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导游人才德技兼修育人目标的实现路径探究

2024-12-25 00:00:00谢丁林
旅游纵览 2024年9期

摘 要:随着中国旅游市场的显著复苏,新版国家标准《导游服务规范》的实施对导游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职业素质和服务质量要求。在此背景下,高校导游类专业课程需要实现德技兼修的育人目标。在分析新版《规范》对导游职业道德和服务能力核心要求的基础上,探讨德技兼修的内涵与现实需求。通过准确把握新版《规范》内涵树立高校导游类专业课课程思政目标,建设好“四性”课程思政素材库以及“浸润式”课程思政方法等方式,达到导游人才培养德技兼修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德技兼修;课程思政;导游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广西旅游职业教育教学委员会2024年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新《导游服务规范》实施背景下导游类专业课程实现‘德技兼修’育人目标的路径与实践”(2024LYHZWY015)。

一、研究背景

(一)旅游市场复苏亟须一支德技兼修的导游队伍

2023年中国旅游市场显著复苏,全年国内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均实现大幅提升,2023年国内旅游总人数48.91亿人次,较2022年增长93.3%;2023年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4.91万亿元,较2022年增长140.3%。2024年,旅游市场持续回暖,上半年国内出游人次27.25亿,同比增长14.3%。旅游业已成为后疫情时代促消费、稳增长的重要方式[1]。

但火爆的旅游行情伴随着诸多乱象与隐患。近年来,导游行业中频繁出现因职业道德缺失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如强制购物、欺骗游客、恶语相向等,严重影响了导游行业的整体形象。在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3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中,研学游、低价游等欺骗诱导、暗藏陷阱引发的相关投诉位列第四位。加之当前网络自媒体平台对导游负面事件的蔓延式传播,导游“污名化”的现象在我国仍然存在。导游的职业素质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每一个游客的体验和感受,我国旅游业复苏及未来高质量发展呼唤健康的旅游环境和大批德才兼备的导游人才。

(二)新版《导游服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为导游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规范性指引

2024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旅游发展大会上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要保障游客权益。人民群众对解决旅游旺季热门景区强迫消费、诱导消费、价格欺诈等问题,有着越来越迫切的期待。导游作为旅游服务的提供者,其言行举止也往往代表着整个行业与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因此,导游的职业道德素养对于游客的旅游体验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印象和评价。可见,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导游服务的需求日益强烈,不仅表现在导游的专业能力上,更对导游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德技兼修对导游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德技兼修的内涵及现实需求

德技兼修,意指既强调道德修养,也注重技能水平的提升。随着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游客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游客不仅希望导游能够提供专业的讲解和服务,更期待导游能够展现出高尚的道德品质,做到诚实守信、礼貌待人。导游的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游客的旅游体验,进而影响着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评价,其言行举止也往往代表着一地、一城乃至一国的形象。因此,作为连接旅游资源与游客的桥梁,导游应当始终坚守职业道德,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并维护行业和地方的形象。

(二)德技兼修的育人目标

新版《规范》明确了“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的核心理念,要求导游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还要在服务中体现出高度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这意味着,导游类专业的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不仅要提升他们的技术能力,还要通过道德教育和课程思政的浸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并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在“技”的方面,通过系统的专业课程教学,如导游实务、导游基础等专业课程以及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导游讲解、服务技巧、应急处理等技术能力。在“德”的方面,针对新版《规范》中希望解决的导游人员的职业道德及思想素质问题,通过合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等理念通过课程思政方式有效融入专业教学中,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学习导游业务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道德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在具体情境中学会如何在复杂市场环境下平衡技术操作与道德责任。教师还要善用社会大课堂,构建大思政格局,进而培养符合未来旅游行业需要的“德技兼修”的行业“时代新人”。

三、新《规范》实施背景下实现德技兼修育人目标的路径

课程思政是近年来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其核心理念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对于导游类专业而言,课程思政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还能够通过德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从而实现德技兼修的育人目标。

自2016年底曹文泽教授在《学习时报》上发表《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创新育人手段》一文中公开提出“课程思政”以来,这四个字就成为了近年来学界热议的话题,高校也掀起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热潮。但是在课程思政实际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在教育部等十部门发布《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也提到“课程思政存在‘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2]。

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发现,对于专业课思政元素挖掘这一问题的研究较多,但对思政元素与专业课能否有机结合,即思政元素有效融入专业课教学和课程思政实际效果方面的研究较少。思政元素在一些课程中的呈现过于直接和突兀,使课程思政失去了其“润物细无声”的本意,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整体效果[3]。

因此,有必要从解决课程思政在导游人才培养过程中“硬融入”“表面化”这一问题入手,探索高校导游类专业课程思政有效融入教学改革的思路及措施。

(一)准确把握新版《规范》对新时代导游人才服务能力的要求,是明确导游类专业课程育人目标的基本前提

新版《规范》修订内容紧密围绕当前旅游市场新变化和旅游者新需求,呈现出“新时代”“高质量”“标准化”“个性化”等特点。如将“导游素质要求”调整为“导游服务能力要求”,从思想素质、技术技能、业务知识和职业形象方面对导游服务能力作出规范,强化了导游工作的社会教育功能、文化和旅游传播能力,对导游的正面形象、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的要求更加具象化。

