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生活美学观

2024-12-22 00:00:00易海星
中国故事 2024年12期
关键词:苏轼生活

【导读】本文结合苏轼的文学作品,联系其衣食住行等日常习惯,以及他的人生经历、仕途沉浮,简要评析苏轼逸美、壮美、泛美、谐美的生活美学观,其具体表现在苏轼自然平淡、乐观豁达、开拓创新、与民同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上。苏轼是后人热爱生活、品味生活的精神之光。

研究苏轼的著述层出不穷,主要集中在苏轼的文学成就、书画成就、音乐成就和美学成就等领域。美学领域主要有王世德的《儒道佛美学的融合:苏轼文艺美学思想研究》和杨存昌的《道家思想与苏轼美学》,他们对儒道佛思想与苏轼的美学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对苏轼的生活美学观涉猎较少。

苏轼曾说过:“世人之所共嗜者,美饮食,华衣服,好声色而已。”美食、华服、悦音,都是生活中美的事物,世人爱美是天性。结合苏轼的个人性格、生活习惯和人生际遇可知,苏轼对生活的追求并不仅仅停留在满足衣、食、声等物欲的本能层面,而是上升到了一定的精神高度与审美境界,形成了多样立体的生活美学观。我们只有在更宏阔的背景下才能更好地挖掘苏轼在中国美学史上的价值。

一、逸美:自然平淡

平淡是北宋时期的审美特征之一。用苏轼的话说,唐人之美是“气象峥嵘”,而宋人之美是“乃造平淡”。平淡自然是一种艺术风格,更是一种艺术境界和人生境界。苏轼崇尚“平和为美”离不开北宋审美风尚和儒道释思想的影响。苏轼关于“平淡自然”在生活美学上的体现有诸多的表达方式,主要表现在文学创作上的“枯淡”、居室环境上的“幽雅”以及美食品味上的“清欢”。

苏轼于文,注重枯淡。以平淡为美的审美品位首先表现在他的创作主张中。苏轼强调文学作品的浑然天成和文学创作的平易流畅,他评价陶渊明、柳宗元之诗时提出了“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论说,崇尚朴实、清新、淡雅之美。苏轼的创作无不践行着这种文学主张。《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饱含老庄美学之遗风,体现了道家“融入自然,回归生命本真”的理念,文章语言如行云流水般自然、畅达。朱熹曾评价苏文“坡公文如说不办后,对人闹相似,都无恁地安详”。

苏轼于室,注重幽雅。他被贬黄州时为解衣食之忧,在城东的旧营地里开垦了一片荒地,并饶有兴趣地取名为“东坡”。“东坡”的来历可以追溯到白居易,白居易被贬忠州时在城东坡上种花草,写了数句“东坡”诗。苏轼经历了生活巨变与世事沉浮,对道家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学习先贤们的淡然超脱,日子虽然清苦,但还是过得别有一番风味。“苏子得废园于东坡之胁,筑而垣之,作堂焉,号其正曰‘雪堂’。”苏轼又在东坡旁盖了一座房屋,房子建成之时大雪纷飞故取名为“雪堂”,他还在四壁绘满了雪景,充满了艺术气息与生活情调,苏轼在雪堂内“隐几而昼暝”,或在居士亭内坐卧静赏,或闲步至桥边动观,周围有繁茂的春草、鸣泉、小溪、亭丘和远山。虽然是极简朴实的居所,却是苏轼充满诗情美意、富含底蕴风情的精神殿堂。苏轼任密州太守时,政局初定,他治园圃,洁庭宇,把园圃北面的一个旧台修葺一新。弟弟苏辙给这个台取名叫“超然”。故此,苏轼写下了《超然台记》:“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苏轼提出任何事物都有可观之处,知足才能常乐,他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富足,就像刘禹锡所说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超然台虽布局朴素,但是名如其主,苏轼超然物外的精神使一切都显得清幽、雅致。

