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自身专业技能发展方向与职业发展规划。基于此,多数高职院校主动顺应旅游行业全新发展趋势,创新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建设侧重点,并对该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掌握情况、跨行业知识掌握情况、综合素养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产出导向(OBE)教学理念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活动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促使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从理论知识讲解逐步转化为依据行业市场调研实际设计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更好就业为目标,合理优化课程设置和构建课程板块,实施产出导向的“驱动—促成—评价”教学流程,以期在专业育人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出导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F590-4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22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产出导向的旅游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220802700115345)。
产出导向(OBE)指以强调实际产出和效果为导向进行工作或研究。这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可以帮助提高效率、促进创新和取得更好的成果。产出导向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作为一种管理和工作方法,它强调以实际产出和效果为导向,以确保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系统在实施教育改革和评估制度改革过程中也逐渐引入了产出导向的理念。如我国教育家和学者朱光潜在教育改革中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实际能力,倡导以产出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方法。例如,实施学科考试、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等评估机制,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1]。
由此,产出导向运用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从礼仪文化角度来说,其核心包括“三种能力”“三种教养”“三种导向”。“三种能力”即教好能力、讲好能力、学好能力。“三种教养”即交际礼仪的为人处世之道:敬、净、静,其中“敬”是尊敬,“净”是环境干净和语言干净,“静”是接受、欣赏、赞美(接受、面对、处理、放下)。“三种学问”即了解交叉学科(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国际时政知识、国学(儒学、道学、禅学)。OBE教学理论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认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应当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与个人学习诉求来开展。同时要求教育教学活动正确处理好教育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强调教学活动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还应当注重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该教育理念在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发挥着指导作用[2]。
(一)立足教学大纲,明确课程体系构建目标
高职院校在建设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过程中,应当紧紧围绕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复合型时代新人开展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活动。与此同时,依托于产出导向理论,结合当前旅游行业的发展变化趋势、岗位人才需求、旅游行业跨领域升级趋势,以及新时代社会对高职学生所提出的综合素养、跨行业技能、实践技能等新要求,努力完善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方法上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实用性方面有所创新。切实解决好当前高职教育中存在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发展人才需求相脱节的问题,真正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旅游行业人才需求、国际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相契合。
(二)以人为本,完善专业课程板块
相关高职院校在设置旅游管理专科课程板块过程中,应结合OBE教学理念,依据行业市场实际调研情况,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为主导。在教育实践中打造“基础课程内容+专业技能实践+职业素养教育”的系统化课程板块。
OBE教学理念认为,旅游服务的主要面向对象为人,而教学需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了满足国际旅游行业所提出的人才要求,旅游管理行业相关从业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国际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与操守。高职院校在建设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过程中,应当将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与职业素养培育紧密联系起来,打造综合素养培育课程板块。同时要侧重于当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三观形成与引导等内容,循序渐进地强化高职学生的爱国情感、人文素养、实践能力等。除此之外,OBE教学理念还强调理论结合实际原则。因此,相关高职院校在OBE教学理念指导下建设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当注重协调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依托于行业发展人才需求与学生基本学情,加强对岗位技能与未来发展所需技能的培育。高职院校应当定期开展行业市场调研活动,及时掌握最新的职业岗位工作要求,如国际导游、出境领队、旅游咨询、旅游产品推销等岗位的能力要求。还须总结分析对学生培育的重点内容,如岗位胜任力,即旅游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涉外酒店服务、旅游产品推销等。此外,还应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以职业专业技能培养为目标,设计系统化、针对性的专业课程体系,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现更好发展、顺利就业奠定坚实基础[3]。
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这一合理诉求为例,高职旅游专业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专业能力、兴趣爱好等制订职业发展规划。在这一过程中,高职教师需密切关注并分析学生在个人情感、学习、社会等领域的规划,从教育教学专业领域为学生提供指导,为学生步入社会后最大化发挥自身所学专业知识与个人技能奠定坚实基础。
(三)遵循“学习中心”原则,优化完善课程结构
