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翻译美学的旅游景点英译的审美再现策略

2024-12-25 00:00:00滕发慧
旅游纵览 2024年9期

摘 要:在桂林市全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背景下,为了对外宣传桂林旅游景点、传播中国旅游文化,景点介绍译文的优化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课题。翻译美学对优化桂林景点介绍英译、对标世界级标准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旅游景点英译的审美再现对吸引国际游客前来、提升国际游客旅游体验起到重要作用。为此,文章以桂林旅游景点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收集桂林各景点的介绍性文字,分析原文的美学元素和译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翻译美学理论,探讨了旅游景点英译审美再现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桂林旅游;翻译美学;景点介绍;审美再现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北海艺术设计学院2024年度校级科研课题“跨语境视域下广西民间工艺美术翻译实践研究”(BYSK2024019)。

引言

桂林风景如画,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旅游业已成为桂林的支柱产业之一,桂林也成为海外游客的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桂林已经接待了超过300位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超过4 000万入境游客。近年来,随着免签证政策的不断放宽,推动入境旅游业复苏已变得日益紧迫。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桂林时强调要把桂林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城市,为新时代桂林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背景下,为了向世界推广桂林的旅游业,桂林旅游景点的英文介绍已成为展示桂林风景名胜、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的重要方式。文章对桂林市旅游景点双语介绍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以英译文本为例,以翻译美学为指导,在感受原文魅力的基础上,分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审美再现的优化策略,以期为翻译美学指导旅游景点介绍的英译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翻译美学概述

翻译美学理论的系统性论述来源于刘宓庆的《翻译美学导论》。翻译美学理论主要研究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和审美关系,以及翻译中审美体验的一般规律和翻译中的审美再现手段等[1]。

翻译的审美客体指原文。原文的审美价值取决于审美构成,即构成原文的审美要素。美学要素按性质分为两类,一种是美学的表象要素,即原文的语言形式,如行文的音韵、节奏、遣词造句等;另一种是美学的非表象要素,也就是行文的意境、神韵、风貌等。

翻译的审美主体是译者。审美主体受制于审美客体,受制于双语间的文化差异和译者与作者间存在的时空差。审美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体现在译者情、知、才、志四个方面[2]。在审美的过程中,译者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审美经验起到重要作用。

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有双重任务:对美的认识和鉴赏以及对美的再现和创造。译者只有发掘原文的审美要素才能达到对审美的感知,只有根据审美经验和目的语的审美原则,从词句篇章、意境、逻辑方面优化调整,发挥出文化、风格、修辞、意蕴等审美功能,才能最大化传递原文美感,得出读者喜爱和欣赏的译文。

翻译中的审美体验一般遵循以下规律:对审美客体审美构成的认识,对审美认识的转化,对转化结果的加工,对加工结果的再现。审美再现是审美体验的最后一步,指的是译者将自己经过识别、转化、加工的审美体验赋之于译文的过程。

“审美再现”过程是对语言审美基本功的把握和实施,目的在于保证语言交流中有效的达意传情,尽力传达或重现原作的“原汁原味”[3]。翻译活动离不开选词酌句,谋篇布局,传情达意,择善从优,形成审美经验,再现原文审美。在翻译中审美再现的常用手段有模仿、对应和重建等。

二、桂林景点介绍的文本特点分析

桂林景点介绍的原文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以描写自然景色为主,以叙述文化历史为辅,突出景色的特点、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表达对景色的欣赏和赞美[4]。文中常常引用古诗词,语言注重音韵,多采用四字结构和排比、对仗的手法,其遣词造句和行文的音韵、节奏都具备美感。文中还常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表现力和吸引力极佳。

桂林景点介绍的译文往往逊色于原文,未能体现原文的审美价值。译文基本能够忠于原文,词语句简练质朴,语言简洁通俗,句式丰富多样,结构紧凑,客观真实。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个别词汇的选择不够严谨、对原文理解错误导致的翻译错误、语言差异造成的语法错误、文化差异带来的信息遗漏、篇章逻辑的混乱等。译文在审美上仍有欠缺。

英文景点介绍文本的审美价值在于语言的音韵美、结构的简约美、内容的形象美,以及翻译过程中体现出的源自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创造性。英语旅游文本在语言风格方面,侧重景点信息的提供,行文风格客观直白,简洁明了[5];从整体结构方面,精心设计的句子结构和段落布局,实现清晰、流畅的表达,易于读者理解和欣赏;从景色描写方面,运用丰富的形容词和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述,使读者能够在心中构建起旅游目的地的美丽画面,激发旅游欲望;在文化方面,文本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和背景知识,为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旅游地文化的机会。

因而,基于翻译美学理论,在翻译桂林的景点介绍文本时,译者需要保留原文的审美要素和文化内涵,再现原文的意象美、文化美和音形美,避免翻译中的美感缺失,从而使译文给读者带来审美的感受。

三、桂林景点介绍的审美再现策略

在桂林景点介绍中,根据审美再现的过程规律,译文做到了对原文的理解,原文信息能忠实转化为译文,并且经过再次加工达到了通顺流畅的效果。从审美角度,译者可以选择采用一些审美再现策略,以进一步提高译文的审美效果。

(一)模拟

模拟是一种基础性低层次的审美再现手段,即按照原文的语言形式美和文章气质复制译文[6]。模拟可以是原语言模仿,也可以是目的语模仿,或者两者综合的动态模仿。极具神采的形式模拟使译文达到了预期的审美效果。

例如,原文: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

译文1:Thousands of mountains stand all around and a river runs around the city.

译文2:Thousands of hills stand all around the land, and a river embraces the city.

