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视角下红色景观规划策略

2024-12-25 00:00:00姚月华
旅游纵览 2024年9期

摘 要:本文以文脉主义为视角,探讨湘江战役纪念园的红色景观规划策略。通过深入挖掘纪念园的历史文脉,融合规划,打造独特红色魅力景观。规划强调游客参与体验,设计互动项目以增强红色文化感知。同时,注重生态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旨在为提升红色旅游吸引力和推动红色旅游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脉主义;红色景观;规划策略;地域特色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20KY37013)。

引言

红色景观规划专注于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红色文化遗产,涵盖战争遗址、建筑风貌及精神内涵。规划超越物理美学,深掘历史、文化及教育价值。基于文脉主义,强调人文历史研究,维护时空连续与环境和谐。文章以湘江战役纪念园为例,融合红色文化与自然,打造独特景观,旨在广泛传播红色文化,深化红色精神体验,促进旅游与教育融合,实现双赢发展。

一、文脉理论

文脉,作为一个地区或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脉络,涵盖了语言、习俗、艺术、信仰等多个层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传承的基石[1]。文脉主义是对文脉的深刻理解和系统性运用,旨在通过挖掘、保护和传承文脉,实现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文脉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在城市和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连续性[2]。

文脉主义倡导城市和建筑融入环境、历史、文化,彰显场所特色。设计师需要充分研究人文历史,确保时空连续性和与环境的和谐性。其连续性超越物质,根植文化传承。文脉主义鼓励创造性理解历史,转译传统符号于现代建筑,创新而非模仿,使新建筑承古融新,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二、文脉主义与红色旅游景观规划的关系和意义

(一)文脉主义与景观规划的关系

景观规划与文脉主义紧密相连,文脉主义为景观规划提供地域文化支撑,设计师将历史、传统等文化元素融入设计,使景观成为文化展示窗口[3]。景观规划则通过实践文脉主义,传承与弘扬地域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两者结合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共同塑造特色城市景观。

(二)红色旅游与景观规划的关系

红色旅游承载革命历史[4],景观规划融合自然人文,两者相辅相成。规划为红色旅游增添活力,将红色元素融入自然环境,展现文化魅力;红色旅游则启发设计灵感,创造纪念艺术景观[5]。此结合既能保护革命遗产,又能促进旅游业发展,为游客提供深度文化体验,共同书写文化与旅游融合新篇章。

(三)文脉主义在红色旅游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意义

文脉主义应用于红色旅游景观规划,为历史注入了现代活力,为文化赋予了创新灵魂。它不仅能够深入挖掘和传承地域文化的精髓,让红色旅游景观焕发出独特的地域魅力,更能通过巧妙的设计手法,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提升景观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三、文脉主义在红色旅游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一)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概况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坐落于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这里是湘江战役三大阻击战之一的脚山铺阻击战遗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意义与革命精神。自2018年12月启动规划建设以来,该项目迅速推进,于2019年8月顺利建成为一处集纪念、教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纪念园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紧邻全州县城及交通枢纽,便于公众前往缅怀与探访。园区规划总面积达970亩,精心划分为纪念林区、纪念馆区及缓冲保护区三大板块,其中纪念林区尤为显著,占地495亩,通过巧妙的景观设计,将湘江战役的历史文化精髓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下穿隧道、凭吊广场的雕塑长廊、复原的湘桂古道、连心树广场、战壕遗址、战地救护所以及纪念石林等,每一处都讲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人仿佛穿越时空,重回那段峥嵘岁月。

设计上,纪念园秉承文脉主义理念,依托自然山体,巧妙融合建筑与自然,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纪念馆依山而建,与山水相映成趣,运用当地材料与工艺,成为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园区不仅安葬红军烈士遗骸,供群众凭吊,还通过纪念碑、雕塑等形式展现烈士英勇形象,传承红色基因,为新时代注入精神动力。同时,纪念园作为桂林红色旅游节点,创新“红色旅游+”模式,丰富旅游业态,推动地方文化繁荣,营造红色旅游氛围,为“一带一路”倡议增添文化内涵。纪念园不仅是缅怀历史的圣地,更是传承文化、促进发展的重要平台。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魅力和生态之美,成了人们缅怀先烈、传承红色文化、享受自然风光的理想之地。

(二)文脉主义在地形设计中的应用

文脉主义在纪念园的地形设计中,展现了深刻的创新与文化融合。该纪念园的地形设计,体现了对自然地貌的尊重与利用,以及对地域文化与革命历史的生动诠释[6]。设计师巧妙依托古岭头石阵的自然形态,依山就势,以黑色石灰石模拟战场遗迹,结合青松、红枫等本土植被,构筑出既符合生态又富含深意的景观。不仅体现了“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的纪念主题,更让游客在漫步间感受红军烈士的英勇与大无畏奋斗精神。

