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不断完善和透明化要求的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成为了确保公共资金高效合规使用的关键。预算管理不仅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的稳健运行,更是实现其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保障。因此,研究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对策,对于完善预算管理体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以及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预算管理是指行政事业单位通过编制、审核、执行、评估和调整预算等活动,全面系统连续地管理单位财务活动。预算管理的核心在于通过科学规范的流程,确保资金的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然而,实际工作中预算管理往往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亟需对其进行优化。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特点
(一)编制难度大
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责和任务通常具有公益性和非营利性质,预算支出侧重于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事业发展等领域。一方面,这些支出项目的性质复杂、涉及面广,难以精确计量和评估。同时,由于工作计划和目标常受政策导向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和变动性,因此导致难以准确预测未来支出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政绩考核周期较短,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时过于注重当年支出安排,忽视了长远发展。同时财政预算资金拨付周期短,也导致资金往往用于短期可见项目。此外,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为完成当年指标可能采取权宜之计,进而影响长远发展。
(二)涉及范围广
作为国家财政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覆盖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个领域,涉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这种广泛性使得预算编制和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需要全面考虑各个领域的发展需求和资金投入情况,并协调好不同领域之间的利益关系。
(三)专业性强
由于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涉及大量的财务会计知识和法律法规,因此需要相关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同时,为了确保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需要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技术,如绩效管理、风险管理等,这也要求管理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绩效目标设置不合理或无法量化,绩效考核结果不能合理利用
首先,预算绩效目标的设置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一方面,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设置绩效目标时,过于注重资金支出进度等过程性指标,忽视了实际产出和效果。这种单一化的绩效目标很难真实反映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有些行政事业单位设置的绩效目标过于笼统和空泛,缺乏明确的量化指标,无法客观评判完成情况。此外,还有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设置绩效目标时,未能充分考虑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职能定位,因此导致目标脱离实际,难以实现。
其次,预算绩效目标设置存在无法量化的问题。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项目所产生的绩效往往具有无形性、延迟性等特点,因此很难用简单的数字指标来准确衡量。同时,一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类项目的绩效效果还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难以单纯用项目本身的绩效指标进行评估。此外,基于现有的统计制度和手段,许多绩效指标缺乏可靠的数据支撑,无法进行科学量化。
最后,预算绩效目标设置不合理和无法量化导致绩效考核结果不能合理利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将绩效考核结果与预算编制、资金拨付以及绩效奖惩相挂钩的机制,导致考核结果流于形式;二是对于绩效较差的项目,往往缺乏有效的整改措施,进而导致预算资金的投入效益难以得到根本改善;三是缺乏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并加以推广借鉴的机制,因此导致绩效管理的经验教训难以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
(二)预算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
首先,外部监督力度不够。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涉及公共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关系到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因此需要接受外部的有效监督。然而,现有的外部监督机制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立法监督和社会监督方面。一方面,现行法律法规对预算管理的监督规定往往是原则性的,缺乏操作性;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对预算管理工作的监督参与度不高,缺乏有效的监督渠道和方式。
其次,内部监督制约不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主要依赖于单位内部的监督制度和监督机构,如财务监督、审计监督等。但由于这些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足,加之缺乏有力的问责机制,导致内部监督未能充分发挥其实际作用。同时,内部监督往往侧重于预算执行的合规性,对预算绩效的监督较为薄弱。
最后,信息公开透明度有待提高。预算信息的公开透明是保障监督有效性的前提条件。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信息公开工作虽有进展,但公开内容和深度仍有局限性,难以满足公众的知情需求。一方面,公开内容主要集中在预算总数上,缺乏具体支出项目的细化信息;另一方面,公开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多元化的信息发布渠道。
(三)预算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素质
