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19世纪后半期,国家衰落和列强入侵导致民族意识空前高涨。当时一批学者围绕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等主题创作了大量专门研究民族史的专著。宋文炳先生的《中国民族史》明确以“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来书写其来源构成、历史演进和活动区域的变迁,不仅在民族分类中增加了南方民族,倡导民族平等,而且聚焦边疆问题,积极关注海外华人,重视民族文化,注重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融合互动,从侧面反映各族人民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意识,有利于提高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及其发展历史的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民国时期涌现了许多著名的民族史学家,如王桐龄、吕思勉、林惠祥、宋文炳、李济、吕振羽等。目前,学术界对宋文炳先生学术成果的研究较为匮乏,仅几篇文章有所提及。如王文光、段红云的《民国时期的中国民族史研究及民族史学科的发展》,或者论坛、博客中史学爱好者发表的《试探宋文炳〈中国民族史〉的撰述体例》《宋文炳〈中国民族史〉评论》,以及施芳、段红云的《不该被冷落的民族史著作——宋文炳的〈中国民族史〉及其对中国民族史学发展的贡献》,施芳的《中国民族史史学研究述论》等。考虑到白寿彝先生、王钟翰先生、王桐龄先生以及林惠祥先生所写的专著对宋文炳先生《中国民族史》一书的贡献的关注度不够,笔者便撰成此文,期望能够引发学界的再注意。
一、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书写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意识空前高涨,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什么是“民族”。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一切民族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20世纪30年代,许多学者通过撰写专著来呈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现象。
(一)基本概况
宋先生本着为“供给高级中学专门学校暨大学学生参考书之用”的初心,在1935年写成了《中华民族史》一书。纵观全书,在“五族共和”的影响下,宋文炳先生虽未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两词以文字叙述来着重突出,却具有编排上的闪光点。该书虽仍以汉、满、蒙、回、藏五族为主,但增加了南方少数民族。从文章具体内容来看,作者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生活细节讲述中国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互动交流及融合历程,特别突出“汉满民族互助史迹”的记载,以此凸显不同民族之间的互助合作。作者或多或少叙述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些实例不仅丰富了读者对民族关系的理解,而且深化了对“互助”概念的认识,即各民族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深远的影响,由此增强人们的中华民族认同感。
(二)重点分析
全书共分为六编,依次为“诸夏族”(汉族)、“通古斯族”(满族、东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篇幅长短不一,如第二编共有四章,叙述了满族和东胡族的历史发展演变;第三编共有八章,叙述了蒙古族的由来、发展、分化与融合。笔者较为感兴趣的是第一编与第六编,具体如下:
第一编原标题是“绪论”。第一章“中华民族来源的种种传疑”。按照历史发展脉络,列出中华民族起源的不同说法以及正反两方面的理论观点,分为埃及说、巴比伦说、印度说、马来半岛说等。关于怎样回答如此纷繁复杂的种族起源问题,宋文炳先生提出单靠臆想推测,仅仅一个工具、一门课程是行不通的,需要借助真实可信的文献,通过考古学、历史学、地质学、古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结合才能克服困难,寻找答案。第二章“构成中华民族的基本成分”。宋先生提出:“现在的中华民族,是由几千年来许多少数民族所混居而成。”由此可见,中国各民族之间一直在交流沟通。因此,宋先生提出中华民族的基本成分,包括诸夏系、东夷系、百越系、苗蛮系等。宋先生所作的民族分类,相比于学术界的其他看法而言,确实有缺陷,但符合中国史学的总体发展趋势。第三章标题为“中华民族历代同化的演进”。宋先生将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规律形象地比喻为“水波”,认为“恰如水波的一起一伏;有一次的混合,就要有一次的统合,前推后进,愈演愈广,所混合的成分益多,所活动的范围益大,所形成的势力亦益伟”。对此,笔者赞同施芳对民族融合的基本框架的论断:“汉民族强大之时,向外扩张,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而当各少数民族强大起来,民族矛盾较为尖锐的时候,汉民族就收缩,但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就深广。”这一总结代表了民国时期中华民族融合研究的较高理论水平,这里的“民族融合”并不是指强制融合,也并非民族同化,它是一种缓慢的、自然的民族融合过程。在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对民族融合过程的直观感知或许没有那么直接、深入,不过中国历史的车轮还是向前转动的。第四章的标题为“中华民族历代活动区域的变迁”,结构分明,内容翔实,旨在系统探究中华民族在时空维度上的演化轨迹。第一部分按照朝代顺序详尽概述了各王朝兴衰交替的全景图谱,力图阐释中华民族从离散趋向集中、由分化趋向整合过渡的历史逻辑。这一历时性分析,不仅揭示了政治权力对地理边界划定的作用机制,同时也映射出中华民族历经千载积淀所形成的内生性统合力量。第二部分则对中华民族涉外迁徙现象进行叙述,着重剖析自古代至近现代,华夏子孙跨越国界、遍布四方的历史事实。
