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廉政思想的历史嬗变

2024-12-22 00:00:00杨爽
中国故事 2024年12期
关键词:官吏统治者廉政

【导读】本文梳理了古代廉政思想的历史嬗变过程,展现了古代廉政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

泱泱华夏史,上下五千年。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中华民族积累了大量的治国理政经验。古代国家的兴衰成败取决于民心向背,而民心向背取决于君臣是否清廉勤政。公廉恤民、节约俭省会造就千古盛世,而骄奢淫逸、贪污腐败必会导致王朝覆灭。在兴亡更迭的历史长河中,古代廉政思想孕育而生,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廉政思想逐渐形成。

古代廉政思想为中国廉政建设的创新发展打下历史基础,也为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学好、讲好具有原创性的中国廉政故事,研究历代思想家廉政勤政的方式方法,可以丰富当代反腐倡廉理论,为打赢反腐败这场攻坚战、持久战提供有力保障。

一、从伦理范畴到政治范畴——廉政思想的萌芽

从词源学角度来看,“廉”是一个形声字,“廉,仄也。从广,兼声”。“广”为形符,“兼”为声符。一方面,“广”部大多是代表建筑物的形符,“廉”字的本义即与建筑物相关。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说:“堂之侧边曰廉。”徐灏的《说文解字注笺》也说:“仄,谓侧边也。”此时“廉”字的本义为堂屋的侧边。而堂廉之石,平正修洁又棱角锋利,所以人们将“廉”用来比喻人清正高洁。另一方面,“兼”多表示少、小、狭窄之义。将自然界“缺少”“不足”之义引申到人类社会行为中,多指“不多得”“不贪婪”等廉洁之义。所以,“廉”的本义从“侧边”逐渐引申为“俭朴”“清廉”。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廉”的本义从伦理范畴延伸到政治范畴,既指一种重要的伦理道德之廉,也指治理国家的为政之廉。“廉”是伴随私有观念而产生的。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氏族公社内部实行财产公有,平均分配劳动产品,人们通过集体劳动来维持基本生活,整个社会呈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和谐景象。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剩余社会产品开始出现,私有观念萌生,贪污受贿开始出现。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面对频繁发生的贪腐现象,夏朝的统治者开始制定严厉的刑罚,来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

殷商时期,商汤吸取“桀不务德”致夏亡的教训,提出“修德”的廉洁观念,并制定了一系列刑法来警戒诸侯百官。可以看到,随着官员权力增加,夏商的统治者不得不思考如何整治贪腐问题,廉政思想逐渐萌芽。但受祖先崇拜和天命思想的影响,当时的廉政思想呈现宗教色彩。

西周初期,周公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认识天命,提出“惟命不于常”的观念,即上天授予的大命不是固定不变的,不会永远保佑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王朝。在天命不常的思想下,周初的统治者意识到维护统治的关键在于“敬德保民”。“敬德保民”是周朝廉洁思想的内核,也实现了从神治到德治的转变。此外,周公在《逸周书·官人》中提出了“观诚”“考言”“视声”“观色”“观隐”“揆德”的“观人六征法”,首次提出了“廉”的概念,如“临之以利,以观其不贪”,“其壮者,观其廉洁务行而胜私”。尽管周公对为政当廉的论述并不完善,但系统总结了人才考察标准的六个方面,开创了廉洁为官的传统美德。

二、从道德修养到治国之纲——廉政思想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大变革。经济方面,铁器和牛耕广泛使用,生产力快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日渐富足。政治方面,王纲解纽,周天子降为诸侯。周礼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西周建立起来的政治统治秩序正在瓦解,原有的社会结构日益解体,社会动荡不安。在“礼崩乐坏”的混乱之下,官场上厚敛勒索、朋党比奸、受贿枉法的腐败事例屡见不鲜。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政治、经济的剧烈变动,大大推动了当时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思想解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了救时之弊,各派思想家从维护自身阶级利益的角度出发,对廉政思想进行了不同的阐发。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认为,君子从政应欲而不贪、律己知耻。知耻可以养廉,知耻是廉洁从政的重要基础,其根本途径即“律己修身”。为官之人既要“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又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通过加强自身修养、及时自省,以身作则,从而达到“廉”的境界。孔子承认人欲的合理性,但提出要用礼义把人欲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做到“欲而不贪”。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猛烈谴责暴敛贪利的行为,认为为政者应该修身养性、节制欲望、舍利逐义,做到清正廉洁。孔子、孟子注重“廉”的伦理道德意义,而荀子的养廉思想以“性恶论”为理论基础,认为“化性起伪”既需要人的道德修养,也需要礼义法制约束。荀子主张“隆礼重法”,通过礼制教化和法律惩治促使官员养成清廉之风,用制度化的“礼”约束官员的贪欲,用“法”对无法教化的恶人进行有效惩治。