苏轼于味,特重清欢。他在《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中写道:“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清欢是指清茶野餐的风味,更是一种清心淡雅的快乐,是一种平淡美。《菜羹赋》中:“水陆之味,贫不能致,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其法不用醯酱,而有自然之味。”因家境贫穷而无法享用山珍海味,就煮蔓菁、荠菜来吃。煮的方法是不用醋和酱油,从而有自然的美味。看似是苏轼在传授煮蔓菁、食苦荠的厨艺做法,实则是苏轼在物质匮乏的困境下,用仅有的食物创造生活乐趣。“自然之味”不仅是指保留了蔓菁、荠菜的原汁原味,更是苏轼享受当下简单朴素的“清欢”之味。再如《新城道中二首·其一》:“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苏轼认为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是最快乐的,煮芹烧笋吃了好闹春耕。获得快乐的秘诀是懂得生活的真谛,真正宝贵的东西是自然恬淡,简单淳朴的,只要自己感觉适意就好,就像他在《武昌九曲亭记》中所言:“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苏轼是一位懂生活、爱生活的大师,他那清旷、娴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通过对美食的描绘鲜明地表达了出来。

二、壮美:乐观豁达

苏轼是难得的旷世奇才,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官至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在青云直上之时,苏轼抱着“致君尧舜上”的人生理想准备倾注所有才华效忠朝廷,可是时运不济、命运多舛,苏轼因与朝廷实施的政见不和,屡遭贬谪。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操之过急,被贬为杭州通判。首次被贬对顺风顺水、意气风发的苏轼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打击,但是苏轼并没有一直被仕途的困厄所烦闷,他在佛教和心学中寻找解脱,在美丽的杭州自然风光中寻求安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苏轼笔下的杭州山水如此迷人,是因为他内心已经放下了辉煌的过往,豁达地接受了被贬杭州的失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随笔洒脱、信手拈来、境界大开,描绘了西湖雄伟壮观的雨景,侧面尽显苏轼对待挫折坦然豁达的强者风范。我们为苏轼笔下的西湖美景所陶醉之时,更为苏轼这份泰然自若的从容姿态所倾倒。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他先自嘲一生都在为自己这张嘴奔波,老了反而事业变得荒唐,这里双关祸从口出和谋生糊口两层含义,也隐含几分对朝廷的讥讽与牢骚,后立马话锋一转,“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因黄州靠近长江而想到能品尝鲜美的鱼,黄州多竹子仿佛已经闻到了竹笋的香味,紧扣题意“初到”,表现出苏轼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仕途前景渺茫,苏轼选择在平常的油盐酱醋茶中寻找乐趣,这无疑是一种自得其乐、随缘自适的生活态度。正是苏轼这种“能从黄连中嚼出甜味来”的豁达精神,使他在黄州五年的政治低谷时期,在文学创作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日子也过得风生水起、有滋有味。

令人叹息的是,黄州之贬并不是苏轼人生不幸的终点,而只是悲剧大幕的序曲。绍圣初年(1094年),苏轼因“讥斥先朝”罪被贬知州,八月又被贬惠州,再贬儋州。面临一次次的仕途打击,苏轼没有绝望,而是在极端恶劣的生活环境中开出了向阳的花,他总是让自己的生活充满乐观、温暖、情调、诙谐。“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对美食的追求是他获得安慰与补偿的方式。即使到了“食无肉,病无药”的儋州,苏轼吃菜根也不忘讲究“其法不用醯酱”“汤蒙蒙如松风,投糁豆而谐匀”,这满满的生活仪式感足以让平凡的日子也焕发出光芒。而苏轼对生活的点点记录与慨叹都化作美诗、美文,畅游艺术世界是苏轼保持乐活状态的关键。“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记录居惠州时一次安逸的“春睡美”,也正是这种非凡的乐观心态引来小人嫉妒,再遭远贬。“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苏轼从来不向苦难低头,他要向全世界宣告蛮瘴僻远、荒无人烟的天涯海角也有大好春光。