首先,部分预算管理人员专业背景不足,缺乏系统的财务和预算管理知识。预算管理工作涉及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多个环节,需要管理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预算管理人员并非财务或会计专业出身,对预算管理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和深入,难以胜任日益复杂的预算管理工作,影响了预算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其次,随着预算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预算管理内容和方式也在不断变化,这对预算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不足,导致预算管理人员难以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并掌握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因此无法适应预算管理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最后,预算管理人员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有待加强。预算管理工作关系到公共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职业操守提出了很高要求。但在实践中,少数预算管理人员存在责任心不强、工作不严谨的问题,在预算编制、执行等环节缺乏必要的问责意识和纪律约束。个别人员甚至存在以权谋私、弄虚作假等违法违纪行为,这不仅损害了预算管理的公信力,同时也削弱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暴露的问题和不足
首先,由于系统服务器集中设置在省财政厅,在预算编制或决算等关键时期,大量用户同时访问系统,导致系统负荷过重,网络传输速度缓慢,用户体验差,严重影响了预算管理工作的效率。
其次,系统运维支持力量相对薄弱,主要依赖在线客服答疑和微信群通知工程师的方式解决问题,响应速度较慢,难以及时高效地解决系统运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此外,系统安全防护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细化绩效考核指标设置,加强绩效考核结果应用
首先,细化绩效考核指标设置,这是强化预算绩效管理的关键环节。绩效考核指标是评估预算资金使用效益、衡量部门履职尽责情况的重要标尺。因此,指标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直接影响绩效考核的质量和效果。在实践中,要根据不同部门、不同项目的特点,分类设置财务管理、业务管理、社会效益等方面的考核指标,突出关键性、战略性指标,细化、量化、具体化,从而提高指标设置的针对性和可衡量性。同时,要建立健全指标体系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形势任务变化和绩效目标实现情况,及时修订完善指标,以保证指标设置与预算管理实际相适应。
其次,加强绩效考核结果应用,这是推动预算管理优化的有力抓手。绩效考核结果是评价部门工作成效、改进管理措施的重要依据。在实践中,要建立健全绩效考核结果应用机制,将考核结果作为预算安排、项目调整的重要参考。对考核优秀的给予适当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予以问责,形成奖优罚劣的鲜明导向。同时,要加大考核结果公开力度,接受社会监督,提高预算管理的透明度,从而促进部门自觉接受绩效评价,主动改进管理。
(二)加强预算监督,完善预算监管机制
首先,健全预算监督机构,明确监督职责。建立权责统一的预算监督机构,赋予其独立行使监督职能的权力,消除部门利益冲突。同时,明确监督机构在预算编制、执行、决算等各环节的监督职责,确保全过程监督。此外,还应建立监督机构与预算单位的工作协调机制,从而形成工作合力。
其次,完善预算监督制度,规范监督程序。制定科学的预算监督办法,明确规定监督对象、内容、方式以及频次等。同时监督工作应当坚持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现场检查、书面审核、专项调查等多种形式。此外,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重大预算调整、违规行为等,要及时报告监督机构。
再次,创新预算监督方式,提高监督实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时监控预算执行过程,提高监督的及时性和精准度。同时,建立社会监督机制。畅通群众反映渠道,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对发现的违规行为,要及时曝光,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最后,加大预算监督力度,严格执行问责机制。严肃查处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执行、决算等环节出现的违规行为,并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相应的处理。同时,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主动纠正错误,避免因为一时疏忽而受到过重处罚。
(三)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加强预算管理
首先,完善预算编制程序和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流程,明确各环节的职责分工和时间节点。在编制方法上,应当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实际情况,采用零基预算、绩效目标预算等先进方法,从而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加强对预算编制人员的培训,有效提升其专业素质。
其次,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出台全面的预算管理制度,对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绩效评价等各个环节作出明确规定,形成完整的预算管理闭环。制度的制定应当充分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以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再次,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建立预算执行监控机制,加强对预算执行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监控,以及时发现并纠正偏差。同时,严格执行预算调整程序,杜绝擅自调整预算的行为。对于预算执行中出现的违规行为,要及时查处,以维护预算管理秩序。
最后,加强预算管理队伍建设。建立专业化的预算管理人才队伍,提高预算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操守。同时,加大培训力度,从而不断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四)加强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的运行维护
首先,加强系统硬件设施的更新改造。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硬件设备的性能也在不断提升,因此有必要根据实际需求,适当升级系统服务器以及网络设备,以提高系统的承载能力和数据传输速度。可以考虑采用分布式部署方式,将服务器分散到不同地区,减轻单个服务器的压力。同时,还应建立健全硬件设施的维护保养机制,定期进行检修,及时更换陈旧设备,从而确保系统硬件设备的良好运转。
其次,建立完善的系统运维支持机制。单一的在线客服答疑和微信群通知工程师的方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运维需求。因此,可以建立7×24小时的专业技术支持热线,为用户提供及时高效的技术支持服务。同时,还可以构建知识库系统,收集和整理系统运行中遇到的各种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以便用户自助查询。此外,还应当定期组织系统运维人员对用户进行培训,提高用户的系统使用能力,从而减少由于操作不当而导致的系统故障。
最后,加强系统运行监控和问题反馈。通过建立完善的系统运行监控机制,实时监控系统的运行状态、性能指标以及用户访问情况等,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预警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还应建立畅通的问题反馈渠道,鼓励用户积极反馈系统运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跟进和解决。此外,也可以通过定期召开用户座谈会、发放用户满意度调查问卷等方式,广泛收集用户意见和建议,持续优化和完善系统功能。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只有全面提升预算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才能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稳健运行和职能的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