OBE教育教学理念提倡的“学习中心”认为,各类教育教学活动都应当以既定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基于此种理念影响,高职院校在建设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过程中,应当深入分析如何设置课程结构才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的学习目标。与此同时,应注重强化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结构的职业性与实践性,及时跟进行业最新技术、岗位技能要求变化、职业素养标准等。始终坚持将人际交往能力、旅游专业业务技能、涉外旅游业务操作协同培育原则,持续优化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借助针对性、专业化的课程体系,为我国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培育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
第一,调整课程名称并新增大学语文、数学等基础文化课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定期组织学生学习党史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强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爱国情感与思想政治素养。第二,针对性修订授课计划,增加以世界文化为主题的核心课程内容;同时重新规划英语教学序列,优先安排针对主要景点进行的英译中或中英双语解说的实践性项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锤炼胜任未来工作所需的关键语言与表达技巧。第三,灵活调整旅游管理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在专业技能教学内容中增设管理视、听、说课程学分,提高课时占比。着重培育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涉外旅游服务能力。此外,还应紧紧围绕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旅游管理岗位核心技能要求等,丰富专业技能课程内容。第四,组织开展涉外旅游项目服务技能综合培训活动,立足于学生实际学情与个人学习诉求,将课程体系与涉外旅游服务技能加以融合。
OBE教育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流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驱动、促进、评价。在建设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过程中,教师将“驱动—促进—评价”三个环节作为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法的基础,将各类教学任务作为课程开始与结束的关键点,借助各类作业、实践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深化所学专业知识,从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比较于传统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模式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参与热情。这种模式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持,对于深化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以及岗位适应能力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基于产出导向OBE理念的课程促使每一名学生拥有提升个人专业技能与能力素养的机会。因为在OBE教育方法中,学生“学到了什么”和“是否成功”远比“怎样学习”和“什么时候学习”重要,效果可能不会立竿见影,但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可以更好地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规范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行为,增强旅游管理专业礼仪文化素养。教师应当及时革新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摆脱以成绩认定学生学习能力的刻板思维模式束缚。结合基本学情与日常教育教学成果,构建多元化的学习考核评价体系。例如,组织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反思学习过程中自身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拓展教学评价范围,如及时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课堂表现、学习进步情况等开展客观评定。期末考试可以借助实践活动、模拟岗位实训等活动开展,这样教师就可以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分析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运行情况,为后续动态化调整专业课程体系,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效果等奠定基础。
如表1所示。小组成员共同确定要汇报的内容,每位组员准备不少于2分钟场景台词或肢体动作;汇报员以及组内其他成员围绕上述表格内容对其他组或组内成员作出评价;小组成员轮流扮演角色后,求平均成绩作为某一位扮演者的最终得分;每一组最终汇报一张表交回,组员汇报得分填好后,最终成绩自动算出。
高职教师在改进课程体系过程中,应当将重点放在新形势下我国文旅行业市场变化、新型岗位能力要求等内容上,并在此基础上优化课程结构、内容、开展形式等,合理调配好课时,提高教学改革成效。采用导向明确、学用结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与此同时,高职教师还应当巧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设“互联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活动。例如,借助虚拟现实技术(VR)为学生构建虚拟的实训环境,为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提供平台。高职院校还应当提高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加强实践教学,与当地旅游企业进行定向人才培养合作,联合研发校本课程,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实践机会,以此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为旅游行业创新发展培育更多专业化人才。
综上所述,在“产出导向”这一理论指导下加快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对于提高职业院校旅游专业教学效果具有积极作用。通过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训内容、加强校企合作等形式,进一步完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教育内容,从而为我国旅游行业持续发展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基于此,相关高职院校应当主动探究专业课程建设新路径,并在“产出导向”指导下完善课程内容、创新课程形式、强化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增强实践教学占比等,最终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1] 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547-558.
[2] 刘丹.“产出导向法”与外语教学课程思政建设[J].文教资料,2020(35):128-129.
[3] 陈虹.基于OBE模式的高校新媒体课程教学改革探究——以新媒体应用课程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2(20):19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