纪念园强调整体性和连续性,景观与周边环境紧密相连,空间感受丰富多变,让游客在自然之美中感受革命文化的深厚。湘桂古道作为红军长征关键路径,通过保留石板路与再现钉子路,精彩展现文脉主义地形设计。部分历史路面得以保留,并结合地形仿制钉子路,既可以铭记历史,又确保了游客的安全,实现了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同时,充分考虑了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在文脉主义的指导下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植被配置,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三)文脉主义在景观建筑小品中的应用

文脉主义在纪念园景观建筑小品中的应用,不仅是对地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更是对革命历史的深刻缅怀与纪念。

1.景观小品与纪念园环境和谐统一

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建筑小品的材质、色彩、造型,使其与周围建筑和自然环境相协调,营造出一种庄重、肃穆的氛围。通过巧妙地运用地形、植被等元素,将小品融入整体环境中,使其既具有独立性,又与整体环境相互呼应。

凭吊区包括雕塑长廊和广场,以《红军魂》浮雕为中心,展示陈树湘等烈士形象,象征湘江战役中红军的英勇。浮雕描绘红军战士英勇冲锋,用写意手法将烈士形象与山石融合,象征红军精神的永恒。结合遗址和雕塑,此设计旨在传承红色记忆、弘扬红军的战斗精神,激励后人继续前进。

2.地域文化融入设计

建筑小品设计中,深度融入湘江战役的地域文化元素,如借鉴当地建筑风格与岩画手法,于下穿隧道(图1)墙壁立体呈现红军抢渡湘江的渡口场景及标语,既保留了历史记忆,又增添了艺术韵味。

3.功能与艺术并重

作为纪念场所,小品设计应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和教育功能。战地救护站(图2)的设计灵感源自古岭头战场的云和庵,复原其作为临时救护所的历史场景,既体现其功能性,又富含纪念与教育意义,实现了功能与艺术的结合,增强了场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四)文脉主义在植物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文脉主义强调植物景观与湘江战役馆整体环境的协调融合。植物选择上,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选择适应性强、生长良好的乡土植物,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

1.注重可持续性和生态性

园区绿化覆盖广泛,确保地面不裸露,展现多层次绿化特色。选用适应性强、易于维护的植物,如大叶樟、紫薇等,保持自然山体,最小化挖掘和填土作业。植物配置与纪念馆建筑和谐统一,展现自然美,强调生态理念。

2.注重植物景观的文化内涵表达

园中大量种植了松柏、刚竹(图3)等植物,寓意革命先烈的坚韧与不屈;纪念林、主题花坛的设置则深刻讲述着湘江战役的历史故事,如连心树广场(图4)的设立,便是对军民情深的生动诠释,强化了景观的纪念与教育意义。

3.强调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设计

设计强调季相变化,通过巧妙配置四季花卉,使得纪念园在不同季节展现出各异的风姿,既丰富了视觉体验,又让游客在探访中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共鸣与文化氛围,享受公园式的游览体验,于平缓中感悟历史壮丽,于静思中接受红色教育。

4.注重植物景观的生态性设计

生态性设计贯穿植物景观配置的始终。依据植物的生态习性进行科学搭配,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增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与恢复力。同时,注重植物的养护管理,确保景观效果的持续与优美。纪念馆前广场的庄重布局,松柏、香樟等常绿植物的环绕,不仅烘托了凭吊氛围,也巧妙地将广场融入自然山岭之中,彰显了生态与人文的完美融合。

四、结语

在文脉主义引领下,湘江战役纪念园深耕红色文化,融合“三性三式”理念,即思想性、艺术性、生态性和公园式、沉浸式、体验式,巧妙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打造独特旅游体系。未来,纪念园将强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红色精神,创新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体验。同时,加强区域合作,共享资源,促进红色旅游产业协同发展,为游客呈现更丰富的红色记忆与自然美景,共绘红色旅游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程跃.刍议文脉思想对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D].太原:山西大学,2010.

[2] 李杰,杨茂川,李沁茹.情感的体验——当代景观设计中文脉主义的探索[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4):93-95.

[3] 夏忠军.基于文脉主义理念的新型城镇景观设计研究[J].设计,2016(9):140-141.

[4] 陈仪.全域旅游背景下“红+绿+古”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研究——基于全州县旅游市场的调研分析[J].广西经济, 2023(1):28-33.

[5] 杨奇,严律.红色旅游结合景观叙事促进乡村振兴——以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景观设计为例[J].现代园艺,2021(18):44-46.

[6] 李云.基于红色历史革命景区的景观设计改造——以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太平渡纪念广场改造设计方案为例[J].美术大观,2019(12):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