其能够从中获得经济利益和文化尊重。

三、跨文化背景下生态旅游管理的策略

(一)文化敏感性管理与本地化融合策略

各地文旅部门必须充分尊重不同文化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态度与价值观,避免在管理过程中出现文化冲突,在设计生态旅游项目时应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将自然景观与文化元素有机融合。例如,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当地文旅部门需要通过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规划既符合生态保护要求,又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模式。可以通过开展以少数民族节庆为主题的文化旅游活动,以及引导游客参与当地传统手工艺制作体验活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同时,本地化融合包括与当地社区的合作,鼓励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与管理,通过文化展示、生态教育等方式让游客更好地理解当地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有助于减少跨文化冲突,提高游客对生态保护的自觉性,实现文化与生态的双赢[4]。

(二)跨文化沟通机制的优化

各地文旅部门应当为不同语言背景的游客提供多语言服务,包括导览手册、景区标识、旅游向导等,保障游客能够准确理解景区的管理规定。通过多语言导览,游客可以更好地理解旅游活动对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从而提高游客对环保行动的参与度。例如,邀请当地导游讲解文化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增进游客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同时,一些现代科技手段,如智能翻译设备、手机应用程序等,也可以在跨文化沟通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游客克服语言障碍,提升其旅游体验。

(三)游客行为引导机制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游客对生态环境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景区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向游客普及生态保护知识,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例如,在景区内设置环境保护宣传站点,提供生态知识的讲解,或者通过宣传视频、讲座、展览等方式,帮助游客理解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景区可以制订明确的行为准则,利用各种方式对游客进行提醒,减少游客的不当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在景区入口处设置醒目的环保提示标语等。同时,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奖励机制激励游客践行环保行为,向表现良好的游客颁发“环保旅游者”荣誉证书,鼓励更多游客参与到生态保护的行动中来。环保措施的引导能直接减少不当的旅游行为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更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进而促进可持续旅游理念的不断深化。

(四)社区参与与利益共享机制

景区所在地的社区是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方,也是生态保护的重要参与方。因此,让社区居民直接参与到生态旅游项目的设计、管理和运营中,能有效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自豪感,提高当地居民对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当地社区通常承担着生态保护的责任,因此应该确保当地居民能够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例如,通过雇用当地居民担任旅游向导、提供当地手工艺品或特色餐饮服务,帮助当地居民从旅游中获得经济利益。同时,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开展社区发展项目,例如,建设基础设施、改善教育和医疗条件等方式,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增强当地居民对生态旅游的获得感。利益共享机制可以提高当地居民对生态保护的积极性,有效避免旅游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问题[5]。例如,旅游业的过度开发可能会导致当地居民生活不便,进而引发矛盾,不仅会对旅游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会威胁到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确保社区居民能够从生态旅游中获得实际收益,进而有效降低此类风险,实现旅游行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

(五)跨文化背景下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趋势

第一,数字化与智能化管理的应用。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成为跨文化背景下生态旅游管理的主要发展趋势。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有关技术,各地文旅部门可以更高效地收集游客的行为数据、生态环境的实时状态,从而制订更加准确的管理方案。例如,数字化技术可以使跨文化沟通变得更加便捷,通过多语言导览App以及智能翻译设备,游客可以跨越语言的障碍,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自然文化环境。智能化管理系统则能够实时监测旅游区的环境状况,如水质、空气质量、生态系统健康等指标,帮助相关部门及时应对可能的生态风险。通过在景区内安装智能传感器监测游客行为、评估景区承载能力,避免过度旅游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第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播。随着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升,推动了旅游业向绿色、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因此,生态旅游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成为游客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但是在跨文化背景下,不同国家的游客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加强引导,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可持续旅游的理念。例如,在设计旅游项目时应更加注重与景区当地的协调发展,尽量确保旅游业的发展不会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第三,多元文化协作模式的建构。旅游业的全球化发展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生态旅游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承担着促进文化交流的使命。这体现在旅游体验的设计上,更体现在旅游管理的每个环节中,例如,通过引入文化中介,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更好地理解当地文化。同时,多元文化的共存意味着各地文旅局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寻求多边合作,共同制订符合不同文化背景的管理标准,分享最佳实践经验,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不断加深的今天,必须尊重跨文化交流中的差异,运用文化敏感性管理、本地化融合、多语言支持、环境教育以及社区参与等策略,确保旅游活动在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之间实现平衡。同时,随着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生态旅游管理变得更加高效,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深化,推动生态旅游行业向绿色、低碳健康发展。通过运用创新的管理模式,生态旅游有望在跨文化背景下不断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国际环境的保护与各国文化的交流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邱亚利.全球化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国际化培养策略研究[J].旅游与摄影, 2024(6):98-100.

[2] 周威.跨文化背景下生态环境旅游管理发展策略研究[J].环境工程,2023(8):415.

[3] 吴淑珍.旅游管理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教学实践[J].知识经济,2020(3):179-180.

[4] 贾远先.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旅游业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5] 汪胜华.旅游跨文化研究——以中西文化为例[D].宜昌:三峡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