因此,要使当前的高校导游人才培养更加契合时代所需、社会所需和行业所需,就要深刻研究新版《规范》的各项要义及两版《规范》之间变化的内在逻辑,深刻挖掘其内涵,为制定导游类专业课程育人目标奠定基础[4]。

(二)以新版《规范》提出的“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的旅游行业价值观为主线,搭建导游类专业课程思政目标体系

如新版《规范》中提出的“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热爱祖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承契约精神,按合同的约定提供导游服务”等思想素质要求作为导游类课程思政元素选取的根本遵循。将“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的理念贯穿于导游类专业课程思政目标设置的始终,将新版《规范》中导游价值观、审美观、创新观和绿色观融入思政目标中,同时结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的“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要求,构建集“顾客至上、服务为本、恪守道德、敬业之心、爱国情怀、勇于创新、文化自信、绿色理念”等为主要内容的导游类专业课程思政目标体系。

(三)将建设好“四性”课程思政素材库作为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导游类专业课程的重要抓手

课程思政素材库是根据思政目标,结合课程内容、学情,对一般素材进行加工、整理,按照思政主题分门别类建设的思政案例库。课程思政素材库的建设是知识爆炸时代素材筛选的需要,是对繁多的唾手可得的素材进行思政元素的提取、甄别的过程。以导游实务这门课程为例,建设课程思政素材库一是有助于将众多繁杂的思政素材分门别类,二是有助于及时补充更新最新的思政素材,三是能将思政元素具象化,四是有助于其他导游类专业课共享共用。因此,建设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素材库是达成导游实务课程思政目标的重要抓手[5]。

在建设课程思政素材库的基础上,应建设以“正确性”“应用性”“系统性”“可持续性”为指引的“四性”素材库。建设“正确性”的素材库:素材库内容选取方向的把握应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所选取的素材和资源能够准确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素材来源的准确性和权威性,避免使用错误或误导性的信息,用好用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建设“应用性”的素材库:课程思政素材资源库的素材选取应围绕“顾客至上、服务为本、恪守道德、敬业之心、爱国情怀、勇于创新、文化自信、绿色理念”理念,挖掘现实存在的正反两方面素材资源,既注重思政教育,同时结合专业实际选取案例素材。建设“系统性”的素材库:系统性包含整体设计和清晰分类两方面含义,思政素材资源库的建设应进行整体设计,确保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分类思政素材时,应遵循一定的分类原则,确保各类素材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方便在后续教学中选择和使用。建设“可持续性”素材库:思政素材资源库应保持持续更新的状态,根据行业发展、政策变化和学生需求等因素,及时添加新的素材和资源,确保资源库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四)探索大思政格局下,以“浸润式”开展导游实务课程思政是避免课程思政“硬融入”的有效途径

课程思政并不是简单地将课程与思政进行拼贴,而是要将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合适的教学方式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避免思政元素和专业内容彼此脱节,避免课程讲授时缺乏内在关联的主题切换,防止相同案例在不同章节中反复使用[6]。

因此,应采用“浸润式”方式开展课程思政教学,避免空洞的道德说教,即以学生“学为主”,基于需求角度,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实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思政育人效果。浸润式教学开展的基本思路如下:

1.善用社会大课堂,合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如在讲解实训中利用校内抗战文化名人雕塑群、党史百年文化矩阵、区域内红色教育资源,让学生撰写导游词,讲好红色经典、红色故事,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实现熏陶。

2.善用新媒体平台的各类网络资源,引发思考,实现学生对职业素养的省思。新媒体平台的案例作为重要的素材来源,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和直观性。通过整理近年来自媒体平台中涉及导游服务的正面和负面典型案例,并借助视频、文章等多样化资源为课堂教学提供支持。例如,一些正面成功的导游新媒体运营案例,如某导游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的创意导游讲解视频,这种正面的自媒体运用不仅展示了导游职业的创新性,还反映了导游的职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也应当包含一些负面案例,如因导游在自媒体上散播错误信息或不当言论,导致行业形象受损的案例。这些负面案例能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媒体平台传播速度快、影响广泛的特点,同时警示他们作为导游在新媒体环境下应谨慎言行,遵守职业道德。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导游类专业的教学方法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了避免空洞的道德说教,教学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情境模拟和项目式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学习如何通过自媒体传播正能量。例如,导游实务课程可以要求学生选择自媒体平台中涉及导游的热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从导游的言行、应对策略和社会反响等多个角度进行评价,思考在类似场景下导游应如何平衡职业责任与市场利益,如何既维护游客权益又保护自身的职业道德形象。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如何在突发事件或舆论压力下保持冷静、合法合规地处理问题,确保自身行为不损害游客利益或行业形象。

参考文献

[1] 王祖山,谭雪霏.课程思政从“悬浮”到“落地”的实践策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165-172.

[2] 程舒通.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诉求、价值和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5):72-76.

[3] 周玄德.旅游文化类课程实践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157-160.

[4] 侯娜.课程思政视域下旅游管理专业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西部旅游,2022(21):63-65.

[5] 赵爱华.基于立德树人的导游业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10):87-89.

[6] 李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法与路径探索[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5):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