三、泛美:开拓创新

敢于突破领域界限,尝试跨界融合,才能创造出独特的价值。苏轼在《书吴道子画后》中提到“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即只有正确认识事物规律,才会有独创性。正是苏轼认识到文学的本质规律,才会大胆提倡“以诗为词”“诗词一体”,主张“(词)为诗之苗裔”,敢于打破诗与词的界限,扩大词的题材领域。他主张创作应该摆脱精神枷锁、敢于直抒胸臆以及在形式上获得解放,极大地尊重和重视作者的创作自由。刘熙载称赞苏轼“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苏轼摆脱花间词柔婉香软之风,以激越的声调昂首高歌,抒发纵横豪迈的襟怀,成为引领宋词豪放派之先锋。

苏轼总是愿意去了解事物并挖掘其潜力,所以总能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发掘人生的惊喜与精彩。苏轼发现黄州的猪肉“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他撸起袖子亲自下厨,研制出了新的烹饪秘方:“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而这道名为“东坡肉”的创新佳肴一直流传至今。烹饪猪肉本是一件家常事,苏轼选择精益求精、另辟蹊径,找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烹饪手法,无疑也是在挖掘人生的无限可能性。精彩的生活正是由这一件件的小事构成。苏轼还很喜欢酿酒,他亲手酿过的酒包括蜜酒、桂酒、真一酒、天门东酒、罗浮春酒、万家春酒、中山松醪酒等等。《庚辰岁正月十二日,天门冬酒熟,予自漉之,且漉且尝,遂以大醉,二首(其二)》:“载酒无人过子云,年来家酝有奇芬。醉乡杳杳谁同梦,睡息齁齁得自闻。”诗人在一个寒冷的冬夜,独自品尝自己酿的天门冬酒,并沉醉在美酒中的情景跃然纸上。自酿酒是苏轼在生活上的得意之作,更是他勇于尝试、勤于创造,开拓生活方式的见证,所以他常常用艺术作品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时光。

一个富有创新力的人总能展开生命,开辟出一条充满无限可能的广阔道路。苏轼在杭州知州任上,江浙一带百姓遭遇严重的旱灾和瘟疫,可谓民不聊生,他筹备钱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公立医院——安乐坊。苏轼不仅解决了粮食短缺和百姓看病难的问题,还以创新的方式改善了百姓的医疗条件。安乐坊的建立,不仅展现了苏轼卓越的领导才能,而且对后世的医疗制度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苏轼甚至在农业工具改进方面也有所建树‌,他整修了唐代李泌挖掘的六口井,大大改善了周边居民的饮水条件。在惠州期间,苏轼见到当地农民插秧辛苦,便推广了秧马这一农具。秧马以榆枣为腹、揪桐为背,轻便且便于在泥中行走,大大提高了插秧效率。苏轼在徐州主政期间,成功开发了西南远郊白土镇一带的优质煤田矿脉,并力荐以煤炭代替木材用于锻钢炼铁和取暖等,既提高了效率,又保护了森林。这一桩桩伟大的创造不仅是作为一个为官者的职责,也体现了苏轼为百姓谋福利、谋发展的聪明才智与良苦用心。

四、谐美:与民同乐

苏轼曾自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苏轼这种博爱宽广的胸襟根源于佛教思想。苏轼的故乡四川眉山佛寺众多,佛教氛围浓厚,他自幼受释家思想的熏陶,为官期间又时常与高僧、禅师来往,与道潜、佛印和惠崇等人保持着深厚的友情,与他们参学探讨禅宗佛理。苏轼慢慢地悟了佛教的核心理念——博爱。他对待众生总是怀着一颗宅心仁厚的菩萨心肠。《吴中田妇叹》中“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秋雨成灾,耙头镰刀长出了霉衣,若不是心中时刻装有百姓,是很难写出这些细节的,末以“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嘲讽官吏逼民投河,令人触目惊心。苏轼这类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老百姓遭遇苦难的深切同情,饱含伟大而深沉的悲悯爱民情怀。