第六编的标题为“苗族”①,分为四章。第一章的标题为“交趾支那民族在中国历代地理上的迁移”,据古书记载,苗族原居住于江汉流域。自尧舜禹时代,苗族在同汉族的战斗中逐渐南迁,唐宋元明清时期羁縻制度、土司制度及改土归流等国家政策的实行,使其主要居住在滇、黔、川、粤等地,发展水平有所提高。第二章的标题为“汉苗二族的互动史迹”。宋先生主要围绕上古时代民族的冲突到元明清时期的民族政策来展开叙述,表明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各民族在不断地交往交流交融。第三章“苗族文化”,作者认为苗族文化“惟于上古时期,极为发达,影响于汉族文化亦很大”,在具体内容叙述中有多处描述,如“是刑法为苗族所发明,汉族沿袭其用”。今天的苗族仍然多遵从内部的习惯法,统称为“贾理”。在第四章“现代苗族的习俗和其生活状况”中,宋先生以简洁凝练的手法概述了现代苗族、瑶族、畲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传统与日常生活面貌。
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意义
宋先生把重视边疆问题、反对分裂、宣传爱国思想同民族史研究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针对当时中国边疆危机,宋先生以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予以重视。例如对于东北战局,宋先生认为:“日本吞灭中国之初步的试探,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关内同胞,未可以虞虢而漠然旁观!”希望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奋起抗敌。而对于西藏,宋先生则认为:“现在康藏问题,日形扩大,将来藏事前途的乐观与否,正视我方的努力以为判断!”要求中国官方和人民都要充分重视,妥善解决问题,力保祖国统一。宋先生通过文字传达强烈的爱国主义之情,激起中国人民的救国勇气与民族使命感。
宋先生不仅开创了海外华人调查研究的先河,拓宽了学术视野,而且重视对民族文化的研究,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民族历代活动区域的变迁”一章中,作者梳理了特定区域下各民族管辖问题与中华民族地域范围的历史演变等问题,尤其是探究了中华民族在海外的行为,表现了宋先生对中华民族问题的宽阔视野。此外,宋先生的研究有利于中国人民熟悉当时各民族的文化习俗,加强民族文化归属感,从而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比如苗族的鼓藏节作为一种象征性符号,体现了家族关系和姻亲关系之间的联系,它们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象征。以往的中国学者更多重视族群源流、民族融合等问题,而未能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问题予以重视。这充分表明,随着研究的深入,宋先生对中华民族的认识越发全面。他深刻理解到,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生活习俗与文化传统,都是中国多元一体民族特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结语
纵观全书,宋文炳先生的《中国民族史》也有缺憾之处。一是适用性不强,篇幅大小不一,如“本书为供给高级中学专门学校暨大学学生参考书使用”,在资料的丰富性与论述力度上均不如后面林惠祥等学者所写的专著;二是作为一部民族史学的专著,文字表达的严谨性与逻辑严密度不够,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解;三是对中国古今各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沿革的分类讨论比较简单,如把三苗人等同于苗族,如此简单归类显然有点草率。总体来说,宋先生的《中国民族史》是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分类与发展的一把钥匙。这本书尤其聚焦于汉族的历史演变与中国各民族间的融合过程,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视角与深刻的见解,值得再读。在传统史学对“民族”问题的桎梏下,宋先生的研究成果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传统史学下儒家的“内诸夏而外夷狄”“华夷之辨”的传统思维体系,增进了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加强了中华民族思想凝聚力。
在宋先生的《中国民族史》一书中,我们可以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史中了解到丰富的内涵,包括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疆域观。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生动的事例,如《清实录》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位时期对少数民族的态度,反映在“改土归流”以及“开辟苗疆”等相关政策的实施中。在《清实录》一书中,雍正五年(1727年),统治者树立了“民胞物与”的民族观,即对少数民族同胞一视同仁。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
注释
①该书所讲“苗族”即“交趾支那族”。“交趾支那族”是个泛称,仅指我国南方地区的苗、瑶等少数民族,并非今天所说的苗族。
参考文献
[1]王文光,段红云.民国时期的中国民族史研究及民族史学科的发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11).
[2]宋文炳.《中国民族史》评论[OL].http://blog.sina.com.cn/u/2390550285,2011-11-02.
[3]施芳,段红云.不该被冷落的民族史著作——宋文炳的《中国民族史》及其对中国民族史学发展的贡献[J].保山学院学报,2012(1).
[4]施芳.中国民族史史学研究述论[D].昆明:云南大学,2012.
[5]宋文炳.中国民族史[M].北京:中华书局,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