原文概括了桂林城区山水环绕的空间布局。其中“千峰”指桂林城内的众多山峰,“水”指流经桂林城区的主要河流——漓江。旷野中的众多山峰如雨后春笋,一条水系如丝带如臂膀。文中的动词拟人化,描写出了群山巍然伫立于桂林的大地上,漓江水系像母亲河般拥抱着桂林城区。译文2模拟原文使用了“embrace”一词,更能体现原文的修辞美。原文中的诗句通常词语对仗,“千峰”对“一水”,“野”对“城”,译文2中也保留了对应的词汇表达,增加了“the land”与“the city”相对应。总之,原文和译文2展现了同样的意象,都使用了对偶和拟人的手法。译文2模拟了原文的遣词造句和行文节奏,体现了意象美和音形美,实现了译文的审美再现。据调查,游客更喜欢译文2,认为其语言更生动有趣,景物描写的角度犹如一个鸟瞰图,使人能在脑海里勾勒出这座城市的地形特征。

(二)优化

这里主要讨论语序的优化,即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受众的接受倾向,在不改变原文内容的情况下,对原文的语序进行优化重构。英文的景点介绍通常采用清晰的段落结构,每个段落聚焦于一个特定的主题或信息点,具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以确保信息传达清晰和具有吸引力[7]。译者在翻译中通常会按照逻辑顺序和空间顺序调整语序,或者按照目的语读者审美视野的自然顺序展开。

例如,原文:象鼻山的三分之二是空体,面积约3 000平方米,常年温度为19摄氏度,湿度在90%以上,早从宋代开始就作为官窑用以贮藏三花酒。

译文1:The two thirds of Elephant Trunk Hill is empty,covering an area of 3 000 square meters.The average temperature there is 19 degrees and the humidity is over 90%, so people began to use the Hill as an official ware to store Sanhua wine as early as Song Dynasty.

译文2:The Sanhua Cellar is located inside the Elephant Trunk Hill,two-thirds of which is hollow. It covers an area of 3 000 square meters, with an average temperature of 19℃and humidity of more than 90%,so it became an official cellar to store Sanhua Liquors as early as the Song Dynasty(960—1279 AD).

译文1显得重点不明确,主语的变换使得上下文衔接不连贯。译文2 重新调整了语序,优化逻辑顺序,使得译文清晰,更具可读性。据调查,游客更偏好译文2,因为其语言更流畅,从酒窖的位置,到酒窖的大小、温度、湿度,再到酒窖的历史,依次进行介绍,符合思维逻辑的自然顺序。

(三)重建

重建又叫改写,具有创造性,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再现手段[8]。通过重建,译者可以展现出原文的文化底蕴。在翻译景物介绍时,译者应发挥自己的审美功能,充分理解原文,补充隐含信息,重塑原文的形式美和意境美,使得读者感同身受,体会景色之美。

例如,原文:……水月洞最美的时候是明月当空的晚上,人们可以看到天上月,洞中月,水中月,三月辉映。

译文1:When there is moon shining in the sky,it’s the most beautiful moment for Water Moon Cave,where people can see three moons shining: one in the sky, one in the cave and another one under the water.

译文2:It’s the most beautiful moment for Water Moon Cave at a clear night when three moons echoing each other: one is the crescent in the sky, one is the shape of the cave, and another is the reflection in the water.

“明月当空”与“天上月”语义重复,英文中不喜欢用词重复,且原文可以理解为作者是描写晴朗的夜晚景象,因此译文2将其创造性地表达为“at a clear night”。原文所指的月亮是半月而非满月,不能直接译为 moon,用“crescent”“half-moon”“lune”等来描述更准确。因此,译文2将“月”译成“新月”,然后又译成山洞月的形状、水里月的倒影,可以创造性地补全失去的信息。游客阅读此译文,仿佛置身于天空晴朗、月光皎洁的夜晚,乘船在水月洞中游过,抬头看到天上弯弯的月牙,不远处如明月浮水的洞穴,波光粼粼的湖面倒映着明月,一幅安静而美好的夜晚景象。因此,这样重建的译文更具意象美。据调查,游客认为译文2的画面感更加清晰,不需要猜测月亮的含义,更能快速领略到景色的美。

四、结语

文章以桂林市区部分景点介绍文本为研究对象,运用翻译美学理论对相关文本信息进行了分析,发现现行的旅游景点介绍类英译文符合翻译的基本要求,但从翻译美学角度考量,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审美优化,使之成为优秀的旅游宣传介绍类译本,满足海外游客对译本的审美要求。译者的认知理解能力和翻译过程的模仿创造能力在翻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希望通过对翻译个例的审美再现策略进行研究,为提升同类旅游英译本的美学价值提供参考方案和意见。

参考文献

[1] 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外文出版,2005.

[2] 刘宓庆.翻译美学基本理论构想[J].中国翻译,1986(4):19-24.

[3] 赵秀明.中国翻译美学初探[J].福建外语,1998(2):36-39.

[4] 凌海金,凌常荣,房代香.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要有“高”度[J].当代广西,2022(12):15-16.

[5] 刘海倩.桂林市旅游景点汉英翻译的接受程度的调查分析[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5):66-67.

[6] 颜瑜.汉译英翻译策略研究之旅游景点介绍——以桂林市“月亮山”景点介绍为例[J].智库时代,2019(10):181-182.

[7] 陈文祎,王青梅.旅游文本英译的美学探究——以徽州景点为例[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11):152-154.

[8] 徐佳.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旅游文本英译技巧探析——以九寨沟主要景点介绍英译为例[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7(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