苏轼在徐州任太守时遇旱灾,他率领众人前往石潭求雨,得雨后,苏轼与百姓一起回到石潭谢雨,一路上大家欢歌笑语。《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苏轼记录了谢雨路上一群天真活泼的农村姑娘三五成群站在家门口看望使君的情景和农民丰收后祭祀神灵的欢乐景象,气氛热烈,场景生动。苏轼和百姓共同宴饮、狂欢之后,在归途中看见一个老人醉卧于道旁,仿佛是不经意之笔却实为匠心,以这一特写的镜头反映出苏轼与民同乐的情景,韵味无穷、颇富情趣。

苏轼与民同乐的思想还与主张仁爱思想的儒家传统密不可分。孟子曾在《孟子·梁惠王下》中提道:“‘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苏轼任杭州知州时,为了改善百姓的生存环境,他大修水利工程,疏通西湖,用挖出的水草和淤泥筑起了贯穿西湖南北的“苏堤”,长堤竣工之时,“军民相庆”。虽然不能居庙堂之高,却能守一方热土,时刻牵挂着百姓的冷暖。“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苏轼描写了久旱逢甘霖时农民的喜悦心情以及各阶层人其乐融融的氛围,反映了苏轼主张儒家重农、重民的仁政思想,他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渴望维护社会安宁与人民幸福。

五、结语

苏轼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在欲望面前保持平淡自然,追求简单淳朴的快乐与逸美;面临挫折,他保持乐观豁达,学会在诗词歌赋中宣泄情感,迸发出豪情壮志、不畏困难的壮美气度;他看待平常事物总是精益求精,挖掘旧事物的奥秘与潜力,散发出敢于创新的泛美光辉;当看到黎民百姓受苦受难时,宅心仁厚、大悲大悯的苏轼又忙着为百姓排忧解难,孜孜不倦地追求与民同乐的和谐之美。苏轼既为后世研究生活美学留下了许多艺术瑰宝,也为后人树立了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榜样。

参考文献

[1]衡蓉蓉.苏轼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演变[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3.

[2]苏轼.苏轼文集(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苏轼.东坡题跋[M].许伟东,编注.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4]苏轼.苏轼文集(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朱熹.朱子语类[M].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

[6]苏轼.苏东坡黄州作品全编[M].丁永淮,梅大圣,张社教,编注.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

[7]周莲,黄学渊,张蕾.苏轼的黄州风景体验与理想景观建构[J].古建园林技术,2022(6).

[8]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9]苏轼.苏轼诗集[M].王文诰,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

[10]苏轼.栾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1]李健.美食与人生:苏轼的生活美学管窥[J].中国文艺评论,2022(1).

[12]陈迩冬.苏轼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3]张鸣.宋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14]杨胜宽.苏轼的生活艺术摭谈[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3(7).

[15]苏轼.《苏轼诗集合注》(五)[M].冯应榴,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6]苏轼.苏轼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

[17]刘熙载,著,袁津琥,笺释.艺概笺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9.

[18]郎晔,注.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四部丛刊初编本)[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9.

[19]苏轼.东坡志林[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0.

[20]孙凡礼,刘尚荣.苏轼诗词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1]关永礼.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22]苏轼.曾枣庄、舒大刚主编.苏东坡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21.

[23]汪倩.苏轼“平淡自然”论及其艺术审美理想[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24](宋)苏轼.东坡养生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5]潘立勇,陆庆祥.宋代美学的休闲旨趣与境界[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

猜你喜欢
苏轼生活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现代苏州(2022年9期)2022-05-26 01:34:49
水调歌头.中秋
当代音乐(2020年11期)2020-11-24 05:15:27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特别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无厘头生活
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 19:44:06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