道家的廉政思想体现在“无为”中。《老子》提到“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君子要方正而不孤傲、锐利而不伤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明智者处世能做到方正、廉洁、宽厚,既不违背原则,又有充分的灵活性,通过与社会整体达成和谐耦合,来实现自身利益。老子认为统治者应效法天道、少私寡欲、去甚去奢去泰,以轻徭薄赋、慎兵节俭等廉政措施来巩固统治。庄子提出“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将统治阶级看成窃国的大盗,庄子对统治阶级的奢侈糜烂大力批判,体现了他的清廉观念。他倡导为政者要追求淡泊名利、崇俭抑奢、清静无为的境界,只有清廉自守,才能为政以德。

在春秋战国的社会乱象中,法家讲求“法治”的廉政思想应运而生,并受到广泛的支持。管子将“礼、义、廉、耻”并列称为“国之四维”。管子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管子认为“四维”是维系国家稳固的四大支柱,而“廉”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他主张努力发展社会经济,老百姓只有衣食无忧,才能知晓荣辱廉耻。同时统治者应去奢节俭,加强吏治,保证官吏廉洁从政。管子将“廉”上升到治国之纲的高度,因此被视为中国廉政思想史上第一人。韩非子作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设计出了一系列防止贪污腐败的具体措施。他认为统治者应颁布明确的法令和制度,使平民百姓有法可依;而统领臣下,就要从人的好利本性出发,既对清廉官吏进行奖赏,树立廉政之风,又要实行“厚禄养廉”的政策,调动官吏的积极性。

三、从律令惩贪到制度保廉——廉政思想的强化

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多年的分裂局面以秦灭六国结束,由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统治时间虽短,但秦朝的统治者也认识到官吏清廉为政的重要性。秦简《为吏之道》强调,为政者如果待民傲慢、松懈懒政、巧取豪夺、态度不敬、为小家舍大家,定会受到严厉的惩治。

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特别重视对腐败的严惩,通过严刑峻法禁止官吏腐败。为了形成廉洁为政的氛围,汉代统治者在选拔官吏时重视廉德,尽量选取廉洁之士。从西汉开始,以察举制为主的选人任官制度逐渐确立。汉武帝要求“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孝科的标准是孝顺父母,廉科的标准是清正廉洁。为了保证举荐人才的效果,汉武帝规定若不举孝,则按不敬之罪论处,若不举廉,就按无法胜任而免职。自此,孝廉被定为“常科”。通过察举孝廉的方式把称职的官吏真正选拔出来,有利于保障官僚队伍的廉政素质。汉初的统治者厉行节俭,以身作则,汉武帝在位期间,宫室、驹马、服御无所增益。

隋唐时期,中国社会经三百余年的分裂再度实现了统一,整个社会呈现盛世繁荣的局面,廉政法律体系和典章制度逐渐完善。《开皇律》作为隋朝立法的最高成就,使得封建法典的编纂日趋规范,明确细化了各种罪行的名目,为治理贪腐提供了法律依据。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刑事法典《唐律疏议》中,约一半以上的条目都是针对官吏贪污的惩治。而且,隋唐时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官吏选拔制度,即科举制。科举制打破九品中正制后期门阀士族掌权的弊端,广纳贤才。在任用官吏上,唐代提出一系列廉政措施。汉武帝时期的“回避制度”要求亲族勿监临、宰相之子勿任谏官、兄弟勿于同省任职,极大遏制了结党营私、大族独权的社会风气。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他认为只有严厉惩治贪腐者,才能起到警示作用,这与“仁爱”精神相符。清高宗乾隆为制止臣下收取小礼物的现象,颁布大量禁贪诰令,防微杜渐,以保障官吏的廉洁。

四、结语

廉政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丰富的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清廉为政,在廉政建设方面做出了诸多探索,形成了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廉兴贪衰”作为数千年王朝兴亡更替的隐形线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廉政思想,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治理腐败经验。我们应重视古代廉政思想的价值,汲取古代廉政之道的精华,推进当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王梓菡,潘佳琦,张宏,姜珊.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及其当代价值[J].经济师,2020(2).

[2]刘邵泽.社会主义廉政理论历史溯源[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4).

[3]江荣海.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略谈[J].今日中国(中文版),1996(11)

猜你喜欢
官吏统治者廉政
党的廉政思想“听得懂”
少先队活动(2021年9期)2021-12-01 14:49:18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聪明的官吏
论蒙元统治者对“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廉政之歌
北方音乐(2017年16期)2017-10-21 02:07:42
朝鲜质子陪同官吏姜孝元、郑雷卿案
明朝初期的廉政教科书
公民与法治(2016年4期)2016-05-17 04:09:34
古代官吏如何严以修身?
公民与法治(2016年2期)2016-05-17 04:08:30
种好“责任田” 不越廉政线
学习月刊(2015年2期)2015-07-09 03:50:24
汉朝统治者的哲学观对汉代服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